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精英级攀岩运动员身体形态、机能与运动素质研究进展
2020-07-31魏梦力钟亚平
魏梦力,钟亚平
WEI Mengli,ZHONG Yaping*
攀岩运动由现代登山运动演变而来,近些年已受到愈趋广泛的关注。1974年苏联与捷克斯洛伐克的登山组织率先发起并举办了首届国际攀岩比赛。随着人工岩壁与攀岩装备的不断改进加之竞赛规则的逐趋完善,竞技攀岩运动逐步发展成熟。2016年8月,国际奥委会将男、女全能攀岩确定为第32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
我国攀岩运动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速度攀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难度、抱石和全能攀岩方面与国际一流水平仍有明显差距。以“攀岩”为关键词对近十年(2008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中国知网体育类核心期刊进行检索,仅检索到以速度攀岩为研究对象的8篇研究文献,难度与抱石攀岩未见相关报道,且研究内容集中在运动技术与损伤等方面,对于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的研究较少,更缺乏不同单项之间的对比研究。以“speed climbing”“bouldering”“lead climbing”“rock climbing”“sport climbing”为关键词通过Web of Science、Ebsco等对同一时间段的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搜索到205篇,与本研究相关文献68篇。通过对检索到的文献的综合分析后发现:1)研究对象多集中于男子攀岩运动员;2)已有国外研究者开始关注不同攀岩单项运动员的比较研究,以发掘不同攀岩单项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特征;3)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攀岩运动员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运动训练等方面。
1 国际精英级攀岩运动员界定
国际上主要以运动员自身的攀爬能力或能完成的攀爬线路的难度等级对攀岩运动员竞技水平进行评定。在目前流行的诸多线路难度等级标准中,美国、法国等国家的标准认可度和应用率较高(李致新等,2000)。Laffaye等(2014)根据法国的难度标准将攀岩运动员的等级标准分为新手(<6a)、熟练(6c~7b)、精英(≥8a)3个类别。美国难度标准在我国使用广泛,故本文按美国的难度标准对国际精英级的难度与抱石攀岩运动员进行界定,即国际精英级男子运动员攀爬能力≥5.13a(Onsight),国际精英级女子运动员攀爬能力≥5.12c(Onsight)。由于该难度标准并不适用于速度攀岩,因此对国际精英级速度攀岩运动员的界定,本文以具有攀岩世界杯与世锦赛参赛资格作为划分标准(Krawczyk et al.,2014;Ozimek et al.,2018)。
2 身体形态特征
对攀岩运动员身体形态特征研究主要集中在体型及身体成分指标上,包括身高、体重、体脂百分比、皮褶厚度、瘦体重等。基于上述指标计算出的派生指标有,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臂展和猿指数(ape index)(Ezzy et al.,2018;Laffaye et al.,2015)等。
2.1 身高及体重
