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素质冰山模型的高校管理者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探析
——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视角

2020-07-31田岚洁

天津商业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突发事件管理者应急

田岚洁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校管理教研部,北京102600)

引 言

自2020 春节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全国教育系统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积极应战,取得了良好的战“疫”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强调,“我国是一个有着十四亿人口的大国,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风险,始终是我们须臾不可放松的大事。”[1]近期,教育部党组印发通知,全面部署做好教育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教育改革发展工作。通知指出,教育系统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切实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推进教育系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高校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急管理者作为应急管理工作的主体,其管理人员的能力、素质直接影响到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成效。当前,防止疫情向学校扩散、守护师生安康、维护校园稳定,是教育系统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提升高校领导干部应对突发重大公共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既是有效开展高校疫情防控的基本要求,也是推进教育系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因而研究高校应急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者应急管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素质冰山模型为指导,分析突发公共事件对高校管理者的素质要求,并尝试从理想信念、精神品质、职业素养、能力框架构建四个方面提出提升高校管理者应急能力建设的路径。

1 高校管理者应急管理能力文献综述

1.1 高校管理者应急管理能力界定

不同学者对“能力”一词有不同的定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项目组给出的能力定义是:组织或个体有效的、持续的和高效的执行其既定职能的本领。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指学校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防范、化解危机事件,以恢复正常教学秩序,保障师生正常的教学活动,维护校园稳定,促进校园和谐健康发展。应急能力,顾名思义,即应对突发紧急事务的管理能力。危机应急管理能力是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危机应急能力体系的构建对维护高校内部和谐及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促进政府社会治理能力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本文将高校管理者应急管理能力定义为高校各级管理人员在应对、处置校园突发公共事件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胜任程度及综合能力。该能力可以是应急管理工作中某一方面、某一环节具体显现出的能力,如预警能力等,也可以指应急管理工作中体现的各种单一能力的综合。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起步较晚,1994 年学者周贝隆首次提出“中国教育的危机论”观点,开启了我国研究高校突发事件及对策的进程。2003 年“非典”以后,国内学者开始加大对突发事件的研究力度,研究成果逐渐增多,其研究领域主要侧重于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成因、特点、应急管理机制、能力体系评价及对策等方面。随着危机管理能力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已经开始尝试构建管理人员的能力素质框架。近几年,国内对领导者胜任力的研究已经渗透到多个领域,对教育领域管理者胜任力的研究也日益增多,研究内容多集中于胜任特征的模型建构、数据测评等方面,经过阅读文献发现,以往研究呈现出的高校管理者能力主要包括科学决策、依法治校、民主管理和聚集人才。

国外关于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研究较多,多集中于应急管理研究、应急管理评价、提升应急管理能力的对策、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及应对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具体实施等方面,就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研究来说,其成果多集中在能力提升对策和路径方面。

1.3 研究述评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出,国外学界对能力素质的研究起步较早,随着我国学者和学术团体对能力素质关注度的提高,学术界逐渐涌现出一些关于高校应急管理能力的研究成果,有不少专家、学者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围绕高校危机管理能力建设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大多聚焦于高校作为应急管理组织而开展的方式方法、工作机制、存在问题、提升路径等方面,重点研究应急管理组织的管理、保障及运行机制,但是从应急管理主体——管理者角度,特别是从素质冰山模型视角研究高效管理者应急管理能力的文献成果较为缺乏,缺少对高校应急管理者个体素质的研究分析及有针对性的提升建议,在搭建能力素质框架的基础上进行对策分析的研究成果也亟待丰富。

本文以高校管理者为研究对象,以能力素质角度为切入点,依托能力素质冰山模型,深入分析高校管理者应急管理能力的构成及特点,据此提出高校管理者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路径,以期增强高校管理者应急管理工作开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 素质冰山模型:维度分析

冰山模型(Iceberg Model)理论由哈佛大学教授、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David C.McClelland)博士提出,1973 年,他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发表题为“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的文章,首次提出“胜任力”(competence)概念。文章指出,学校的成绩不能预测一个人职业成功与否,传统的智力与性向测验也不能成为其职业成功或其他重要成就的预测指标,只有挖掘深层次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才能区分个人工作业绩的优劣[3]。

