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32届夏季奥运会延期后体能训练备战对策的考虑因素

2020-07-31

中国体育科技 2020年7期
关键词:体能训练竞技专项

王 雄

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在全球范围突如其来的巨大影响,国际奥委会、东京奥组委、日本政府于2020年3月24日正式发表联合声明,从全人类共同命运及运动员的生命健康考虑,第32届夏季奥运会(以下简称“东京奥运会”)被正式宣布推迟到2021年举行。奥运延期不但对未来体育赛事带来未知变数,对于所有从事备战的运动员、教练员及工作人员也是巨大的冲击。虽然国际奥委会已经确认,东京奥运会不会取消,已获得东京奥运会参赛资格的运动员继续保留资格,但对于全力备战的中国奥运军团来说,当前的备战格局和工作计划都必须重新调整,这既是艰难的坚守和挑战,也存在未知的机会和变化。对于运动员专项训练保障的4大支柱板块:体能、康复、营养和心理,也必须跟随备战周期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安排调整。虽然还有许多未定因素,但对于延期产生的一系列后续效应,必须做出一定的预判和对策预案。

体能是赛场的入场券,是战斗力的重要基石。针对中国国家队体能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强化体能、恶补短板是国家体育总局在东京奥运备战周期的重要抓手和核心战略,面对延期1年的时间变化,各运动项目应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在体能训练的周期安排、训练内容、损伤风险和保障机制等方面做出相应的策略考虑和安排。

1 延期带来训练周期的变化调整

周期安排是运动员整体训练计划制定的基础,体能训练的计划安排只属于整体周期安排当中的一环。4年1次的奥运备战周期是中国竞技体育最大的周期循环模式,各运动项目在长期的实践摸索和经验积累中,形成了一套相对比较稳固的系统性训练周期安排方法。东京奥运的延期给各个运动项目队伍带来的最直接的战略性安排变化,就是训练周期急需调整。

1.1 周期训练计划制定的理论基础:经典训练分期和“板块”训练分期

关于运动训练长期计划模式的发展历程,以及从经典训练分期理论到“板块”训练分期理论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影响,学者已经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精辟的论述。众所周知,苏联马特维耶夫在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训练分期理论对我国的竞技体育影响深远,这也是国内大部分运动项目训练周期制定的理论依据。训练分期,是指以建立受训者最佳竞技状态为目标的,具有特定训练内容和负荷的若干个训练时间序列。马特维耶夫从多年及全年长期系统训练的视角出发,将以某一重大比赛为目标的运动训练过程在纵向上划分为准备期、比赛期和过渡期3个时期,并针对不同时期的特点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训练目标、任务和内容,提出了“不同训练时期负荷量与强度的不同比例关系”和“一般身体训练与专项训练在不同训练阶段的不同安排”两个贯穿整个训练过程的基本原则。由于当时竞技体育的比赛数量较少,训练分期理论把运动员全年参加重大比赛的次数限定为1~2次,这也导致后期关于训练分期理论局限性之一的争论就是其是否能适应现代体育项目多赛制的发展。

在全球竞技体育职业化和市场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分期理论已难以完全解决诸如精英运动员专项成绩持续提高、赛制大幅度增加和赛前竞技状态快速形成等一系列新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学者维尔霍山斯基和伊苏林提出了“板块”分期训练理论。“板块”分期训练理论从高水平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可塑空间”逐渐缩小、专项成绩的提高速度日趋缓慢、训练负荷与运动损伤的矛盾日益加剧等特点出发,提出了“高度集中专门负荷训练”的理念,提出对部分靶目标能力进行专门集中训练,重视“小周期”的功能分类以及将其设计成“微型板块”参与竞技状态的调控,精准高效地发展运动能力,又尽可能避免或降低由于增大训练负荷而造成的过度训练和运动损伤的风险,为全年中需要多次参赛的高水平运动员训练开辟了新途径。“板块”分期训练理论的核心,是在不提高甚至降低整体训练负荷的前提下,利用“刺激-疲劳-适应”的能力提高机制,并充分考虑到不同能力之间内在的机理联系,建立了以提高专项能力为目标的高度集中的专门训练负荷模式。在一段时间内的“高度集中训练负荷”、不同能力的“依次序列发展”和训练的“痕迹效应”是“板块”分期训练的3个重要原则。“板块”分期理论形式上继承了传统“分期”的框架结构和阶段划分,但内容上进行了发展和创新(陈小平,2016;胡海旭等,2013)。