攀岩运动员攀爬过程中的负荷直接来源于自身体重(包括与体重密切相关的身高),因此保持适当的体重,以减少攀爬时的阻力非常必要。Watt等(1993)对世界杯决赛与半决赛的难度攀岩运动员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决赛女子运动员的身高与体重均显著低于半决赛女子运动员,决赛男子运动员的体重略轻于半决赛男子运动员。说明在同类型的攀岩比赛中,保持较轻的体重(包括与体重密切相关的身高)会更有助于运动员取得良好的攀岩竞技表现。综合研究,国际精英级男子攀岩运动员平均身高在171.2~180.4 cm,平均体重在61.3~72.1 kg;女子平均身高在160.8~165.4 cm,平均体重在48.7~54.5 kg(表1、2)。郭峰等(2018)研究显示,中国国家男子速度攀岩运动员平均身高为171.2±2.1 cm,体重为65.2±4.8 kg;女子平均身高为162.1±3.4 cm,体重为54.2±4.1 kg,基本均处于该范围内。在身体质量指数方面,国际精英级男子攀岩运动员为20.1~22.1,女子为19.3~22.4(表1、2)。Wilson等(2011)对中国香港地区优秀攀岩运动员进行了这一指标的研究,男子运动员身体质量指数为19.6±0.9,女子为19.4±1.0,这与国外精英级攀岩运动员相差无几。
2.2 身体成分特征
优秀的攀岩运动员一般都体脂较低(Watts et al.,2003),因为过多体脂所引起的体重增加不光有碍身体的移动,而且会在向上攀爬的过程中造成不必要的肌肉工作消耗。在低体脂的情况下,攀岩运动员需拥有较高的肌肉含量,来促进相对力量的发展,增强克服自身体重的能力。同时,攀岩运动员也不需要过大的肌肉围度,以保证较好的柔韧性。因为过大的肌肉围度在关节活动时,关节周边的肌肉会产生叠加,从而影响关节活动度,不利于运动员柔韧性和攀岩技术的发挥。Watts等(1993)根据攀岩运动员相对力量水平和体脂与攀爬能力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个计算公式,即攀爬能力=2.441 9+(SMR×2.953 6)-%fat×0.082 5,通过此公式可以看出低体脂对攀爬能力的重要性。综合多项研究成果可知,国际精英级男子攀岩运动员体脂范围在4.7%~13.5%,女子攀岩运动员体脂范围在10.7%~20%(表1、2)。Wilson等(2011)对中国香港地区优秀攀岩运动员进行了研究,得出男子运动员体脂为11.0%±3.2%,女子运动员为27.3%±3.4%。可以看出,中国香港地区优秀女子攀岩运动员的平均体脂含量已明显超出精英级水平,说明较高的体脂可能是影响我国女子攀岩运动员攀岩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潜在因素。
2.3 专项形态学指标
早期的研究证实,攀岩运动员的臂展和猿指数与攀爬能力具有密切联系。臂展指两臂侧向最大限度地水平伸展时,两中指指尖点之间的直线距离。Laffaye等(2015)研究指出,精英级男子运动员的平均身高为175±0.11 cm,其臂展范围在181±0.06 cm。Mermier等(2000)研究指出,精英级男子运动员的平均身高为177.4±8.8 cm,其臂展范围在185.4±9.6 cm。以上可知,精英级攀岩运动员的臂展通常大于身高。由于拥有较长的臂展,攀爬的幅度也会更大,有利于解决难度较大、距离较远的岩点,在比赛中会更有竞争力。猿指数是人体的臂展长度与身高的比值(Mermier et al.,2000)。已有研究成果证实,较高的猿指数有利于攀岩表现。Laffaye等(2015)研究指出,精英级男子攀岩运动员的猿指数范围在1.03±0.03。Mermier等(2000)研究表明,精英级男子攀岩运动员的猿指数范围为1.00±0.02,精英级女子攀岩运动员猿指数范围在1.00±0.03。Wilson等(2011)对中国香港地区优秀攀岩运动员的猿指数进行了测试与评价,男子运动员猿指数是1.05±0.03,女子运动员为1.05±0.06,与国外运动员同一指标数值比较接近。
表1 世界精英级男子攀岩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特征Table 1 Body Shap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ational Elite Male Rock Climbing Athletes
