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周期性研究
——以天津市高校馆使用时间分布为例
2020-07-31曹晓英魏辅轶
曹晓英,魏辅轶
(1.天津工业大学图书馆,天津 300387;2.天津工业大学数字化图书馆研究中心,天津 300387)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学体制的改革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及高校教学科研能力的不断提升,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情况成为一些学者研究的热点。从定义上讲,图书馆所说的数字信息资源(Digital Information Resources)指常用的电子资源(Electronic Resources),即一切以数字形式生产和发行的信息资源。其信息包括文字、图片、声音、动态图像等,其媒介包括硬盘、磁带、光盘等介质[1]。随着信息化、数字化发展,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得到逐步重视,数字资源的比重在馆藏建设中逐渐增大,并且数字资源的价格有逐渐上涨的趋势,各学者纷纷对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的制约因素、数字资源的读者群分布、数据库建设与利用特点以及数字资源的合理利用为着力点等进行研究。刘争指出图书馆工作人员已经意识到数字资源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数字资源自身的性质,使得图书馆在引用过程中出现资源浪费的情况以及知识产权的问题[2];张建华教授认为高校对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利用广泛,但缺乏科学的组织管理、受网络环境限制、忽略重头读者群、使用繁琐等原因制约着数字资源的利用[3];赵国忠学者在实证研究中得出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投入比重加大,但是存在外文数据库利用率过低,与实际投入比例失衡现象以及对各种数字资源类型缺乏一定的认识[4];毕长泉提出利用大数据建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大数据分析系统,对数据进行集成与处理,深入分析读者与资源之间隐藏的逻辑关系[5];黄靖靓对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使用群体进行研究,发现教师和研究生使用电子资源的比例高于本科生[6];刘伟光、赵艳萍以西藏民族大学不同院系和年级本、专科学生为调查对象发现,该校本、专科学生对电子期刊的利用率并不高,指出该校应结合实际加大经费投入,根据学科建设情况,合理分配资金,订购适合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数据库[7]。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使用的时间分布规律,并在此基础上从不同的层面分析产生这种规律的原因。阐明不同因素对读者使用数字资源造成的影响及各因素之间的关联作用,并对其中出现的特例做出合理解释,力图从时间分布的规律中为图书馆数字资源深度服务创新提供有力的研究支持。
2 数据来源与统计方法
本次研究以Springer期刊库和CNKI期刊库2014-2018年下载的数据为样本,研究2014-2018年天津高校图书馆用户使用数字资源的时间分布规律。本次研究中统计的时间单元为“月”,统计周期为“年”。统计采用每年按月累加再平均的方法,研究5年内高校读者下载电子期刊的数量按“月”分布的情况。由于不同层次院校的读者人数差异巨大,本次研究并不对比具体下载量的绝对值,而是探索不同层次院校读者下载量在每个月的分布趋势。为了更好反映出不同层次院校读者在使用数字资源时间分布上的差异,将统计的本科高校划分为:双一流院校(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综合院校(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天津天津商业大学、天津农学院、天津城建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中国民航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职业大学)、专业院校(天津音乐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天津体育学院)。
