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有情,课有意

2020-07-30白林

关键词:家国情怀

白林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把握学生的情感特点,引导其情感的正向发展。《家的意味》一课教学,教师带领学生由品味家庭情感上升为体悟家乡情结,最终升华为传承家国情怀;其教学立意基于学生的体验,指向立德树人的目标,直面学生的情感。整节课不但让学生悟到了“家”之情,也让观课教师看到了课之意。

关键词:《家的意味》;家庭情感;家乡情结;家国情怀

刚刚步入初中的学生正处于“身心俱变”时期,他们情感丰富,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但情绪波动明显。把握学生的情感特点,引导其情感的正向发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尤为必要。最近,笔者听了一节《家的意味》的家常课。这节课不但让学生悟到了“家”之情,也让观课教师看到了课之意:教师带领学生由品味家庭情感上升到体悟家乡情结,最终升华为传承家国情怀;其教学立意基于学生的体验,指向立德树人的目标,直面学生的情感。

一、課堂展示

(一)我说我“家”——品味家庭情感

上课伊始,教师开门见山,请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什么是“家”。这个班级的学生近90%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他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家是一个固定住所,因为爸爸妈妈常说,要在城里买个房,安个家。”“家是一个吃饭、休闲的地方,每当我饿了、累了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回家。”从这些回答可以看出,学生对“家”的理解停留在物质层面。“你们喜欢自己的‘家吗?”教师有意识地将学生的回答引向情感层面。

“我不喜欢我的家!”一位男生突然说。教室里一片哗然。教师疑惑:“能说说为什么吗?”“因为爸爸妈妈每天早出晚归,我整天见不到他们,这样的家冷冷清清,我不喜欢。”“我也不喜欢我的家,父母没什么文化,考试考不好就会骂我。”又有一位学生愤愤地说。对于学生这些超出预设的真实反应,教师该如何处置呢?

此时,教师没有急于推进教学,而是真诚地回应:“同学们说的这些,老师都能理解,但是这些是不是说明父母不爱我们了?我们的‘家真的是冷冰冰的吗?”学生若有所思,教师顺势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探讨。几分钟后,有学生说:“父母文化水平不高,来城里打工很不容易,他们想要给我们创造更好的物质生活才会忙得没时间陪我们,对此我们要多一点理解。”还有学生说:“有一次我没考好,被爸爸打了一顿。我生气,离家出走,结果爸爸一夜没睡,找到我后把我抱在怀里哭了。当时我很后悔,也很感动,明白了爸爸是爱我的。”……

经过讨论,学生释然了:换一个视角去品味,亲情依旧。教师趁热打铁,展示了全班同学的家庭照片。看着一张张熟悉的笑脸,重温一个个温暖的场景,学生对“家”似乎有了更深层次的体验与感悟:家是一家人彼此相爱、彼此扶持的亲属生活组织。

(二)春运回“家”——体悟家乡情结

明确“家”的概念后,教师继续引导:“正是因为这份亲情之爱,让我们对‘家有着难以割舍的眷恋。”这时PPT上出现了学生十分熟悉的场景——春运。“中国春运可谓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景观,经常是一票难求。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要执意回‘家过年?”

几乎每年都要回老家过年的学生对这个问题颇有体会。有的说:“老家有我们的亲人,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家人团圆才是‘年。”有的说:“我们老家整个村子里的人都是亲戚,回到那里才发现自己找到了‘根”。还有的说:“老家更有年味,有许多传统年俗,如赶庙会、贴春联等,还可以放鞭炮呢!”