莱尔·斯潘塞和塞尼·斯潘塞博士(Lyle M.Spencer Jr.和Signe M.Spencer)在麦克利兰冰山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素质冰山模型”,他们将个人素质划分为知识与技能、社会角色、自我形象、个性与动机五个方面(如图1 所示)[4]。一个人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受诸多因素影响,其中,有知识、技能、行为等易于观察、评价和培养的表象因素,也有社会角色、自我形象、个性特质、内驱力及动机等难以评价的潜在因素。隐藏在水面下的隐性素质不轻易受外界影响而改变,却能直接影响着人的行为与表现,是评价与区分人的潜能素质的关键因素。

斯潘塞(Lyle M.Spencer Jr.和Signe M.Spencer)等人认为,处于水面之上的冰山部分属于基准性胜任特征,可以通过后天针对性培训而习得,而位于水面下的特质、动机和自我概念,则属于鉴别性胜任特征。其中,位于水面之上的知识是指某一个特定领域的个体所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或常识;技能是指某个特定领域的个体必须掌握和具备的完成某项工作的技能或能力;社会角色指个体在他人面前表现出的某种形象或依据职位为获得的某种身份象征;自我形象,有学者也将之称为自我概念或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我的看法和认识,包括对自己的态度、价值观、自我形象的认识;个性特质则是指个体对事情反应的方式、特征和倾向;动机和内驱力则是指个体内部产生的内向驱动力,使之朝着期望目标前进的动力。

3 基于素质冰山模型的高校管理者应急管理能力模型构建

当代危机呈现出突发性、破坏性、无序性、复杂性、高变异性、低预测性和紧迫性等特征[5],这无疑向高校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而高校突发事件因其主体活跃性、事发突然性、社会敏感性、范围广泛性和严重危害性使其有别于一般社会突发事件,而对高校管理者应急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高校管理者的应急管理能力是领导胜任力素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基于素质冰山模型以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分析能力带来的启发与思考,现将高校管理者应急能力分为行为、知识、技能、角色定位、个人品质与态度、价值观及理想、信念、追求七个层次与三个维度,建构高校管理者应急管理能力素质模型,如图2 所示。

图2 高校管理者应急管理能力模型

3.1 高校管理者应急管理能力维度分析

(1)行为特征。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通常指非常规事件发生前后,管理者能处理好该事件的能力。为了更好的完成工作目标,管理者们会产生一系列行为,这些行为是最容易被人观察到的、应急管理能力的显性表现。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管理者在处置公共突发事件时表现出的观念、态度、认识、行为等,二是管理者对事件的处理能力、技巧等。以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例,疫情发生之后,教育部发布《教育部部署教育系统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6],全国各地高校管理者积极做出反应,通过现场走访、微信公众号、微博、家长群、学生群等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开展疫情宣传,引导做好防控工作;利用网络信息手段,组织学校开展“停课不停学”线上教学活动,全力做好各方面保障服务工作,这些做法为遏制疫情在校园蔓延起到了积极作用。

(2)知识维度。高校突发事件因其涉及人员身份特殊,事件类型复杂,往往发生就会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面对繁多而复杂的形势,就高校管理者而言,加强知识与技能维度能力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知识一般指个体在某一个特定领域所拥有的事实性与经验性信息。本文中所指的知识是指在应对公共突发事件时,高校管理者们应具备的与突发事件相关的事实性或经验性信息,是对认识和解决突发事件相关知识的掌握,既包括日常通过自己学习或培训而习得的法律法规、应急管理理论、管理模式等相关内容,也包括在以往处置各类突发事件所积累的实践经验与总结。

(3)技能维度。技能通常是指个体结构化的运用知识完成某项具体问题的能力[7]。本文的技能则是指通过运用、协调资源,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知识与技能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中,面对不同的情境,可以通过培养和训练得以改变和提升。在处理具体事件时,管理者需要将已有知识转化为具体技能,并加以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储备与技能在处置突发事件时必不可少,彼此之间不会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交织出现。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部分高校管理者运用应急管理知识迅速成立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应急指挥部、专项工作小组、学院工作小组等整体工作保障机制,这是将以往知识储备运用于解决问题的具体体现。

