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银行信贷、民间投资与地区经济增长
——来自安徽省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2020-07-31张前程吴春烨

天津商业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皖江银行信贷信贷

张前程,吴春烨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合肥230601)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民间资本逐步市场化,民间投资效率和投资灵活性优势显现。为此,2010 年国务院出台意见指出,要求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作为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新生力量,民间投资在渗透到三大产业各个领域的过程中推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近几年来,我国各地民间投资增速呈现下滑趋势,民间投资情绪整体低落。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去产能”使相关民间资本退出产能过剩行业造成行业性减资;同时,民间资本在部分垄断行业仍然存在较高的准入门槛,而调动资金和资源更有优势的国有经济会在不对等的市场竞争中挤出民营经济[1]。此外,金融去杠杆化抑制了民间资本投资,使民营企业陷入融资困境。这些因素给民间资本造成了进退失衡的矛盾,也恰恰反映了供给侧改革中面临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在如今民间资本面临融资和投向的两难局面下,有必要将其置于投融资体制的框架之下,探讨银行信贷、民间投资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更好地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

我国的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导,银行信贷是微观经济主体最主要的外部融资来源。然而,为防控信用风险,银行在发放信贷时倾向为国有企业、大型企业提供资金,向民营企业提供投资的动力不足。这种差别待遇下的信贷配给现象折射出中小民营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遭遇的信贷歧视,部分借款人被排斥在信贷市场之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信贷市场的出清。在我国资本市场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处理好银企关系,加强银行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优化民营企业的融资结构,才能更好地促进民营企业发展、活跃市场经济。

“十二五”以来,安徽省民营经济对本省GDP的贡献值超过了一半以上,民营经济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安徽省的经济走向。因此本文以安徽省为例,在理论和实证层面研究民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同时考察银行信贷在民间投资促进经济增长中的影响。通过多层次分析安徽省民营经济的现状,为缓解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开辟新路径。

1 文献综述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民间投资的发展壮大在活跃非公有制经济的同时,也遭遇发展中的融资困境。近年来不乏有关民营经济融资难问题的相关研究。例如,刘希章、李富有(2015)[2]从资金供求失衡的角度出发,分析认为在供小于求的民间资金借贷市场上,供给效率低下、供求渠道受阻以及融资成本的上升是造成民营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段胜(2019)[3]通过对四川省内1 251 户民营企业的融资情况和融资结构进行调查分析,认为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根本原因包括融资策略的非有限理性和融资结构的非均衡性,以及财政与金融之间的交叉错位等多方面因素。对于如何有效通过银行信贷解决民间资本所面临的发展瓶颈,刘星、蒋水全(2015)[4]以公司参股银行为视角构建基于异质预期的信贷配置模型,研究发现参股银行和提高银行业竞争性均能显著缓解民营企业的融资约束,但银行股权关联作用于资本配置的效率受到金融发达程度和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影响。佟明亮(2015)[5]的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市场化程度影响银行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而金融市场化对民营企业贷款的促进作用有赖于法制环境的改善。白重恩等(2005)[6]利用我国私营企业的调查数据,发现私营企业主对私有财产权的自我保护有助于其获得银行贷款。同时,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借款方道德风险问题的更好解决也使私营企业更易得到贷款。而在民间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相关文献中,崔宏凯、魏晓(2018)[7]的研究表明,民间投资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别具有正向效应和负向效应,民间投资的增加可以缓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梁帅、韩学广(2014)[8]的实证分析表明,民间投资的快速发展是拉动我国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

对于民间资本信贷环境的分析,多数学者从微观视角展开研究。本文将在民间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民间资本投资和融资两个角度出发,以安徽省16 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基于宏观视角探讨银行信贷、民间投资与经济增长三者的关系。并将银行信贷分解为银行信贷规模和银行信贷效率,考察银行信贷的量与质在影响民间投资对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差异,在差异中谋求安徽省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2 理论分析

2.1 民间投资与经济增长

民间投资属于投资范畴,由于投资主体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和决定机制,我国对投资的研究一般区分为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投资主体又衍生出外商直接投资。西方国家所研究的投资主要是私人部门投资,也就是民间投资。