2.1 外文数字资源利用时间分布趋势
本次选取了Springer电子期刊库。根据院校分类统计结果如下(见图1)。
图1 天津高校整体外文数字资源使用时间分布(2014-2018)
2.1.1 总体分布趋势
天津高校图书馆读者群对外文数字资源的使用在时间分布上呈现出一种有规律的随月份变化的特征。每年2月与8月下载量最低,而3月与9月后开始逐步走高。读者群体前半年的使用量明显大于后半年,尤其3、5月外文数字资源的下载量会到达峰值,读者群体呈现出前高后低的特征。
2.2.2 不同层次院校数字资源使用时间分布对比
首先,不同层次院校之间,外文数字资源下载量趋势上,双一流院校与总体趋势相似度极高。综合院校不同于双一流院校和专业院校,其下载量峰值出现在4月,且下半年持续增长上扬到12月份。再者,不同层次院校之间的总体使用量差异明显,主要表现在下载量上,综合院校、专业院校下载量明显低于双一流院校。
2.2 中文数字资源利用时间分布趋势
本次研究选取了CNKI电子期刊库。天津本科院校均可以使用CNKI期刊全文库,根据院校分类统计结果如下(见图2)。
图2 天津高校整体中文数字资源使用时间分布(2014-2018)
2.2.1 总体分布趋势
天津高校图书馆读者群对中文数字资源的使用在时间分布上呈现出的特征表现为:在3至8月下载量逐步下降,9月开始又逐步冲高,秋季学期12月、1月的下载量或与3月相当,甚至超过3月使用量。与外文前高后低的下载量趋势不同,中文数字资源的下载量在秋季学期的增长趋势明显,而在春季学期,在3-5月的下载量变化的趋势更为平和,未出现外文数字资源分布的“锯齿形”趋势。
2.2.2 不同层次院校中文数字资源使用时间分布对比
首先,不同层次院校之间,中文数字资源下载量趋势上,双一流院校与总体趋势吻合度较高。综合院校、专业院校之间的总体趋势基本相似,无论是综合院校还是专业类院校其下载量峰值均出现在12月。再者,不同层次院校之间,其利用的周期性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但下载量的差距明显。
3 高校数字资源利用时间分布统计与分析
3.1 外文数字资源使用时间分布趋势与科研申报周期规律性契合
社会科学所探索的社会规律,一部分归因于大量的社会规则,另一部分归因于人的习俗、习惯等非正式的社会规范。对数字资源使用的时间分布成因也要通过这两个方面去分析。在本次研究中,假设“科研申报周期”这一社会因素会对读者使用数字资源造成影响,经过调研发现,科研申报的时间周期与读者使用外文数字资源存在时间上的吻合性。通过对天津高校科研申报的周期进行了调研统计,其结果如下。
图3 天津高校外文数字资源使用时间分布与科研申报周期对比
通过分析图表(见图3)得出:(1)科研申报的周期对高校用户利用外文数字资源有影响。每年的3、5月是国家自然和社会科学基金以及教育部项目的申报期,这段时间外文数字资源的下载量迅速增加,该特点在双一流院校于综合院校、专业院校表现得尤为明显。(2)在外文数字资源的使用方面,用户则密切地围绕着科研申报周期来使用外文数字资源;而在假期由于学生休息、IP控制等因素,导致外文数字资源的下载量降至最低。这一情况说明:由于与科研申报周期过于相似,可以推断高校研究者在使用外文数字资源作为参考时其目的性和针对性都非常的明确,使用的时间周期也非常集中,存在非常明显地突击使用外文文献的情况。由此可以推论:1.大部分研究者在构思和申报周期月内均表现出集中下载的情况,具有明显的项目申报驱动的诱因;收集文献资料的周期时间集中在1个月左右的时间;整体的科研立项申报在文献使用方面表现出一种相对集中和突击的特征。
3.2 中文数字资源使用时间分布趋势与科研申报周期规律性契合(见图4)
图4 中文数字资源使用时间分布趋势与科研申报周期规律性契合
通过分析图表(见图4)得出:
(1)科研申报因素对中文数字资源时间分布的影响不密切。对比中文数字资源下载的时间分布和科研申报的周期,可以发现中文数字资源的下载情况与科研项目申报的吻合度与外文数字资源相比表现有所不同。中文数字资源在全年除假期外下载量变化的趋势并没有随着科研申报项目的数量和重要性表现出明显的变化(锯齿状更为不明显)。可能的原因有二:一是项目申报者更倾向于选择下载外文数字资源来支撑其研究申报;二是在中文数字资源下载的影响因素中,除了科研项目申报之外,还有其它显著的影响因素对读者下载量造成了影响。
(2)用户群体因素差异分析。中文数字资源和外文数字资源在使用者的群体上有一定的差异。首先,中文数字资源用户群体覆盖更广,除了专业研究教师、研究生之外,本科生、一般工作者都会对中文数字资源产生一定的需求。其次,由于群体成员更加复杂,使用中文数字资源的群体的目的也更加多样,这就需要考虑到用户群体的其它行为规律。