上述经典分期理论和“板块”分期理论,都是当前竞技体育周期训练安排的重要参考,也是当前各项目国家队教练员在奥运备战当中制定训练计划的重要依据。面对延期影响,在实践中依然需要根据各项目的具体情况,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做出尽可能适合的变化调整,而体能训练作为运动员整体训练计划的一部分,也必须同步做出周期性改变。现国家田径队苏炳添的教练兰迪·亨廷顿(Randy Huntington)认为,“板块周期”更多适用于球类等多赛项目,而对于田径、游泳、体操、跳水、举重等少赛项目,依然更多要参考训练分期理论,运动员必须通过系统的计划安排,才能保持一段最顶峰的竞技状态,特别是针对奥运会这样的重要赛事,仍旧需要周期训练的节奏把控和专项拟合,从而在奥运赛期发挥出最佳身体状态和竞技水平。

1.2 延期后的赛事安排建议:举办奥运“模拟赛”来拟合运动员现有训练周期

2020年3月30日晚,国际奥委会、东京奥组会、日本政府联合宣布东京奥运会将于2021年7月23日开幕。东京奥运会推迟1年已成定局,而且由于疫情影响,今年绝大部分的国际赛事也都会取消或者延期。这“额外”的1年以及预期赛事的未知变化,对各项目主教练的备战计划和比赛调整安排提出了复杂的挑战。按照训练分期理论,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的形成需经过获得、保持和消退3个阶段,1年当中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的出现是有限的,这些有限的最佳竞技状态的形成依然需要较长时间的训练积累。训练分期理论中提出了大周期、中周期和小周期的概念,3~6个小周期构成1个中周期,若干中周期构成1个以某一重大比赛而定的持续1年或半年的大周期,这次的奥运延期时间,足以形成1个全年大周期。

竞赛是竞技体育训练活动的杠杆,对运动训练的节奏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预期在今年7、8月份参赛的奥运会运动员来说,大多数项目根据前期赛事情况,正处于当前的一般准备期或专项准备期,即将进入6、7月份的赛前准备期或赛前减量期阶段,一些项目运动员已经为了备战奥运将竞技状态进行了长期的调整。为了不打乱队伍的现有训练节奏,建议在6~8月份模拟奥运会的比赛模式和节奏,进行一次内部测试赛或者国内公开赛,成为奥运会的模拟赛事。这种赛事模拟的安排好处有以下几点:1)保障了队员正常的训练节奏,在这场赛事之后,可以再以1年的大周期进行新的训练安排;2)缓解运动员从去年冬训以来积累的紧张度和疲劳感,以及封闭训练当中因疫情因素带来的心理压力,赛事结束之后,可以正式安排调整期让运动员进行恢复放松;3)可以检验今年备战的成效,对运动员的实力状况、训练中存在的效率因素,有一个得失总结和问题查找的依据;4)因为明年预期在奥运会之后有国内的全运会赛事,在奥运模拟赛之后,队伍的周期安排应该与全运会的周期安排有一定的类同和衔接之处。对于国内队伍而言,明年还有全运会的安排,对此建议应安排在奥运会结束后不久举行,直接与奥运会进行衔接,运动员通过短暂准备后,可以发挥“板块”周期的“痕迹”效应,保持高效的竞技状态,这对于绝大部分运动项目都是最经济和最高效的选择。

由于各项目的联赛、奥运资格赛、其他国际和国内赛事的安排不同,当前不同项目的备战节奏和周期划分也存在较大差异。一部分如传统体能类项目及赛事较少的项目,如田径、游泳、举重、体操、跳水、花游等,主要以分期理论的节奏安排进行备赛。而有大量积分赛、资格赛、大奖赛、洲际赛事和单项协会赛事的球类项目,比如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项目的赛事较多,考虑到疫情影响,这一年正式的赛事会大幅减少,反而需要适应少赛的节奏影响,将传统分期安排和“板块”周期安排相结合,合理利用竞赛的杠杆作用,进行队内测试赛和其他竞赛安排。总之,各项目都需要把奥运前所有赛事安排和训练周期进行统筹安排。