表2 世界精英级女子攀岩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特征Table 2 Body Shap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ational Elite Female Rock Climbing Athletes
2.4 不同单项运动员身体形态差异
有研究发现,速度攀岩运动员的体重略高于抱石与难度攀岩运动员。有关分析论证认为,速度攀岩是典型的短时间竞速项目,运动员的能量代谢以磷酸原供能为主,对于运动员的爆发力要求较高,所以速度攀岩运动员往往具有更高的肌肉含量以适应比赛需求,体重也会偏高。Ozimek等(2018)认为,速度攀岩运动员体重之所以高于其他单项运动员,与其身体组织的活跃水平较高有关,进而导致骨骼肌质量更高,一般可占到正常成年男性体重的43%。在体脂方面,3个单项的攀岩运动员并未发现明显区别(表1、2)。Michailov等(2009)通过对世界杯攀岩运动员的研究发现,难度攀岩运动员比抱石攀岩运动员体脂更低。这是因为难度攀岩比赛时间大多在3~10 min(Michailov et al.,2009),长于抱石攀岩比赛,所以拥有较低的体脂率更有利于减少其移动的负担,以适应较长比赛时间的要求。
3 身体机能特征
3.1 有氧能力
关于攀岩运动员有氧能力对于比赛成绩的影响,是目前学界争论较大的一个问题。一般将相对最大摄氧量(V.O2max)作为攀岩运动员有氧能力的评价指标。综合多项研究可知,精英级男子攀岩运动员相对V.O2max为44.5~58.3ml/kg/min,女子运动员相对V.O2max为39.7~49.2 ml/kg/min(表3),与典型的耐力项目运动员相比,其摄氧水平不高。Billat等(1995)通过对世界杯攀岩运动员的研究发现,运动员攀爬过程中所达到的摄氧水平仅占其V.O2max的一小部分,由此认为有氧能力在攀岩竞赛中只充当辅助角色。Espańa等(2009)设计了电动攀岩墙递增测试(图1),并对精英级难度攀岩运动员进行了测试。在测试过程中陆续调节攀爬速度来递增负荷,直至运动员力竭。结果显示,有氧能力与攀岩运动员攀爬能力无显著相关性。
表3 国际精英级攀岩运动员最大摄氧量测试结果Table 3 O2maxUptake Test of International Elite Rock Climbing Athletes
表3 国际精英级攀岩运动员最大摄氧量测试结果Table 3 O2maxUptake Test of International Elite Rock Climbing Athletes
文献 性别 级别 比赛项目(n) 测量方式V.O2max/(L·min-1)峰值输出功率/W通气量峰值/(L·min-1)Booth et al.,1999 Watts et al.,2000 Sheel et al.,2003 Espańa et al.,2009 Michailov et al.,2015 Michailov et al.,2015 Espańa et al.,2009 Sheel et al.,2003男男男男男男女女精英级精英级精英级精英级精英级精英级精英级精英级难度(6)难度(8)未区分(6)难度(8)未区分(11)未区分(11)难度(8)未区分(3)功率自行车攀爬难度系数5.12a路径功率自行车电动攀岩墙递增测试上肢最大递增测试(划船机)功率自行车电动攀岩墙递增测试功率自行车1.660±3.420 3.107±0.406282.5±39.9 71.85±10.54 100.53±17.58 V.O2max(标准化)/(ml·min-1·kg-1)44.50±5.90 31.90±5.30 48.40±5.60 53.60±3.68 34.10±4.10 58.30±2.60 49.20±3.50 39.70±4.70 135.0±26.7 2.161±0.525212.0±35.0
图1 电动攀岩墙递增测试(Espańa et al.,2009)Figure 1.Incremental Test of Electric Rock Climbing Wall