(3)学生课业因素的叠加造成分布曲线尾部上扬和锯齿状的消失。学生用户群体对中文数字资源的使用与其学习规律有密切的联系,而学习规律又与课业安排和规定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课业规则决定了学生的学习习惯,而这种习惯最终反应在对数字资源的使用上。据此可以推断:论文写作因素是一个潜在的影响因素。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1月是博硕士论文开题的时间,论文答辩因研究生年制不同分别集中在每年12月、次年1月和5月;本科论文开题集中在每年3月至4月,答辩集中在每年5月。这样在时间周期上,12月与1月论文开题和写作答辩的需求叠加拉高了曲线的尾部,4月、5月论文开题和答辩的叠加消除了外文数字资源“锯齿状”分布形状。这就是中文数字资源和外文数字资源使用分布之间的差异性的原因。
3.3 数字资源利用时间分布规律总结
外文数字资源与科研申报周期存在较为密切的契合度,呈现出明显的春季学期高,秋季学期较低的特征;3、4、5月呈现出锯齿形的特点。中文数字资源由于存在较外文数字资源有着更广泛的用户群体,由于高校用户课业叠加的影响,造成了12月尾部的上扬,同时也让整个曲线更为平滑,消减了锯齿状。读者在使用数字资源呈现出一种非常明显的随月份而出现高低变化的情况。读者下载数字资源的习惯表现出在个别月份集中的特征,这种特征与读者的科研需求和学习生活规律有着紧密的联系。对不同层次院校的分类统计反映出:第一,虽然院校层次不同但其规律表现出的曲线特征基本相似,但“双一流”院校下载的数量较综合院校、专业院校高出很多。学校的规模和层次决定了下载的数量,但并未决定曲线的形状。这说明,虽然学校层次不同但依然受到科研政策和教学周期的影响。第二,不同层次院校曲线特征表现上也存在着差异性。综合院校在外文数字资源下载量增长期不同于“双一流”和专业院校,它表现在4月和下半年持续上扬的12月,这段时间是艺术类项目和天津教委项目的申报期,说明,综合院校科研立项在高水准项目上薄弱,应引起学校关注。专业院校与综合院校之间的下载量虽差异较小,但外文数字资源下载量的曲线波动较之变化不明显,说明,专业院校在申报各类科研立项活动中不活跃,也说明读者利用数字资源能力欠缺,图书馆在挖掘数字资源服务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大量的工作要开展。
本次研究只限于不同层次院校的区分,未对读者群体加以区分。由于不同群体之间的叠加,可能对其规律表现产生叠加影响。如能对读者群体精准分类,就可以更加精准地反映出每一种特征群体数字资源利用的周期性规律。但目前高校读者对数字资源的阅读和下载还没有实现从技术手段上进行身份认证和识别,也就难以开展这样的统计。
4 时间分布规律下图书馆服务模式的适应趋势
4.1 根据读者利用数字资源的时间特征创新服务模式
图书馆服务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服务的时机。“针对性地”“及时地”也就要求图书馆服务要满足用户非常明确的需求;同时需求是有时效性的,因此图书馆就必须在特定的时间内施加影响推动服务使读者受益。首先,在固定服务活动周期时间内增加契合读者使用特征的内容。例如天津二本综合类院校,在4月外文数字资源下载量较高,针对这个特征,就可以考虑在现有读书月活动中特别加强外文数字资源利用的部分内容。其次,优化服务时间分布。根据读者使用数字资源的特征习惯,将现有服务布局在时间上重新分配优化,针对时间分布的特点将不同的服务需求结合起来。例如在中文数字资源下载时间分布中,12月往往成为一个容易被忽视的月份,调查显示在这个时间段读者对中文数字资源的需求是比较强烈的。图书馆如果能在这个时间点做一些中文数字资源的推广工作,效果将会大大好于其他月份。最后,图书馆需要随时关注科研申报项目规程和读者学习习惯的变化。读者使用数字资源一定是与某种特定的目的或者需求结合在一起的,而这种需求的产生很大程度上由社会规范塑造而成,图书馆需要关注与之相关的这种社会规范的变化才能在更大的程度上提升自己的服务效果,更加契合读者的习惯和利用规律。
4.2 图书馆应重视读者需求规律开展精准化服务
图书馆服务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不为读者所知晓,或者服务虽然可以开展但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除了图书馆自身宣传的因素而外,图书馆未能精准的把握读者需求的规律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任何一种服务的出现,从根基上说都是源自某一些需求,服务的目的就是对这些需求做出补偿性的满足。图书馆各种服务不能凭空创造,服务的开展也必须遵循客观的规律。读者不使用图书馆服务和图书馆服务推广效果差,并不一定是服务本身没有价值。