1.3 体能训练年度计划的分期拟合:基础体能、专项体能的分段与转化

在训练分期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运动训练学专家图德·邦帕(Tudor Bompa)博士的研究占据重要地位。早在马特维耶夫的研究发表之前,邦帕首次创建和应用了年度周期计划,并在同一时期提出了身体运动能力即体能训练的周期安排概念,尤其是力量和爆发力的周期训练安排。这种训练方法在当时是比较新颖的,并且让名不见经传的罗马尼亚田径运动员米哈埃拉·佩内什在几年之内便获得奥运会标枪冠军。邦帕发展了几种主要身体运动能力的周期安排模型:力量和爆发力周期安排、耐力和肌肉耐力周期安排和灵敏性周期安排。在邦帕的周期理论中,年度计划安排和身体运动能力周期安排是指导运动员全年训练的重要工具,年度训练计划帮助教练把全年拆分为多个带有具体目标的不同阶段,身体运动能力周期安排是最大限度促进运动员生理适应的方法性工具,而运动员最大限度的生理适应是提高其运动表现的基础(图德·邦帕 等,2019)。

年度计划周期,也就是把年度训练计划拆分成多个较小的训练阶段,让训练计划的规划更加清晰明确,从而保证运动员在重要比赛期间达到较高运动表现水平。主教练或专项教练要带着周期安排的思维进行技术训练、体能训练、心理训练和营养安排,并将它们纳入年度计划,以提高运动员的适应和运动表现。年度训练计划主要分为3个阶段:准备期、比赛期和过渡期。准备期根据任务不同可分为一般准备期和专项准备期。一般准备期的重点是通过使用多种一般或专项的方法形成基础性的生理适应,专项准备期是通过使用专项运动方式提升该专项运动员的能力。比赛期可再细分为比赛前期和比赛中期。年度计划的每个阶段包含大周期、中周期和小周期。每个子阶段都有目标,子阶段的目标均指向年度训练计划的总目标。

在身体运动能力周期安排的框架下,能够让运动员的速度、力量、爆发力、灵敏性及耐力等综合素质在1年中最主要比赛时期达到最高水平。运动表现取决于运动员对训练的生理适应和心理调整,同时也取决于运动员对技能和能力的掌握程度。为了在合适时间(即主要比赛的时间)达到最佳运动表现水平,运动员需要进行为期数月精心设计的体能训练,依序逐步提升生理适应。在一般准备期以强化基础身体素质为主,在专项准备期要在保持一般性身体素质训练的同时,强化专项能力训练,在不同阶段基础体能与专项能力训练叠加拟合,逐步递进,从而在赛期最大程度促进形态-功能适应,保持一般和专项身体能力的训练成效(图1)。

自东京奥运备战周期以来,国家体育总局以体能训练为奥运备战的重要抓手,在强化基础、恶补短板方面采取了重要变革。通过基础体能达标测试、引入专业人员和先进设备、增加体能训练时间比例、改进训练方法手段等一系列科技助力措施,取得了阶段性的显著成效,运动员的基础体能水平得到了明显强化和提升。但基础体能薄弱、专项体能不强的问题,依然制约着我们决胜奥运赛场的能力提升和实力发挥,我们对于基础体能依然需要“常抓不懈”。面对1年的延长期,对于基础体能的准备时间是较为充足的,同时在体能训练的周期策略安排上,也要利用时间机会,深入探索从基础体能向专项体能的转化途径,在保障基础体能得到强化的基础上,再针对专项体能的提升形成下一阶段的新方案,解决一部分队员转化效率低的问题。

图1 每一阶段身体训练效果强化的递进关系(图德·邦帕等,2019)Figure 1.The Progressive Relationship of Training Effect Enhancement in Each Phase

总之,在体能训练的整体安排策略上,建议国家体育总局统一或由各协会设置安排“奥运模拟赛”来顺利完成备战周期过渡,并提前做好明年分段赛事的可调性预备方案,让体能训练的周期节奏把控与专项训练更加科学的拟合。如果不能举行相关正式赛事,也要留出一个集中的减量调整期,让运动员得以尽快调整适应。同时,对于延赛1年体能训练的节奏安排,继续坚持体能达标测试和以体能促备战的策略,发挥测试的导向作用,在继续强化和夯实基础体能的基础上,加强基础体能向专项体能、专项体能向专项运动表现转化的投入和实现途径,继续保持各种科技助力手段,提升队伍的整体科学化训练水平,以期运动员在2021年奥运赛期达到最佳竞技水平。