有研究认为,鉴于有氧能力不仅取决于心血管系统,还与骨骼肌氧化代谢能力有关,甚至后者对攀岩运动员的成绩影响更大,所以不能单独以常规的V.O2max指标来反映攀岩运动员的有氧能力。Pires等(2011)利用上肢手摇测功仪对攀岩运动员进行测试发现,水平较高的攀岩者比水平较低者持续工作的时间更长,但V.O2max并没有较大变化。Michailov等(2015)认为,有氧能力的测试应更贴近攀岩项目的负荷特点和运动员上肢的疲劳特点,这样测试的结果对攀岩运动员有氧能力的评估将更有意义。因此,Michailov等(2015)采用了一种新的评价方法,即上肢最大递增测试(图2),将运动负荷集中在上肢,对上肢肌群的氧化代谢能力将会有更精确的反映。Michailov等(2015)还将测试结果与运动员的攀岩成绩做了回归分析,发现受试者的相对V.O2max和相对峰值功率输出与攀岩成绩有明显的相关性,得出有氧能力是影响精英级攀岩运动员攀岩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
图2 上肢最大递增测试(Michailov et al.,2015)Figure 2.Maximal Incremental Test of Upper Limbs
综合比较和分析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攀岩运动员上肢肌群的氧化代谢能力对攀爬能力确实具有一定影响,但不同单项其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与速度攀岩相比,难度、抱石攀岩对上肢骨骼肌的氧化代谢能力要求更高。这是因为难度与抱石攀岩比赛时间相对更长,尤其是难度攀岩,比赛时间持续3~10 min(Michail et al.,2009),其运动员的肌肉等长收缩的状态比速度攀岩运动员明显更多(尤其是攀爬过程中遇到难度较大的岩点时),而等长收缩会阻碍局部血液的流动(Luisa et al.,2006;Schöfflet al.,2006),乳酸的堆积速度与其动态的肌肉收缩相比会更快,肌肉疲劳程度更深,所以拥有较好的骨骼肌氧化代谢能力可以更快的加速乳酸分解,减缓肌肉疲劳,有利于肌力的恢复,提高运动表现。这一点与Fryer等(2016)关于前臂屈肌氧化代谢能力对难度攀岩运动员的攀爬能力等级具有直接影响的研究结论一致。
3.2 无氧能力
3.2.1 无氧能力的生理学检测
有研究认为,攀岩的供能特点是以无氧为主、有氧为辅的混合供能,具体的供能比例由攀爬角度和岩壁路径难度决定。从竞技攀岩领域看,不同单项对无氧工作能力的要求是不同的。速度攀岩赛道难度低、用时短,对运动员速度素质要求高,比赛强度大,主要以磷酸原供能为主,糖酵解为辅。抱石与难度攀岩为无氧与有氧混合供能。Mermier等(1997)已证实,当攀岩岩壁<90°时,以有氧供能为主;>90°时,逐步由有氧为主转变为无氧为主。
目前针对所有攀岩单项运动员的无氧能力研究所采用的生理学评价指标主要以血乳酸值为主(表4)。针对不同攀岩单项运动员的赛后最大血乳酸已有相关的测试与研究结果。刘传勤等(2011)在亚洲室内运动会赛后对速度攀岩国家队运动员的血乳酸进行了测量与分析,发现我国国际级速度攀岩运动员钟齐鑫的赛后最大血乳酸值为8.3 mmol/L,与传统的短距离速度项目运动员相比明显较低。速度攀岩主要以ATP-CP供能,属于非乳酸供能,赛后的最大乳酸值并不能准确反映速度攀岩运动员的无氧能力,采用血氨指标会更好,暂未发现国外对于速度攀岩运动员血氨方面的检测。难度与抱石攀岩不是全力的连续运动,比赛节奏有张有弛,有氧供能也有参与,所以运动员赛后的最大乳酸值也较低。血乳酸水平的高低与参与的肌肉群数量具有一定关系,从攀岩运动员在比赛中肌肉参与的特点看,有大量的小肌肉群参与。有研究曾对自行车、跑步、攀岩3个项目运动员的最大血乳酸值进行对比,发现攀岩要低于前两者,究其原因在于动用了更多小肌群(Schöffl,2006;Sheel et al.,2003;Watts,2004)。Watts等(2004)在对难度攀岩运动员的研究中也指出,运动员赛后最大血乳酸值较低与其上半身肌群较为活跃,下半身肌群活跃度较低有一定的联系。以上说明,攀岩运动员的赛后最大血乳酸值并不是评价攀岩运动员无氧能力的敏感指标。