(4)角色定位。角色定位是指自我对职业赋予的角色要求的认知与定位,一般包括职业责任感、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认同等方面,其中既包括社会角色定位,也包括个人角色定位。在事前预警阶段,管理者是谋划者、准备者角色,在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随着事件的发展变化,他们根据相关情况,组织其他相关部门和人员共同应对,此时,他们的身份是组织者、实施者,对广大师生而言,他们还是“灭火员”“指挥棒”“抚慰剂”与“定海针”;事后恢复学习阶段,管理者们要进行教学秩序恢复与评价管理,此时他们又变成了学习者与改进者。然而,应急管理能力不同于其他能力,因为事件的突发性、不可预见性、不确定性等特点,也要求管理者们对职业角色的认知不断提升、拓展与深化。

(5)个人品质与态度。个人品质与态度一般指个人受社会文化、个人价值观等因素影响,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一系列行为特征、情绪表现或心理状态,多指人的精神特质,如无私奉献的精神、吃苦耐劳的品质等。以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例,面对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高度复杂性的全新冠状病毒,相当一部分高校管理者需要在情况不明、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迅速做出应急反应、安排各项相关应急管理工作,包括建立工作保障机制、强化保障防空落实、细化防控措施、关心关爱学校师生、全面统筹协调、有序开展听课不停学活动,这一系列行为都考验着高校管理者们沉着冷静、临危不惧、勇于担当、敢于发声的品质与态度。

(6)价值观。价值观主要指个体对世界的认识与态度,及对工作、生活目的与意义的根本看法。这些态度与看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思维与价值取向。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高校管理者应当具有服务大局的意识,坚决服从党中央统一指挥,将师生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工作第一位,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各项保障工作,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坚定不移把中央和教育部的要求落到实处,并注重加强校际间、部门间合作,从根本上将防控风险降到最低。

(7)理想、信念与追求。信念、信仰、理想是超越现实,对未来美好远景和远大价值目标的自觉的价值追求,是超越自我、塑造自我、发展自我、面向未来、努力实现更高价值的自我意识[8]。在冰山模型中,理想、信念与追求处于冰山最底层,是潜在的未知因素,却是驱动个人行为、知识与技能等显性因素的原动力,如家国情怀、教育理想等,对管理者的行为起着主导与决定性作用。在此次严峻的疫情防控斗争中,高校管理者应当具有战胜疫情的必胜信念,慎终如始,教育领域广大党员干部不惧风雨、坚守一线,涌现出一些可歌可泣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彰显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共克时坚、彻底战胜疫情的强大力量。

3.2 素质冰山模型下高校管理者应急管理能力特点分析

经过对高校管理者应急管理能力素质模型的分析,可以发现,应急管理能力不同于其他能力,而呈现出以下特点:

(1)不同于一般管理能力,应急管理能力是在特殊时期、经特殊事件催化而付诸应用的能力。当突发事件发生时,管理者要快速对事件做出反应,及时掌握相关情况,整合各方力量统筹发力,并利用专业知识对事件本身深入剖析,查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高校突发事件则因其自身特殊性而决定了它对管理者提出了比处理日常事务更复杂、更细致、更高的要求。

(2)从能力素质冰山模型可以看出,从显性因素到隐性因素,各个能力维度之间相互联系,层层递进,显性因素是隐性因素的外在表现,隐性因素是显性因素的决定基础,其中隐性因素往往起关键作用。因此,提升高校管理者的应急管理能力,在加强应急管理技能培训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对管理者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深层隐性因素的培育与引导。

(3)在突发事件处置的不同阶段,对管理者的应急能力有不同要求。一般认为,高校应急管理能力由监测预警能力、应对处置能力、恢复学习能力三部分构成。在应急事件处置过程中,多考验的是管理者的综合能力与素质,而非某一个单独的能力或行为。以突发事件应对处置阶段为例,这一阶段需要考验管理者对事件的研判能力、应急处置方案的制定能力、全局指挥能力、指令分析能力、任务分解能力、与媒体的沟通协调能力、现场实时情况反馈能力等综合化解危机的能力。