如果说政府投资作为工具引导和调节经济运行,民间投资则为经济的持续增长注入了活力。民间投资对经济产生持久的影响在于其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我国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挤出了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而国有经济吸纳就业人员的能力有限,民营经济相对较低的就业门槛能够将这部分闲置劳动力吸收进来并转移到工业生产中。因此,民营经济在提供就业机会的同时,也通过组织劳动力参与经济建设推动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为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人力保障。其次,竞争性的市场环境和民间投资自身逐利性的属性有利于提高民间资本的市场运作效率。尤其在高新技术领域,由于民营企业产权明晰,及时顺应市场的需求,使得技术创新更具有动力和灵活性。2019年,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的比重超过了八成。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民营经济能够有力地支撑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在我国的投资总量中占有较大比重,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与政府投资相比,民间资本的逐利性和灵活性使得民间投资效率优于政府投资;民间投资的就业效应和内在潜力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9]。根据以上分析,提出研究假设1。

假设1:民间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2 银行信贷、民间投资与经济增长

西方经济增长理论中的众多学派虽然从不同视角研究了经济增长的源泉,但均强调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早期的资本依托实体经济,在资本形成的运作过程中通过与其他生产要素的配置共同创造社会财富。金融体系作为将储蓄向投资转化过程的载体,为物质资本形成从供给端向需求端的顺利过渡提供了资金支持。在储蓄资源一定的条件下,实际利率水平和金融体系的发展能否将储蓄转化为投资、加速资本的积累,对经济长期增长至关重要[10]。经济增长的速度取决于实际有效投资,而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依赖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效率。在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中,银行信贷是重要的间接融资渠道。同时,银行作为债权人,基于信息不对称风险的考虑,具有主动分析经济信息进而筛选借款对象的积极性,金融体系的规模优势一方面降低了存款者的信息获取成本和交易成本,从而动员储蓄并促进资本的积聚;另一方面,利用规模优势分散贷款的信用风险,提高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因此,银行信贷从规模和效率两方面提高经济效率和社会整体的福利水平。沈红波(2010)[11]在宏观金融发展对微观经济实体的融资约束影响的实证研究中发现,金融的发展有利于减少投融资双方的经济活动成本,缓解微观经济实体面临的融资约束,使企业能够及时把握投资机会,并通过投资的增加最终拉动经济增长。

在两部门经济社会中,当储蓄全部用于投资时,社会总需求等于总供给,从而经济增长实现一般均衡。长期来看,经济的增长速度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投资率,而形成适度的投资规模则需要储蓄率的支撑。在自有资金无法满足企业的投资需求时,依靠信贷成为其外源融资的重要渠道。金融体系通过将资金从存款者转移到投资者手中实现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而在现实经济社会中,储蓄规模和投资需求之间常常存在缺口。因此银行体系作为中介桥梁,在缩小资金缺口、实现供需相对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一个高效的银行体系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储蓄流失比例,提高资金供给水平,也能够发挥其制度优势为投资者降低融资成本、规避非系统性风险。只有当资金盈余者提供充足的储蓄资源并通过银行体系被投资者加以有效配置,才能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根据以上分析,提出研究假设2。

假设2:银行信贷有助于强化民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

3 研究设计

3.1 模型构建

根据以上理论分析并结合已有文献的实证检验结果,本文认为民间投资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在此研究基础之上,本文将分别考究银行信贷中信贷规模和信贷效率在支持民间投资过程中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果。因此,本文分别设定如下三个面板数据模型:

(1)式中,Pgdp为经济增长水平,Inv为民间投资率;余下的控制变量Control包含Finagg、Gov、Infra,分别表示金融集聚水平、政府作用及基础设施。(2)式与(3)式是在(1)式的基础上依次引入民间投资率与信贷规模的交互项(Invsca)、民间投资率与信贷效率的交互项(Inveff)。ɑ0、β0与γ0为常数项;ε、θ 与σ 为随机扰动项;i下标表示地区,t下标表示年份。

3.2 变量说明

3.2.1 核心变量

(1)经济增长水平(Pgdp)。本文采用实际人均生产总值指标衡量地区经济增长水平。因此,以2000 年为基期,通过消除通货膨胀引起的对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将2001—2017 年样本地区的名义GDP 转化为实际值,在此基础上计算人均生产总值。

(2)民间投资率(Inv)。投资率一般用总投资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对比值来衡量,本文研究的是民间投资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因此,采用民间投资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表示民间投资率。由于统计年鉴中缺少绝大部分样本年份民间投资指标的直接数据,关于民间投资额的选取,部分学者将扣除国有经济投资之后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表示为民间投资额。本文借鉴罗洎等(2013)[12]的方法,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中扣除国有经济投资、外商投资和我国港澳台地区投资的部分表示为民间投资额。