2 体能训练主体内容板块的调整对策

2.1 最佳竞技能力构成因素的金字塔模型

21世纪以来,在国外职业体育市场化蓬勃发展和密集型赛制的大背景下,对职业运动员伤病预防、康复、竞技状态保持及职业寿命延长的需求日益增加,功能训练得到迅速的发展。一大批身体功能训练领域的先行者们通过不断地实践与总结,并经过美国职业体育的实际检验后取得良好效果,在全世界得到了迅速地发展与普及。实践证明,这种训练方式是对传统体能训练方式的一种有效补充,功能性训练方法不仅丰富了体能训练的内容,并且重新找回了曾经被忽视的身体训练基石——基础动作练习,还对竞技能力的构成因素进行了新的定义和认识(迈克·鲍伊尔,2017)。

如图2所示,最佳竞技能力金字塔模型分为3个层次。最底1层是根基部分,它代表人体完成动作的能力,即人体动作功能,主要包括关节运动的灵活性、稳定性以及神经-肌肉控制能力。当人体关节具备良好的灵活性、稳定性及神经-肌肉运动控制能力时,才能经济有效地高质量完成动作,在此基础上才能很好的发展其他各种能力。反之,当以上任何一个因素出现异常时,人体动作功能就会出现过度使用、代偿、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等情况,并容易出现疼痛和损伤。因此,正确的动作模式是整个身体训练的基础,也是预防运动损伤的前提条件(Cook et al.,2011)。

图中第2层代表人体的各项身体素质,如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灵敏等。但并不意味着在这一层级就抛弃了动作练习。一方面,良好的身体素质是通过各种动作完成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动作是所有身体运动能力的载体。传统的体能训练追求通过发展力量和速度以获得更大的肌肉输出功率,但如果运动员不具备良好的身体功能和动作模式,而盲目依靠心肺功能增加负荷进行训练,就像一部发动机很好的跑车却没有良好的操控性能一样,其结果是十分危险的,这也是没有良好动作功能基础的运动员,容易出现急性或慢性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图中的第3层代表运动员具备的专项能力水平,基础体能需要转换成专项能力,最终展现为运动表现。

图2 最佳竞技能力构成因素的金字塔模型(Cook et al.,2011)Figure 2.Pyramid Model of the Component Factors of the Best Competitive Ability

2.2 国内体能训练内容板块不合理的成因

以国内长期以来的训练理念来对标竞技能力金字塔模型,发现队伍当中存在的情况是相反的。国内队伍大多最为注重和投入最多训练时间的是塔尖的专项能力,因为这是与运动员最终竞赛成绩关联最紧密的,也是最为见效的办法。但这样可能导致的问题是,如果没有金字塔基础的支撑,就会大幅增加运动伤病的潜在风险,同时,专项能力在提升到一定阶段后,就会很快出现技术瓶颈,而因此停滞不前。

金字塔塔基部分的身体动作模式和中间部分身体素质相关的基础体能,是长期被大部分队伍教练所忽视的。在近几届奥运会的备战过程中,包括在2012伦敦奥运周期身体功能训练团队工作的开展,我们队伍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改观,也起到了一定的实际效果(王雄等,2014)。但整体上来说,这种投入和改善还是不够的,其因素有多方面:1)很多队员的动作模式习惯、身体能力特点在青少年时期已经定型,进行重新纠正和改变非常困难;2)由于缺乏高水平的体能教练指导和体能训练缺乏持续性,训练成效难以保证;3)因为各种赛事的成绩压力,以及主教练的训练模式难以发生本质性的改变,对于需要大量时间投入的基础训练来说,这并不是最“划算”的选择。最后导致即便是已经拿了奥运冠军、世界冠军的运动员,在身体基础能力方面依然有短板,依然有不规范的、不合理的训练动作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伤病积累,或者对他们的职业生涯时间产生潜在的不利影响。

2.3 延期后的体能备战策略调整建议

即便对于高水平运动员,通过纠正性练习、基础动作模式练习、神经-反馈刺激练习等方法,依然可以达到重建动作功能、优化动作模式的效果。因此,在延期1年的情况下,在队伍的体能训练内容板块中,仍需加入一些功能性测试和纠正性练习等训练内容,并根据运动员个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公平竞争是奥林匹克精神之一,无论新人老将,在同一竞技规则下进行实力比拼。而对于处于不同年龄结构和竞技能力层次的运动员来说,其体能训练的着重点有所区别。对于青年运动员来说,正处于职业生涯能力的上升期,1年的时间可以产生较大的变化,不仅有获得奥运参赛资格的机会,而且对于明年全运会备战以及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储备也都是其运动生涯的重要节点。青年运动员是中国竞技体育的未来支柱,在体能训练当中,一方面要强调其动作质量,保持高质量的动作模式,增强金字塔塔基的厚度,均衡发展各项运动能力,消除短板,继续夯实其基础体能水平,同时可以安排合适负荷加强转化,快速提升竞技水平。而对于已具备丰富训练经验的老将来说,一方面要通过功能性训练和基础体能训练保障其身体的健康水平和能力厚度,重点是查缺补差,同时注重基础体能向专项体能的转化。