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后,教师组织大家开展“我的家乡年俗”展示活动。有学生介绍了家乡剪窗花的年俗,大家在啧啧赞叹声中共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有学生介绍了家乡饺子宴的年俗,并分享了一个村子上百人一起包饺子、吃饺子的照片,可谓热闹非凡,不由地让人感叹一碗饺子竟然有着如此大的凝聚力;还有学生介绍了家乡人互相拜年的年俗,从小辈对长辈的跪拜之礼到同辈之间的拱手之礼,展现了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风貌。学生也在品味浓浓的家乡情结的同时,领悟到中国人关于“家”的共识:在中国人心中,家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更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

(三)如数“家”珍——传承家国情怀

在一代代的延续中,中国人的“家”传承了什么?在“如数‘家珍”环节,教师主要展示了《颜氏家训》《朱子家训》《诫子书》《曾国藩家书》等广为流传的家规、家训,展示着中国人持家的智慧。学生也迫不及待地分享自己家的家训与家规,理解“孝”这一家庭文化的重要内涵。

此时,PPT呈现几张“不孝”子女的照片:有为国家研制核潜艇二十几年没有尽孝的“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有为保卫国家安全而不能回家看望父母的边疆战士,还有为抗击疫情而不能与家人团圆的医护人员……对于这个看似超出本课话题的设计,学生能理解吗?

其实,这些情景,学生并不陌生。发言中,有学生联想到过年期间仍然坚守工作岗位不能回家过年的父母,有学生提到在部队执勤连续几年没有回家过年的哥哥……最后,学生自主总结:一家不圆万家圆,此为“家”之大义。这也是本节课的高潮所在。

课堂最后,教师又抛出了一个问题:“假如将来有一天,国家也需要你在个人小‘家与国之大‘家中进行选择时,你会怎么做?”在《我和我的祖国》歌声中,在学生的思考中,这节课画上了句点。

二、课例评析

课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如何去?本节课,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给出的回答是:基于学生的体验,指向立德树人的目标,直面学生的情感。

(一)基于学生的体验

本节课的所有情境素材均来源于学生真实的生活,所有问题的探讨都是基于学生真实的体验。从“我说我‘家”,到“春运回‘家”再到“如数‘家珍”,都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来谈。授课班级的学生大部分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他们父母的文化水平不高,难以关注孩子的内心情感,教育方式简单甚至粗暴。基于这样的情况,学生对“家”的认知是不完整的,大部分停留在物质层面,在情感上很难体会到亲情之爱。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及时组织小组活动,疏导学生的情绪。课堂上说的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解决的是学生自己的问题,这样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感同身受、自觉参与。

(二)指向立德树人的目标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实现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贯彻立德树人的价值引领,努力让学生有所获、有所得。

本节课中,教师对如何传承中国“孝”文化进行了升华,在对“忠”和“孝”这对矛盾展开辨析过程中,着重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首先,从探寻传统文化中广为流传的家规、家训到述说学生自家流传至今的好家规、好家训,学生感受到中国人一脉相承的“家”文化,增强了对“家”文化的认同与自信,自觉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之后,从国之大“家”中看个人之小“家”,把个体放到一个国家发展的大背景下,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教师的适时点拨、旁征博引、循循善诱,在掀起学生情感世界的层层涟漪的同时,将爱国情、报国志牢牢地扎根在学生的心里。

(三)直面学生的情感

本节课的知识理解要求不高,但是要想让所学内容真正走进学生心里,教师必须直面学生的情感。

本节课中,教师巧妙地将学生真实的家庭生活以及情感转变为教学契机:引领学生结合自身探讨什么是“家”,满足了学生基础情感——安全感的需要;而学生对家的亲情的困惑表达了其对“家”更为高级的情感——爱的需求。接下来,教师通过设置情境及问题探析,引导学生从春运回家这一现象中体会并理解中国人对家的共同情感,并最终将这一情感升华为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感。教师“先跟后带”,在满足学生情感需要的同时,促成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同与内化。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初中道德法治学科‘真·善·思·美教学模式优化的区域推进研究”(编号:Bb/2020/02/6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
浅析家国情怀教育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思想,因“家国情怀”而健康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论穆旦诗歌的家国情怀
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抗战叙述和家国情怀
王文杰的家国正剧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