4 高校管理者应急管理能力提升路径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我国建立应急管理机制的基本要求是: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9]。按照这样的要求,根据高校管理者应急管理能力七个层次的内涵与特点,下面从实践出发,就四个方面提出高校管理者应急能力的提升路径及建议。

4.1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升管理者认知水平

首先要培养管理者立场坚定的政治素养。在改革开放40 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我们才能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才能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才能有力应变局、平风波、战洪水、防非典、抗地震、化危机[10]。新型冠状病毒凶猛来袭,党中央迅速做出反应、全面部署,构筑起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作为高校管理者,首先要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全面落实各项具体工作部署。其次要树立危机意识。高校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对突发事件的敏感性,做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提高和增强面对危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再次要强化勇于承担的责任意识。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不退缩,不逃避,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直面冲突与困难,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4.2 加强精神品质锤炼,提高管理者身心素养

首先,要练就沉着冷静、处变不惊的过硬素质。汹涌而来的新冠疫情,考验着高校管理者强大的心理素质。无论是应急管理机制的建设、应急管理链条的管理,还是面对突发事件的处置,管理者首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临危不惧、沉着指挥。其次,要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应对各种复杂状况的前提是对突发事件的性质、发展阶段、可能后果的准确判断与评估,这离不开细致的分析与深入的调查。再次,要培养果断的决策力。管理者应当敢于决断,善于抓住风险防控的主要问题及问题的主要方面,并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提出的不同要求。

4.3 加强职业素养培育,明确管理者角色定位

首先,要不断提升管理者职业道德水平。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高校管理者应急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各类组织应当积极开展各种培训活动,固强补弱,补齐短板,尽快提升高校应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尽快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更好地担负起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重点强化管理者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教育;明确管理者角色定位与认知,塑造积极心态,促进管理者的职业化发展。其次,要加强管理考核与监督,强化“红线意识”。压实工作责任,加强隐患治理,对突发事件做到依法处置。再次,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要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和要承担的责任。

4.4 加强能力框架构建,提高应急管理知识与技能

首先,要注重培养过硬的业务素质。管理者只有掌握了相应的应急管理知识,才能谈及是否具备应急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知识与技能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无论知识还是技能,都能通过学习、培训和实践等方法来获得。因此,管理者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新知识,提升业务素养。其次要提高沟通协调能力。特别要注重信息的采集,掌握优先话语权,引导舆论方向,为化解危机创造条件。再次,要提高突发事件善后处理能力。高校管理者应当及时总结经验,评估后果,预测形势,弥补管理中的漏洞,要及时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起因、经过、性质、影响、责任等问题进行全面调查与评估,增强危机应对的意识与本领。2020 年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领导小组工作会议,会议指出当前我国境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但是局部地区出现聚集性疫情的风险依然存在。高校作为人员密集场所,要总结推广各地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有效经验做法,及时加强重点人员防控,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常态化预案。又次,要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市考察疫情防控工作时指出:“对群众出现的一些情绪宣泄,我们要多理解、多宽容、多包容,更要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包括心理疏导、解决实际困难。”[11]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各种声音汇聚的重要平台。管理者们应充分认识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性,加强有效舆论引导,营造积极网络环境,使网络成为疏导情绪、化解难题的重要阵地。努力增强危机预见性,提高政策水平和法律意识,善于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积累应对复杂局面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增强掌握防范重大公共危机的本领。

综上,根据素质冰山模型,高校管理者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应当更加注重挖掘、培养位于冰山底部的隐性因素,只有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强化高校管理者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更优地促进管理者的自我发展,更好地助推教育系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猜你喜欢

突发事件管理者应急
请别拿管理者的标准要求员工
窗口和镜子
情景构建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
应急救援要诀“少 快 短”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Dijkstra算法在应急救援中的应用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从孔子的管理思想谈管理者的自我修炼
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