(3)信贷规模(Finsca)。银行体系作为引导资金流动的中介,在弥补信息不对称、节约交易成本、促进资本形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外早期的研究显示,信贷市场状态的改变使得信贷供应量在货币传导机制的作用下对实体经济运行产生一定的冲击和波动。潘敏等(2010)[13]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银行信贷规模资金的投放对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用样本地区银行年末贷款余额占GDP 的比重衡量银行信贷规模。

(4)信贷效率(Fineff)。资本有效形成的关键在于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在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中,信贷资金的有效配置不仅决定着金融体系的运营效率,也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整体的运行效率。本文用样本地区银行年末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值表示银行信贷效率。

3.2.2 控制变量

(1)金融集聚水平(Finagg)。在金融资源的集中下金融集聚能够提供具有一定规模的资本市场,通过吸引行业的进入促进地区经济增长。本文采用区位熵系数测算安徽省各市的金融集聚水平。区位熵的计算公式为:

(4)式中,Fij表示j地区金融业i的就业人数,用各市金融业就业人数表示;Fj表示j地区总就业人数,用各市就业人数表示;Fih表示安徽省金融业i的总就业人数;Fh表示安徽省总就业人数。当LQ大于1 时,说明金融集聚水平较明显。

(2)政府作用(Gov)。在当代宏观经济环境下,政府在弥补市场配置资源失灵时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通过经济政策调节宏观经济的运行,在与市场相互补充过程中共同推动经济发展。采用财政总支出占GDP 的比重度量政府作用。

(3)基础设施(Infra)。基础设施是具有正外部性特征的准公共物品,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能够实现物质资料在空间上地转移,从而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14]。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用各市公路线路年底到达数表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3.3 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2001—2017 年安徽省16 个地级市的相关统计数据构造了面板数据,这16 个地级市分别为合肥、淮北、毫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芜湖、宣城、铜陵、池州、安庆、黄山。文中经济增长水平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通过扣除的方式间接获得的核心变量民间投资额涉及的相关数据来源于《安徽统计年鉴》、安徽省统计局网站、《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以及《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其他变量所涉数据均取自《安徽统计年鉴》。少数缺失数据采用插值法进行补充。由于部分变量的数值在样本年份变动幅度较大,因此对面板数据模型中的水平值指标Pgdp和Infra进行对数化处理,以使数据更加平稳。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1。

表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4 实证分析

4.1 整体回归分析

根据上文建立的计量模型,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安徽省16 个地级市的样本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从回归结果来看,表2 中模型(1)的民间投资率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民间投资能够积极推动安徽省的经济增长。表2 中模型(2)和模型(3)分别引入了信贷规模与民间投资率的交互项Invsca、信贷效率与民间投资率的交互项Inveff,两者对经济增长均具有正向影响,从而印证了前文的理论假设,即民间投资在银行信贷的支持下能够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然而在现实社会中,民营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题。尽管政府一直在鼓励民间投资,但针对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支持政策无法及时有效地弥补市场配置资源与政策供给资源之间的缺口。对于如何破除民营企业融资障碍、降低民间投资的隐形门槛,发挥信贷对民间投资的支持作用以助力地区经济增长依然任重道远。此外,对比交互项的回归系数,可以发现,信贷效率影响民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小于信贷规模,且前者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一般而言,储蓄向投资转化效率的最大化依赖于金融体系能否将金融风险均衡有效地配置给最合适的风险承担者[15]。民间投资的逐利性使其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也相应承担较高的风险,由于缺少像政府投资一样的“政策兜底”,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银行对民间投资的信贷歧视。银行基于风险与利润的综合考虑,更倾向于将信贷资金投向边际利润率不高但信贷风险相对安全的部门,导致信贷资金配置的扭曲,并进一步影响银行的信贷效率和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因此,在通过民间投资带动地区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信贷效率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三个模型的控制变量中,金融集聚水平有效促进了安徽省的经济增长。原因是安徽省通过整合皖中、皖北、皖南的金融资源,实现资源在空间上的共用和互补,充分发挥了金融集聚的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对地区整体经济效率的提升作用。政府作用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说明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够有效地保持经济稳定运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基础设施建设同样能够带动安徽省的经济增长。