表4 国际精英级攀岩运动员乳酸值结果Table 4 Lactate Value of International Elite Rock Climbing Athletes
有研究发现,比赛过程中血乳酸积累水平与前臂肌肉耐力和比赛成绩有密切联系。Watts(2004)发现,在攀岩运动的攀爬过程中,血乳酸值的升高对运动员手部抓握耐力与力量的降低有直接影响。这是因为当乳酸产生堆积时,对肌肉内环境会产生影响,肌肉的疲劳程度会加深。有国外学者于2000年公布了在世锦赛后1 min测定收集的46名难度攀岩运动员(28名男性、18名女性)的血乳酸值,其均值在6.7±1.1 mmol/L,相对应的攀岩高度在13.2±4.9 m(Watts,2004)。分析发现,血乳酸水平与运动员攀爬过程所达到的高度具有显著相关性。进一步说明,在无氧条件下攀岩运动员前臂肌群的工作耐力尤为重要,特别对于抱石与难度攀岩比赛时间较长的单项。Schöffl等(2006)也指出,无氧工作下前臂屈肌的力量耐力是限制运动员运动表现的主要因素。
3.2.2 无氧能力的动力学检测
目前针对运动员无氧工作能力的动力学检测主要采用Wingate无氧功测试,但是却未检索到对精英级攀岩运动员运用Wingate无氧功测试结果的文献报道。已有研究多以间接方法进行测量,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速度攀岩运动员。难度与抱石攀岩运动员因为在比赛中可以保持一定时间的静态进行短暂的恢复,无氧工作并不连续,所以对其无氧动力学测量意义不大,研究也较少。Ozimek等(2018)通过录像并利用玛加利亚-卡拉门实验公式间接检测了2016年世界杯中国站男子速度攀岩运动员无氧能力的动力学参数(表5)。通过回归模型分析指出,PT-min-RT/W与PavgT-RT/W显示了与Tmin/s较为缓和的相关性,其相对表达式与Tmin/s的相关性更高。说明相对无氧能力是影响速度攀岩运动员比赛成绩的关键因素。Ozimek等(2018)也明确指出,良好的相对无氧能力应为速度攀岩运动员日常训练优先发展的目标。
表5 2016年世界杯中国站速度攀岩选手比赛的时间参数与无氧功率输出的统计值(Ozimek et al.,2018)Table 5 Time Parameters and Anaerobic Power Output Statistics of Speed Rock Climbing Athletes at China World Cup 2016
4 运动素质特征
4.1 力量素质
攀岩运动员上肢力量水平与运动员的攀爬表现具有密切联系,高水平的攀岩运动员比较低水平的运动员展现出了更出色的上肢力量(Grant et al.,1996;Hasler et al.,2001;Magiera et al.,2013)。这种力量上的优势更多体现为相对力量上的差距,因为攀岩运动员比赛中的负荷往往来自于自身体重,因此运动员在拥有良好上肢力量的同时,必须保持较轻的体重,而这对相对力量水平要求较高。关于力量测试的研究成果显示,专业攀岩运动员与业余攀岩者相比,上肢的绝对力量相差不大,但相对力量较高。Krawczyk等(2014)在对不同攀岩单项运动员的力量比较中指出,高水平的攀岩运动员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拥有良好的相对力量。综合多项研究可知,国际精英级攀岩运动员相对握力比值,男子运动员为0.78~1.50,女子运动员为0.50~1.20(表6)。
表6 国际精英级攀岩运动员握力数据Table 6 Hand Grip Strength Data of International Elite Rock Climbing Athletes