从读者需求的角度上看,需求的满足是具有时效性的,图书馆的服务如果没能和需求时效性契合,没能在恰当的时间节点介入,其服务的效果和效益都会大打折扣。图书馆要提升服务的品质,就必须开展需求的规律研究,科学的把握需求出现的规律,开展精准的文献信息服务。读者需求的周期性的变化为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提供了良好的参考依据。在从宏观上研究读者利用规律之后,更需要去进一步研究读者在高峰时节是如何使用数字资源;在假期时,读者的需求又存在哪些特别需要关注的特征?这需要进一步从宏观走向微观,深入洞悉读者的行为特征,才能为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打下一个良好的决策基础。
4.3 图书馆应遵循教学科研规律积极发展信息资源支持和服务
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定位还没有从文献资源中心转型到学习和信息素养教育中心。图书馆开展的教学科研支持和服务空间狭窄,基本上停滞于日常信息供给、检索咨询、导入学科馆员、文检课的开设等。这就需要图书馆重新定位,拓展其教学科研支持和服务的功能,是高校图书馆避免被边缘化,成为高校教学主体和“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的必由之路[8]。
我国高校及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程度和规模不一,图书馆融入教学科研应结合自身情况设计发展方案,并建立一个持续发展机制,把高校图书馆的教学科研支持和服务推入到全新的层面[9]。从本课题研究来看,不同层次的图书馆教学科研支持和服务一直在进行,但产生的效果差别很大。“双一流”院校,在各种项目申报中都表现活跃,在国家级和教育部项目更加显著;综合院校在艺术类和教委项目申报中比较活跃;专业院校项目申报不突出。同样也反映在中外文数字资源下载量差距很大。说明,读者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有其规律性,图书馆可以通过其服务手段不断探索学校教学科研发展的规律并将其作为切入点来开展有针对性、持续性、前瞻性[10]的服务。通过这种嵌入式信息服务不仅提升了图书馆服务价值,更促进了学校学科建设和学校发展。
4.4 读者行为的复杂性和大数据技术在图书馆应用的必要性
读者需求的特征在实际表征中的复杂性和隐藏性,需要从大量的数据中挖掘。图书馆必须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对读者需求开展深入的研究。大数据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使得图书馆研究手段更加丰富。通过“互联网+”技术收集读者需求数据,再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从而进一步获得读者需求的核心特征,针对性地开展信息服务。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图书馆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和挖掘读者利用数字资源的行为和规律,针对读者对数字资源利用的时间规律,为读者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11];另一方面,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也对图书馆提出了新的要求,图书馆员应具有高度的新技术敏感性和迅捷的新技术转化能力,须学习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充分挖掘读者需求,利用读者需求的周期变化规律开展服务,让图书馆数字资源更好地为读者接受和利用,并为其科研活动提供帮助,助力“双一流”高校建设。
4.5 尽快推动读者数字资源利用实名制工作
经过调查发现,不同层次的院校表现出差异性的规律特征。读者群体之间利用数字资源也会存在一定规律。其实在同一学校内,不同身份的读者也存在不同的规律,只是由于统计上不能将读者的身份加以区分,才未能对其利用规律进行细分研究。只有尽快推动读者利用数字资源的实名认证工作,才能让图书馆更精准地分析出时间分布规律和读者使用习惯。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各特征群体下载量的统计,也可以对不同群体开展精细化研究[12],从而根本上改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