“没有测试就没有评价,没有数据就没有计划”“如果不能测量,就无法控制”,已是全球运动训练领域科学化发展的共识(Haff et al.,2017)。当前在国家队进行的基础体能测试,让很多教练员对运动员的身体能力不足有了客观的新认识,提升了长期忽视的一些身体素质,一部分队员也因此在专项训练方面取得了实际的进步和成效。测试不是目的,而是引导运动员科学训练的重要手段,对于增加1年的准备期,既要发挥出原有的作用,也需要对测试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升级,使其更好的为实现目标而服务。因此,建议在当前的体能备战方案中,在运动员基础体能测试达标以及短板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后,可以将每月一次的测试周期延长,而同时注重专项能力的提升。或者可以在训练周期的专项发展阶段,让各运动项目安排针对各自项目特点的专项体能测试,发挥体能测试的训练指挥棒导向作用,从而最大程度拟合体能与运动员的专项运动能力的高效一致性,继续发挥体能在奥运备战中的重要抓手作用。

3 训练伤病风险因素的预防策略

3.1 延期对训练伤病风险的主要挑战

对所有备战奥运的运动员来说,高强度训练时间的延长,运动员由于身体疲劳积累和情绪倦怠,训练当中产生损伤的风险大大增加。特别是国内一部分运动员,在大赛之前,已处于长期带伤作战状态,目标就是坚持到奥运赛场进行最重要的较量,而备战时间的延长也给伤情加剧带来了更高的风险,一旦训练中把控不好,急性伤病突发,不但牺牲了个人健康,所有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因奥运延期而面临最大挑战的是一部分大龄老将,如今年36岁的举重运动员吕小军、33岁的竞走运动员刘虹、33岁的女排运动员颜妮、31岁的铅球运动员巩立姣和标枪运动员吕会会、29岁的跳水运动员施廷懋和王涵、女排运动员曾春蕾等,他们依然是中国奥运军团中的核心力量。备战中这些老将除了面临世界范围内新人的挑战,面临意志和体能的双重考验,现在还将面临延长1年的训练伤病风险。体能训练的重要功能不仅是要提升运动表现的竞技体能,同时要提升可有效预防伤病的健康体能,在团队中与康复人员进行紧密配合,发挥健康保障的最大效能作用。在延期备战过程中,应利用体能训练预防损伤的功能,尽可能缓解或消除伤病,避免意外发生,建立起针对损伤防治的体能-康复联动反馈机制,发挥体能、康复双重保障的组合效应,保护好前期的备战果实。

3.2 日常体能训练中的伤病预防策略

在预防伤病的体能训练策略上,重点应该进行以下几点安排:1)应该在今年的测试赛或周期结束后,尽快安排时间对当前运动员的伤病情况、健康情况进行再一轮全面的体检、测试和筛查,了解运动员个体伤病情况和风险因素的变化趋势,特别加强体能教练和队医或物理治疗师的深入沟通和配合机制;2)利用这一年时间,重点安排一个较长时间的基础体能阶段,特别是结合身体功能训练的方法优势,重建或恢复运动员机体关节的灵活性与稳定性,在既定的训练计划当中加入纠正性练习环节,并进行定期的功能性筛查评估,利用FMS、SFMA、Y-Balance、星型平衡测试等功能性测试、筛查方法,进行针对性改善;3)重视每一次训练课的热身或准备活动,做好每一堂课、每一个训练日的身体恢复放松,及时消除疲劳,避免训练中出现意外和慢性损伤积累;4)每堂重点体能课训练前,应做好运动员主、客观疲劳监控,用相关测试量表、心率表、Omegawave竞技状态综合诊断系统等科技手段了解运动员前一天的睡眠、休息和恢复情况,训练课后做好训练课强度负荷的主观评价,动态掌握运动员的身体疲劳状况和心理情绪因素,并根据实时反馈情况,在合理范围内动态调整训练课的负荷安排(表1)。