虽然良好的上肢相对力量水平是优秀攀岩运动员的共性,但不同单项的攀岩运动员,在力量素质上也存在着差异。Fanchini等(2013)研究指出,抱石攀岩运动员的最大收缩力量与爆发力比难度攀岩运动员更好。Macdonald等(2011)也指出,抱石攀岩运动员比难度攀岩运动员在攀岩时展现出了更好的握力与指力。由于抱石攀岩比赛赛道短、难度大,高难度的岩点对运动员的抓握力量要求较高,所以需要保持较高的最大力量水平。难度攀岩与抱石、速度攀岩相比,对力量耐力要求更高。由于其赛道长度明显更长、耗时较多,肌肉长时间处在静态与动态交替的运动过程,会使运动员上肢肌群疲劳较快而无法完赛,所以需要发展肌肉力量耐力(Fanchini et al.,2013;Philippe et al.,2011),即提高肌肉长时间工作的能力。同时,难度攀岩运动员肌肉力量耐力水平的另一方面还体现在肌肉力量的恢复速度上。Watts等(2000)对优秀的难度攀岩运动员在攀爬测试前与测试结束1 min后分别进行了握力测试,测试前握力为51.7±7.5 kg,测试结束1 min后的握力为48.4±8.4 kg,二者差距不大,由此说明难度攀岩运动员肌肉力量恢复速度较快。基于攀岩运动员肌肉力量耐力的训练,有相关学者提出可以进行以持续时间为30~40 s、极短间歇的抓握练习,且组数要多。通过高强度的练习提升运动员比赛中前臂肌群的抗疲劳能力(Medernach et al.,2016)。
4.2 速度素质
不同的攀岩比赛单项,对速度素质的要求明显不同。依决定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分类,仅有速度攀岩属于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所以关于速度素质特征研究较主要围绕速度攀岩展开。速度攀岩赛道一般采用15 m国际标准道,难度较小,需要运动员具有较好的移动速度,顶尖的男子运动员比赛用时在6 s左右,顶尖的女子运动员比赛用时在8 s左右(表7)。另一方面,“起攀”阶段需要有较好的反应速度。例如,在Ozimek等(2018)对世界杯男子速度攀岩运动员时间参数的分析中发现,男子速度攀岩运动员起攀反应时均值在0.41 s,占该阶段平均最好成绩用时的6.77%。有相关资料显示,优秀男子短跑运动员起跑反应时对运动成绩的影响占2%(朱旭红,2005),比率远低于速度攀岩。说明在速度攀岩领域其反应时对比赛成绩的影响比短跑还大,需要在训练中予以高度关注。为此,应该重点把握两方面的练习:1)提高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灵活性,提升反应速度,这方面可以借鉴短跑项目的同类练习,但有较大难度;2)发展磷酸原系统供能能力(Krawczyk et al.,2014)。由于速度攀岩项目与短跑的供能特点相似,所以可以适当考虑跨项选材。至于难度与抱石攀岩,由于其赛道难度大,且对移动速度要求不高,所以主要还以训练运动员拥有较好的动作速度,以快速、干净利落的技术动作完成攀爬过程中各种高难度的岩点。后期应提升动作速度,并将动作速度寓于某一技术动作中,进行重复练习,以不断完善并提升动作技术水平。
表7 2018年世界杯各站与世锦赛速度攀岩运动员成绩情况Table 7 Results of Speed Rock Climbing Athletesat the 2018 World Cup Sub-stationsand World Championships
4.3 柔韧素质
攀岩对运动员身体柔韧性的高要求,主要体现在下肢髋关节外展与屈曲的活动幅度上。例如,高位的脚跟挂点与脚尖勾点需要运动员良好的髋关节屈曲度,否则技术动作质量就会大幅下降。常用的“腿桥”与“高踏”都对下肢柔韧要求很高,所以增强与攀岩技术相关的柔韧性有益于攀岩成绩的提高(Luisa et al.,2006)。目前国外常用的评价下肢柔韧性的指标有坐位体前屈、格兰特抬足(grant foot-raise)和腿展(leg span)。
