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品就是自己

2020-07-30蒋雯

青年生活 2020年27期
关键词:坚守静心

蒋雯

摘要: 在中国的职业教育中,缺少一种“工匠精神”。当我们放眼全球,一个工匠在日本、美国、甚至欧洲的生活不会比一个大学生差,而在中国。提及职业教育,可能大家还无法有相对平等的理解,其实,社会是一个有机产业体,需要各个层面的协调,我们需要思考中职学生在这个有机产业体中庸什么样的身份,什么样的状态游刃有余的生存、生活。

关键词:静心;精技;专一;坚守

长期以来,学校从分数选择学生。从一本、二本再到专科、高职。社会上对于没有考上本科的孩子也存在偏见,于是就会有一些学生觉的自己反正不是大学生,就对自己自暴自弃。也有一些学生从小学习就不好,被家长亲戚数落嫌弃,这些学生慢慢的开始显现出缺乏责任心,缺乏自主学习性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作为中职学校教师,我们急需解决的便是我们的学生对自我的正确认识以及自我价值的提升和肯定,而工匠精神的植入便是一举多得之事,一方面可以有效提升中职学生的技术水平,同时也能在技术成长中不断的肯定自我,是一种寻找社会认同感很好的途径。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我们的中职学生中润物细无声地植入我们的职业教育中?笔者结合多年的设计工作经验和多年的专业教学工作经验,结合绍兴市职教中心建筑学区建装高工专业班的具体班级情况,认真调研、分析,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具体原因分析:

1、自身原因

中职技校的学生大部分对自己缺乏信心,进而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信心,同时行为习惯不是特别好。

2、家庭原因

我们会常听到,“知识最重要,学位不重要”这样的心灵鸡汤式言论,但是,如果仔细想一下,在中国教育这一链条中,“家长”这一环节,或许才是其中“生锈”的一环。家长都在帮着孩子追随“上大学”理想,而忘却自身孩子的特殊性,宁愿让孩子获得漂亮的学位,也不愿意把孩子留给时间,让他们自己慢慢“熟”。

3、社会原因

在中国社会,很大程度上还是学历至上的,多数招聘都规定了必须有大学本科学历,最低也是专科学历,因此学生一心只想挤独木桥

二、 什么是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可以从瑞士制表匠的例子上一窥究竟。瑞士制表商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块手表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他们用心制造产品的态度就是工匠精神的思维和理念。在工匠们的眼里,只有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对制造的一丝不苟、对完美的孜孜追求,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正是凭着这种凝神专一的工匠精神,瑞士手表得以誉满天下、畅销世界、成为经典。

所谓“工匠精神”: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神。在众多的日本企业中,“工匠精神”形成了一种文化与思想上的共同价值观,并由此培育出内生动力。

三、目前社会大形势发展

企业的核心因素是人,而脱离了这种困境的途径是培养企业的“工匠精神”。工匠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他们在享受产品在手里升华的过程。其他企业热衷于“圈钱—做死某款产品—出新品—圈钱”。而打造“工匠精神”的企业却在从另一方面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看着自己的产品在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最终以一种符合自己严格要求的形式存在。

四、中职教育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当我们把“工匠精神”引入到职业教育这一领域的时候,不会去看职业是什么,而是要看社会欠缺的是什么技能知识。学生们缺少一种全身心投入学习工作的状态,从学习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幸福感的能力。那么如何利用校企合作,将我们的中职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匠人呢?

