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护理在创伤骨科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
2020-07-31熊海燕陈雅春
熊海燕,陈雅春,刘 渊
江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南昌 330012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指静脉血液在患者下肢深静脉血管中凝结,从而出现肿胀、疼痛等临床症状[1]。该病在临床上十分常见,特别是骨科创伤以及术后长期卧床的患者中,一般在术后3~5 d出现[2]。随着社会的发展,因撞击以及其他因素所致的肢体骨折和截瘫比例正在逐年升高,并且随着人工髋关节、膝关节置换术的应用,创伤骨科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概率也明显升高[3]。这也引起了广泛医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研究显示[4],对患者术后进行相应的预防护理能够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同时,对于已经出现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予以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对患者的恢复也尤为重要[5]。本研究就对江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创伤骨科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精准护理,与常规护理进行比较,探究精准护理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7年1月—2018年9月间江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创伤骨科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随机选取8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所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35~68岁,平均年龄(54.73±6.38)岁;手术类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21例,下肢骨折12例,其他7例。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33~67岁,平均年龄(55.12±6.43)岁;手术类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19例,下肢骨折13例,其他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经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2)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排除标准:(1)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2)存在精神疾病或精神病史患者;(3)拒绝、不配合本研究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包括生命体征监测,清洁患肢,维持病房干净、通风以及常规健康教育等。观察组患者给予精准护理,包括:(1)前期准备工作: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确定精准护理模式。护理人员对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分析,采用《住院患者护理服务需求调查表》对患者的需求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明确存在的问题与患者的需求。最终确定排在前三位的是健康教育、患肢护理和患肢恢复,制定详细的护理对策。(2)开展精准护理:①成立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小组,由护理工作经验丰富并且耐心的护理人员组成。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负担,并予以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提高患者的治疗、护理依从性。②进行健康教育:先向所有患者发放健康知识手册,再由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一对一的健康教育,包括告知患者疾病的发病机理与治疗护理方式,强调卫生、饮食、运动对病情的影响,叮嘱患者饮食以清淡、低脂为主,多饮水;告知患者一些禁忌问题,如饮酒、吸烟等,提高患者健康意识。③患肢护理:禁止对患者同一静脉进行多次输液,并且避免使用对血管刺激性较大的药物进行静脉输液;密切关注皮肤状态以及有无水肿现象,如若出现异常,立即向主治医师报告;嘱咐患者术后保持患肢抬高状态(稍高于心脏25 cm左右),并维持轻度拉伸状态;叮嘱患者注意保暖,避免受冷引起静脉痉挛。④患肢恢复训练:术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指导其进行早期的功能恢复训练。护理人员向患者详细讲解训练的动作、力度,使患者充分了解训练过程并进行训练。患者需将腿部肌肉绷紧,10 s后再放松,放松5 s后再绷紧,依次反复进行20次。此外,还需对患者的患肢进行20°的外展,期间向患者讲解正确的体位,避免外展过度对患者造成的伤害。(3)协助治疗:如有必要,需对患者使用抗凝药物进行治疗,药物的使用剂量、用药时间均需严格按照标准进行。(4)随访护理:患者出院后每两周进行一次电话回访,询问患者患肢情况,对患者出院后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予以解决。
1.3 观察指标
生存质量评分包括生理功能、心理状态、社会关系和独立功能四个维度,每个维度满分均为100分,患者得分越高表示生存质量越好。
护理疗效评判标准:显效:患者患肢疼痛、肿胀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无新血栓的形成;有效:患者患肢疼痛、肿胀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无新血栓的形成;无效:患者患肢疼痛、肿胀等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善,甚至加重。有效率=(显效数+有效数)/总例数×100%。
在患者出院前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分为十分满意、满意、一般和不满意四个标准,满意度=(十分满意数+满意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存质量评分情况
干预后,两组患者生理功能、心理状态、社会关系及独立功能较干预前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患者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护理疗效情况
观察组护理疗效有效率为9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满意度情况
观察组患者对所接受的护理满意度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6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有临床研究表明[6-9],术后产生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三点:(1)血流速度缓慢:因为在手术过程中患者静脉血管会产生舒张,而手术后患者卧床休息会使得肌肉松弛,从而造成血液流速缓慢,使得血液中的细胞成分停滞于血管壁,产生血栓。(2)血管壁形成损伤:牵拉血管会对血管壁造成损伤,从而引起患者血栓的形成,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对患者正常肢体功能造成影响。(3)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患者发生骨折后,一般会长时间处于卧床状态,从而使得血液出现异常的高凝现象,同时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时产生的机体损伤会促使机体血小板聚集能力增强,激活机体凝血机制,纤维蛋白溶解减少。采取精准护理能够了解患者对疾病的疑惑以及患者在接受治疗和护理中的需求,使患者感受到满足感以及来自医护人员的关护,这样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10-11]。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5%,这也表明接受精准护理的患者满意度要更高。
党小雅的研究显示[12],对骨科创伤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实施护理能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并且下肢深静脉的康复率达到100%。而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在接受护理后,生存质量较护理前的确得到明显提高,同时,观察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这提示精准护理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更加有效。护理疗效显示,观察组护理疗效有效率为9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与党小雅的100%康复率存在一些出入,但仍然提示精准护理要优于常规护理。
综上所述,对创伤骨科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实施精准护理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与护理疗效,同时还能提升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存质量评分比较(±s) 分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存质量评分比较(±s) 分
注:与干预前比较,a表示P<0.05。
组别观察组(n=40)对照组(n=40)生理功能心理状态社会关系独立功能tP干预前65.26±5.16 64.89±5.20 0.319>0.05干预后87.92±6.14a 75.61±5.59a 9.376<0.05干预前66.34±5.14 66.73±5.18 0.338>0.05干预后90.48±6.81a 79.66±5.93a 7.620<0.05干预前67.47±5.09 67.39±5.21 0.069>0.05干预后89.58±6.37a 77.42±5.84a 8.899<0.05干预前70.15±5.22 69.89±5.33 0.220>0.05干预后89.82±6.42a 79.27±6.02a 7.581<0.05
表2 两组护理疗效比较 例(%)
表3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