表1 日常体能训练中的伤病预防策略Table 1 Injury Prevention Strategies in Daily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Training

4 体能训练保障机制的稳态保持和动态调整

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当中,我国政府展现出了巨大的体制优势。而长期以来,中国竞技体育成功背后最重要的支撑就是举国体制,中国竞技体育成绩与我们长期封闭集训的管理体制有着直接关系。在新时代,面对改革新形势,既要对原有体制中不灵活、低效率的部分进行优化整改,也要继承发扬我们集体协作的固有优势,强化训练保障。

4.1 经费保障的预期下降因素

延期1年在训练保障方面带来的影响当中,首先面临的巨大挑战是备战经费的不足。疫情让全球经济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超级紧张期,人民的生命财产保障处于第1位,各行业保障经费包括奥运保障经费的下行是必然预期。经费减少会给备战带来新的压力,对我们的后勤保障机制也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4.2 人员保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在体能训练工作的保障当中,首先涉及的一个问题是人员的变动因素。体能教练的选择和稳定是体能备战工作成功的重要保障,稳定的保障团队结构,对于运动员训练的适应性和持续性都有一定的影响。在本轮备战中,国家体育总局在体能训练、康复国外专业人员的聘请上投入了大量经费,这些经费预算均以今年的奥运会结束为时间节点,而经费缩减可能会导致部分人员的离岗,而国内体能教练的待遇对优秀人才的吸引也不足。如果由于经费缩减发生人员变化,应予以慎重考虑,并采取一定的国家队与省市队伍的联动应对策略。比如某些队伍外教水平不错,特别是通过近两年备战过程与队伍的反复磨合,得到了队伍的信任,当人员费用不足时,可以建立国家队与地方全运会保障的联动机制,让地方省市财政负责部分经费,将履约合同的时间放在奥运会和全运会都结束后。体能教练的个人业务能力、跟队经验、风格类型和队伍、运动员之间存在一定的匹配性和选择性,若前一阶段发现体能教练并非非常适合,或者对前期工作完成情况不满意,应在新周期开始前尽快调整,选择最合适的体能工作人员。

4.3 训练基地的场地和器材设备保障

训练基地的场地和器材设备保障是体能训练重要的硬件辅助因素。全国各级训练基地的经费投入不一,训练器材的配备不同,在运动员转训过程中,由于器材设备的差异和缺失,也会对训练和测试的持续性产生一定的影响。虽然体能训练的方法种类是多种多样的,达到一个目标可以根据现有器材设备,甚至进行徒手训练,但在效果上,一些特定负荷、特殊针对性的训练器材还存在较大的辅助优势。建议各队伍可配备一些费用不高的便携式训练器材,比如弹力带、TRX、训练滑垫、泡沫轴、筋膜球等。另外可以由国家体育总局下发一个全国训练基地体能房功能设置的指导性标准,指导各基地体能房配备基础性的综合力量训练架、哑铃、壶铃、有氧训练器械等通用设备,保障国家队在各驻训基地的基本硬件条件。

此外,在保障机制方面,加强队伍内体能教练之间的业务交流,定期组织体能教练召开专题业务研讨会,让业务研讨成为常态化形式,让专项教练和相关保障人员都参与其中,集思广益,提出、研讨和解决训练中的具体问题。

5 结语

在新冠肺炎疫情和奥运延期的双重冲击面前,全球奥运备赛运动员尤其是其中的大龄运动员,都面临着“艰难的坚守”。奥林匹克运动本身就是对人类意志和体能的考验,是不断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运动魅力和体育精神。1年延期带来的各方面影响虽然复杂,但对于所有备战运动员来说,主动迎接挑战才会赢得更好的提升机会。在体能训练工作方面,需要做好训练周期调整后的训练计划拟合、根据实际需求调整内容方案、最大程度规避损伤风险、加强训练保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等工作,使得中国奥运军团能够继续夯实体能基础,在1年后的东京奥运会中达到最佳竞技状态,重塑世界竞技体育新格局。

猜你喜欢

体能训练竞技专项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康复性体能训练在跆拳道运动损伤中的防治研究
消防员体能训练与应用
我国冰壶运动员备战冬奥会竞技体能训练的研究
青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方法
花与竞技少女
同台竞技
单项选择专项训练(四)
同义句转换专项练习50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