五、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匠人”

(一)摒弃浮躁、宁静致远——用恬淡的心境沉淀自我

摒弃浮躁、寧静致远也就是所谓的职业心境的从容淡泊:外边的世界很热闹,自己却不轻易盲从;灯红酒绿中的诱惑很多,自己却坚守“初心”,一切“走心”,像田野一样安静,像诗歌一样平和。“静能生慧”,“静能生乐”,所以,工匠们才能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枯燥的专业发展中,拥有不知疲倦的技术性快乐。让技术发展。

《论语》有这么一句话:“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何为“无欲速”,从生活角度,可称之为慢的生活态度;从工业角度,则强调的是一种专注、精细化的“匠人精神”。

在这个学历至上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做的,也正在做的就是从我们的学生开始,将制造业的工艺要求坚守住。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多次尝试以趣味性的模式,不断磨砺学生的耐性并养成在进行专业操作时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能力。中职学生的很大一个特点是对理论学习存在抗拒心理,但是在动手操作方面兴趣浓厚,同时愿意静心研究。我就从动手方面下功夫。

(二)精致精细,执着专一 ——将细节要求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学生在无形之中改变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在技术竞争、人才竞争白热化的当下,要想谋求更辉煌的成果,“差不多的思维”要不得,它会让自己流于庸俗,止于轻薄、肤浅和粗糙。发展思想不精细,产品就上不了档次。所以,我们要有 “人有我优”的技术追求,选定一个目标,努力用一生的时间和更多的精力,精心打造,甚至用强迫一样的思维,让技术和产品“从99%到99.99%”,久而久之,就能创造出与众不同的发展奇迹、震撼效应。比如“大国工匠”胡双钱,“在35年里加工过数十万个飞机零件,在这里面没有出现过一个次品。”精细到了何种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我们的学生缺少的恰恰就是这一种对细节的重视态度。中职教学特点是动手操作课程多,在木工课程中,我们采用专业教师加操作技术能手相结合的方式,将理论讲透、讲深;在操作上,通过有几十年操作经验的技术能手,手把手指导,并且要求将尺寸制作要求精确到1毫米,力求让学生能够在日常操作过程中养成精益求精的态度以及自我要求。让学生明白,每一次的锤凿都是在完成自己的作品。而在技师学院的这几年学习生活过程中也是对自己的雕琢,我们也需要将自己雕琢成一件完美的艺术品,雕琢成一个独具匠心的卓越匠人。

(三)从容独立、踏实务实——创造空间、留出时间让学生自己成长

“欲速则不达”、“萝卜快了不洗泥”,无论是企业发展、人的发展,太强调“快”和“立竿见影”,注定会留下粗糙、浮躁的印记。因此,需要在踏踏实实方面下功夫:不贪多求快,不好高骛远,不眼花缭乱,不惜力,不怕费事。甚至费尽周折没有收获也无怨无悔,不轻言放弃,用一步一个脚印的精神,艰苦磨练,产品和技能才能不断攀越,走向精致。

在我的木工教学过程中,重视基础技能,反复不断的进行木材的刨、凿,有的时候光是刨木头就是半天,从一根40mm*50mm尺寸的刨削成筷子粗细的木条,达到横平竖直的要求。从一开始的做不到半节课时间就想要开溜,到一年后都能自觉主动的钻研专业技能,在操作课程的半天实践中,有些同学甚至会忽略下课、上课铃声,不知道现在是几点,正在上第几节课,直到我喊大家吃饭时才“如梦初醒”。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

每一次的雕琢都是对作品的完善,在作品的制作过程中我们要求精益求精,我们要求一丝不苟,我们要求精雕细镂。当我们在完成作品的同时也是在完成自我的塑造、雕琢。塑造一份沉着稳重的心态,雕琢一颗执着专一的心神,磨砺一种宁静致远的心境。

参考文献

[1] 叶美兰  陈桂香.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意蕴及其实现路径的选择[w].《高教探索》,2012(10).

[2] 余同元.中国传统工匠现代转型问题研究――以江南早期工业化过程中工匠技术转型与角色转换为中心(1520―1920)[D].复旦大学,2005:36-37.

[3] 薛栋.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3(34):94-96.

猜你喜欢

坚守静心
拿出一天的时间
拿出一天时间
静心阅读,做一名有内涵的教师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不忘初心,立德树人
远去的背影
新媒体冲击下日本新闻传播教育的坚守与变革
用呼吸释放压力
中国留学生“坚守”克里米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