4.2 分区域回归分析

为了研究不同区域银行信贷、民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结果是否存在差异,按照区域规划将16 个地级市分为皖江地区和非皖江地区。本文将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划归到非皖江地区,皖江地区是指合肥、滁州、马鞍山、芜湖、宣城、铜陵、池州、安庆。非皖江地区指淮北、毫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六安、黄山。因此,皖江地区和非皖江地区均包含8 个地级市。表3 报告了分区域回归的结果。

表2 整体回归结果

通过表3 中模型(1)不难发现,在民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上,皖江地区比非皖江地区表现的更为明显。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稳步推进,大批产业项目吸引了投资者驻入,投资强度的上升增强了皖江地区的发展后劲。通过表3 中模型(2)和(3)可以看到,在不同的发展区域,信贷规模和信贷效率在支持民间投资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效果上存在显著差异。在皖江地区,信贷规模支持民间投资比信贷效率更能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且后者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而在非皖江地区,信贷规模与民间投资的交互项系数的显著性低于信贷效率与民间投资的交互项系数。这种差异存在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会驱使金融机构在市场经济的引导下通过资金的跨区域配置将信贷资金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投向发达地区,从而导致信贷资金流量与增量在区域间的动态失衡[16]。龙海明等(2011)[16]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信贷配置规模在东、中、西部区域之间以及省际区域间存在明显失衡。而这种情况在省域内的皖江地区与相对欠发达的非皖江地区之间同样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不同区域通过信贷规模支持民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效果。另一方面,由于资本市场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对信贷具有较高的依赖性,同时又存在信贷资金外流的情况,信贷资金的减少提高了自身的边际效率[17]。而皖江地区通过引导民营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开拓多种融资方式,降低了对信贷资金的依赖,信贷资金供求不均影响了皖江地区的信贷资金利用效率。因此出现了非皖江地区信贷效率支持民间投资的经济效应高于皖江地区的情况。

控制变量方面,金融集聚对皖江地区的经济增长表现出正向作用,在非皖江地区表现出负向作用。这可能是因为非皖江地区金融集聚水平落后于经济增长水平时,金融体系会对经济的运行产生一定的干扰。当银行边界缩小引起的竞争加剧对其利润造成一定的侵蚀时,银行体系更易受到冲击,进而威胁到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稳定[18]。其他控制变量的系数方向和显著性与表2 基本一致。

表3 分区域回归结果

5 结论及建议

本文从理论角度梳理了银行信贷、民间投资与经济增长三者间的作用机制,并以安徽省2001—2017 年16 个地级市的相关统计数据构建了面板数据模型,从整体上考察了各变量之间的关系,然后将安徽省划分为皖江地区和非皖江地区,研究银行信贷、民间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否会存在地域差异。根据实证结果,从整体上看,民间投资能够显著推动安徽省的经济增长。信贷规模支持民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效果要优于信贷效率。从分区域回归结果来看,皖江地区民间投资对经济的贡献程度大于非皖江地区。信贷规模通过民间投资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在皖江地区表现的更为明显,而信贷效率通过民间投资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在非皖江地区更为显著。此外,金融集聚对非皖江地区的经济增长产生负向作用。

基于本文的理论分析及实证检验结论,为实现安徽省经济的健康发展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通过政策倾斜和税收优惠引导民间投资“脱虚向实”,降低民间资本进入实体经济的门槛。同时,民营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的发展状况,有针对性的利用相关金融服务平台。对于已具规模的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科创型企业,积极鼓励其通过科创板上市,利用股权融资提升自身的融资能力。对于尚处在成长期的中小民营企业,适当披露财务信息,减少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才能有效提高信贷资金进入民营企业的意愿。通过改善民营企业的外部融资环境和自身的融资结构,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对经济的带动作用。第二,加强金融体系建设,改善安徽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减少民营企业的信贷歧视。在提高民营企业信贷融资规模的同时,更要注重信贷效率的提高。同时,要根据各地区金融和经济发展的特点,差别化地制定相应的信贷政策。皖江地区信贷规模助力民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效果优于信贷效率,应当通过信贷补贴政策引导皖江地区的剩余信贷资金流向非皖江地区,加强信贷资金增量在各区域各行业间的合理分配和流动。在提高皖江地区的信贷利用效率的同时,也相应缓解非皖江地区信贷资金供求不均的矛盾。

猜你喜欢

皖江银行信贷信贷
聚焦Z世代信贷成瘾
60亿!皖江金租巨额融资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货币政策、会计稳健性与银行信贷关系探析
银行信贷规模、结构、效率与产业结构互动研究
城市连绵区和皖江城市带发展
激荡皖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