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序渐进式康复护理对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中的应用
2020-07-31王欢欢
王欢欢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郑州 450000
骨质疏松是老年群体中常见的一种骨科疾病,由于机体中的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从而引起骨质疏松症,容易出现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使患者身体出现明显的腰腿部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2]。临床上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常采用药物治疗或经皮椎体成形术等治疗方法,但由于老年患者机体功能下降,从而增加术后恢复难度,以致预后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尤为重要[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循序渐进式康复护理在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中的应用,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2018年9月—2019年3月收治的9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男18例,女27例;年龄60~88岁,平均年龄(75.27±6.39)岁;三椎骨折3例,双椎骨折16例,单椎骨折26例。观察组男20例,女25例;年龄60~89岁,平均年龄(75.68±6.49)岁;三椎骨折5例,双椎骨折15例,单椎骨折25例。统计学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①进行骨密度及影像学检查确定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质;②无语言交流、意识障碍者;③未合并脊髓神经损伤;④均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②合并恶性肿瘤疾病;③伴有精神异常。
1.3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住院安排、疼痛护理、生命体征监测及饮食生活指导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循序渐进式康复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3.1 术前护理:(1)术前准备:因椎体压缩骨折术需俯卧位完成,因此责任护士在术前应对患者进行俯卧位锻炼,以提高手术过程中的适应性,将患者取俯卧位,于受压部位放置枕头或垫料以保证患者舒适,逐渐延长时间,每天进行2次,每次30 min,同时为患者按摩受压部位,放松肌肉,刺激血液循环;另外术前还应进行肺功能恢复训练,预防肺活量下降,也为术后恢复做准备。(2)情志护理:由于多数患者对椎体压缩性骨折疾病的认知度不高,对手术以及术后恢复会产生害怕、焦虑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及时与患者及家属交流,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向患者介绍该疾病发病病因及治疗方案,并讲述成功案例,改善其心理状态,帮助其建立治疗信心,同时告知手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提高配合度。
1.3.2 术后护理:(1)预防并发症护理:术后24小时内将患者采取平卧位,利于骨水泥的聚合和硬化,要求患者绝对卧床休息。①发热。骨水泥聚合会出现发热反应,若患者出现发热症状,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②骨水泥渗漏。骨水泥渗漏会损伤脊髓神经,因此术后应1~2 h巡视一次患者,观察患者下肢皮肤色泽及感觉运动等变化情况,发生异常及时处理。③穿刺部位感染。密切观察穿刺部位伤口有无红肿,定时换药,尤其关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预防感染等并发症,并准确地做好特护记录。(2)术后功能锻炼:有助于促进血液回流,增强血液循环,促进患者功能恢复。①翻身训练:术后12 h,责任护士辅助患者翻身,并保持其腰背部平直,每2~3 h一次,术后48 h可指导患者自行翻身练习。②下肢训练:术后24 h指导患者进行踝关节转动和抬腿练习,将一侧下肢抬高保持5~10 s缓慢放下,双下肢进行交替练习,每次15 min,每天4~5次;术后3 d进行下肢屈伸运动训练,双腿以蹬自行车式交替进行,每次6min,每天3次。③体位训练:术后一周指导患者进行挺腹练习,每次15 min,每天5~6次。④腰背肌功能锻炼:术后2周,以五点支撑式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即头部、双肘、双足;3周后,以三点(头部、双足)支撑式训练,每次动作维持4~5 s,每天进行10次左右。(3)饮食生活指导:出院后,嘱咐患者适当运动,多进行户外活动,多照射阳光促进身体钙的吸收;饮食多以高钙、低盐食物为主,如骨汤、鱼类、蛋类等,避免长期使用激素等导致骨量丢失的药物;加强骨质疏松症基础补充剂,如维生素D和钙剂;定期复查骨密度,并根据疗效调整药物。
1.4 评价指标
(1)于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疼痛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表(VAS)[4]进行评估,总分10分,0分表示无痛感,10分表示剧痛,分数与疼痛程度呈正比。(2)于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功能恢复情况,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进行评估,该表由10个项目组成,包括进食、洗澡、修饰、穿衣、控制大小便、如厕、床椅转移、平地行走、上下楼梯,总分100分,分数越高,生活自理能力越好[5]。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VAS评分
干预前,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VAS评分对比(±s) 分
表1 两组患者VAS评分对比(±s) 分
组别对照组(n=45)观察组(n=45)t P 干预前8.72±0.64 8.63±0.67 0.652 0.516干预后4.32±0.41 2.49±0.39 21.694 0.000 38.834 53.1308 0.000 0.000 tP
2.2 Barthel指数
干预前,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对比(±s) 分
表2 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对比(±s) 分
组别对照组(n=45)观察组(n=45)t P 干预前29.59±4.21 30.48±4.19 1.005 0.318干预后46.35±7.54 56.89±8.46 6.239 0.000 13.019 18.766 0.000 0.000 tP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老龄化人数增加,出现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也随之增加,会引起患者疼痛、无法站立、生活不能自理,甚至损伤神经造成瘫痪等,不仅对个人健康构成威胁,也加重了社会的负担[6]。目前,经皮椎体成形术是主要治疗手段,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术后患者易出现并发症,如疼痛、发热、感染等,同时长时间卧床会促使患者产生不良情绪,影响患者术后康复,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不便[7]。针对这一现象,对行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术后机体获得各项功能恢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应选择适当的康复护理措施,不仅能够提高功能恢复的有效性,还能增强患者康复信心,改善患者精神状态[8]。常规护理具有基础性、有效性特点,从多方面干预促进患者康复,但对患者功能恢复锻炼方法缺乏科学性、系统性,从而影响患者日后生活自理能力。本研究应用循序渐进式康复护理,其结果显示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且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表明循序渐进式康复护理在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疼痛感,促进患者功能恢复,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究其原因:本研究以循序渐进式护理原则,从术前、术后分别对患者进行不同强度的功能锻炼,并根据患者康复周期逐步实施,从而提高术后康复效果。术后疼痛程度降低可能与术前体位的锻炼有关,体位训练缓解患者术后不适感,从而减少对疼痛关注度;术后责任护士以康复周期为标准,将康复训练步骤由简单向高强度慢慢过渡,使患者逐步适应训练强度,避免运动过度导致的疼痛;术后翻身、下肢运动、体位变换以及挺腹训练等,能够促进患者神经损伤的功能恢复,进而逐渐改善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活状态;另外按常规护理给予患者必要的生活、心理帮助,满足其身心需要;在患者出院后给予生活及饮食指导,能够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利于身体康复[9-10]。
综上所述,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期间,实施循序渐进式康复护理利于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减少疼痛程度,促进患者转归,具有重要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