柔韧性评价指标主要评价运动员的下背部、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部位的柔韧能力。坐位体前屈:测试者为坐姿,脚掌抵住固定板,在背部保持平直的情况下,使骨盆前旋,手向前所能延伸的最远距离,其主要反映髋关节与背部的柔韧性;格兰特抬足:测试者面向墙面正直站立,脚尖沿着距墙23 cm的标记线,通过尽量屈髋、屈膝和伸踝,脚尖所能达到的最高点(Ezzy et al.,2018;Draper et al.,2009),其主要反映了下肢关节的整体的屈伸活动度(图3)。腿展主要是根据攀岩中“腿桥”动作而设立的,其主要测量受试者两脚之间最长的跨距以反映髋关节外展的活动度。据研究,国际精英级男子攀岩运动员体前屈为37.9±7.8 cm,格兰特抬足高度为99.9±11.7 cm。优秀男运动员腿展范围为139±4 cm,优秀女运动员腿展范围为134±3 cm(Grant et al.,1996;Hasler et al.,2001),尚未见对中国优秀攀岩运动员下肢柔韧素质的测评资料。
图3 格兰特抬足示例(Ezzy et al.,2018)Figure3.Demonstration of Grant Foot Raise Test
不同的攀岩单项与不同性别的运动员在柔韧素质方面会体现出一定差异。抱石与难度攀岩因为赛道难度大,会较多使用对下肢柔韧性要求较高的攀岩技术,所以对下肢柔韧性的要求比速度攀岩更高。例如,在抱石攀岩比赛中,其比赛线路短,可利用的岩点少、跨距大,在这种情况下,运动员往往会采用“脚跟挂点”或“脚尖勾点”技术去接触距离较远的岩点。从性别差异看,女子攀岩运动员的柔韧性比男子运动员更好,在比赛中充分表现出良好髋关节柔韧性的优势,而男子运动员的优势则更多地表现在抓握力量等方面,由此导致女子与男子运动员在运动技术的适用上具有较大差别。定线员在比赛攀爬路线的设定上,会充分考虑到性别差异,设定符合不同性别特点的赛道。从实战角度看,在日常训练中应充分考虑到性别特点,设计相应的训练线路。Medernach等(2016)也指出,根据不同性别制订特异性的训练计划,有利于攀岩成绩的提升。
5 结论与启示
5.1 结论
精英级攀岩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特征表现为身高适中、体重较轻、体脂百分比较低。速度攀岩运动员体重高于抱石与难度攀岩运动员,难度攀岩运动员的体脂比抱石运动员低,总体上3个单项的运动员各项指标的差异很小,不同单项之间在身体形态上存在跨项或转项的条件。
不同单项攀岩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特征具有差异。速度攀岩对运动员的相对无氧能力要求较高,其相对无氧能力水平对比赛成绩具有关键性的影响。抱石与难度攀岩运动员需要更好的前臂肌群的氧化代谢能力与无氧状态下的工作能力。
良好的相对力量是3个攀岩单项精英级运动员的共性。国际精英级抱石攀岩运动员的最大收缩力量与爆发力比难度攀岩运动员好,具有更大的握力和指力,难度攀岩运动员在力量耐力上会更好,速度攀岩运动员对速度素质要求更高,抱石与难度攀岩运动员对柔韧素质的要求较高。
5.2 启示
不同的攀岩单项,对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运动素质的要求不同,需妥善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注重协同效应,以促进攀岩运动员在全能项目上竞技能力的提升。鉴于目前第32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延期一年举行,国家攀岩队可充分利用这段时间,统筹谋划、打破传统备战模式,通过全封闭管理方式,在复杂多变的困难环境下进一步补足体能短板,精准训练。1)要以运动员专项体能为突破口,打牢体能基础,重点提升运动员在速度单项上的相对无氧能力与难度、抱石单项上的肌肉耐力水平,以全面提升运动员在全能项目上比赛表现能力;2)要注重发挥长板优势,加大个性化训练力度,提高速度素质训练的针对性,继续巩固我国在速度攀岩上的优势;3)要从实战出发,通过组织队内各种模拟赛,解决在高速对抗中体能下降导致技能稳定性不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要采用各种先进技术与手段,帮助运动员快速消除疲劳,促进体能恢复,有效预防和降低运动伤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