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马克思主义在青少年培养中的指导作用

2020-07-30王珏张阔海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0年8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使命文化自信

王珏 张阔海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思想保证,也是青少年成长成才的精神支撑。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青少年群体砥砺奋进、实现理想的动力之源,马克思主义为青少年教育确定了基本方向、密切关注青少年教育的时代特征、指导青少年树立文化自信、培育青少年民族责任心与历史责任感。应坚定马克思主义在青少年培养中的指导地位,学精、悟透、用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以马克思主义引领时代青少年发展,让青少年走在时代前列。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  青少年培养  文化自信  历史使命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0.08.01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培养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青少年阶段是个人能力培养和逻辑思维训练的重要阶段,更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如何引导其养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人生态度和理想信念,不仅决定了个人的发展走向,更关系到国家的进步和发展。青少年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坚实的精神后盾和思想支撑,要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来指导青少年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精神来引领和感召时代青少年,使之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不断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从而更加自觉地坚定文化自信、肩负历史使命,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这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为青少年教育确定基本方向

当代青少年教育应引导青少年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己任。青少年的发展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方向,只有保证马克思主义在青少年心目中的主体地位,才能解决当下我国社会教育系统“为谁培养人”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自五四运动后在我国得到了系统性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为我国民族独立、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青少年关系我国社会未来建设走向,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必须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一致。因此马克思主义思想必须成为青少年群体中的主流思想价值。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包括青少年群体在内的中华民族共同的梦,才能在历史潮流的更迭过程中始终保持中华民族的前进方向和前进速度。目前,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国社会对外开放层次逐渐深入,青少年认识世界的方法手段更加丰富多彩,在认识了国际文化多元性的同时,也为境外某些和平演变策略的实施提供了可能。青少年的思想认识与价值观念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方向,一旦马克思主义在青少年群体中失去其指导地位,无论是对于今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还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亦或是实现共产主义共同理想,都会带来不可磨灭的打击。因此,在知识大爆炸的当今社会,必须巧用活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将其融入青少年基础教育中,才能始终保持其在青少年中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思想引导青少年在教育过程中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作为一个具备优良素质的现代社会公民应有的良好品德。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二十四字”方针不仅是青少年用以约束自身言行、养成良好品德的座右铭,也是在价值培育和思想成熟过程中需要通过自身不断实践完成的对于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认知,更是在今后步入社会实现个人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为之不懈努力的前进方向,是融合了个人发展目标、社会建设方向与国家未来走向的高度凝练的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思想让社会上的每一个公民得以凝聚成一个能够创造出伟大历史的伟大群体,从根本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在现代中国最直观的体现和最本质的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现代社会形成的新的表达体系,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基本国情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会为青少年世界观的养成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打上最深的底色,引导其为完成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而奋斗终身。

马克思主义关注青少年教育的时代特征

青少年思想教育注重结合时代体征,与时俱进。从本质上来说,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一个不断与时俱进、不断自我更新的理论体系。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联合著书立说,到指引中国完成民族解放、国家统一、社会发展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伴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断得到扩充,这也是青少年教育的主题。青少年是中国革命的先锋队,对于社会的发展与潮流的改变,青少年总是最先感知到的群体之一,当今社会的信息大爆炸为青少年带来了相较于基础教育更广阔的获取信息渠道,使得传统教育中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话语影响力式微,假如青少年教育系统一直拘泥于刻板的既定形式而缺乏时代精神与内容的创新,则无法形成对青少年群体的吸引力,那么教育的“教而化之”作用便会大大削弱。这是现代社会对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倒逼转型,也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下的青少年教育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若寄希望于马克思主义在现代青少年能够接触到的多元文化之中独占鳌头,则必须在教育的与时俱进中投入精力。

在青少年基础教育体系中,融入鲜明的时代特色。从课程标准来说,中小学教育是青少年接受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影响、养成良好思维和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与教学方法的选用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传统教学素材和教学方法与当代社会现象和習惯存在脱节现象,无法激发学生同理心,价值体系教育更是如此,与当今社会相隔时代过于漫长的典型人物、与社会生活习惯整体不符的部分事迹,与生活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青少年之间距离过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完成深层次理解,只流于表面上的“伟光正”课业需求。这就需要教育部门和教师及时更新教学素材和方法,将价值观教育与现代社会特色紧密融合,使教材与学生之间产生更加强烈的代入感和体验感。

从社会生活来说,网络上泥沙俱下的信息并非全部适应于青少年,因此需要网络监管部门建立更加严谨的监管体系,保障网络信息安全。同时,文艺作品的影响更应受到社会广泛的重视,当下许多低质量的文艺作品影响着青少年审美价值的塑造,缺乏内涵的流量文化也极易使青少年投身其中,情绪走向宗教式的狂热与偏激。因此更应规范当下的娱乐市场,树立全社会重视知识、教育的思想观念,让优良文化思想、文化产品成为社会主流。总的来说,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更有利于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形成健康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只有在各方合力的基础上,才能够完成青少年马克思主义德育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良性循环。

马克思主义指导青少年树立文化自信

马克思主义能够帮助青少年树立更加理性的文化观。文化是立国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文化自信。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下,各种文化思潮伴随着改革开放过程中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大量涌入,给自幼生长于网络社会中的青少年带来巨大影响,一方面带来了知识文化体系的极大扩充;另一方面也挤压了原社会文化的生存环境。目前来看,我国文化整体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然而细详其中,在青少年群体中大量拥趸的多为改革开放后涌入的快餐文化,而具有更深层文化积淀的本国优秀传统文化却有式微之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能够帮助青少年更加理性地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正反两个方面,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对文化精华与文化糟粕进行合理的扬弃与吸收,融合成为更加吻合于现代社会发展的新文化。这不仅有利于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健康有序进行,也能够形成广泛的国际影响力与文化向心力。

善用马克思主义指导青少年树立文化自信,更应注重思想文化的包容与自我更新。五千年文明赋予了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也带来了面临外来文化冲击时更强的承载能力和消化能力。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能够指导青少年在面临多重文化入侵的过程中始终坚持自身优秀文化的主体地位,对于本国传统文化與现行社会制度的合理性与优越性有充分正确的认识,同时对于先进的外来文化能够以学习的态度接受并吸收。这更加要求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指导思想本身的与时俱进,正如一代代共产党人所不懈追求的,通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不同阶段不同国情的结合,形成不同阶段的发展思想,与经济文化发展实现双向互动,为社会发展带来不竭动力。新思想、新文化对于青少年的吸引力更高,在此条件之下,只有让马克思主义思想时时以更加深刻的文化内涵为基础,保持更加年轻化的社会存在形态,始终维持对青少年群体的高吸引力,才能够潜移默化地进一步引导青少年树立文化自信,成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有力的建设者。

在青少年文化自信的塑造过程中,也要重点关注文艺作品的风格和品质。在当今更加趋向于平等的对话环境下,青少年接受知识不再单纯地依靠家庭和学校教育,而往往通过互联网、电视、电影、文学作品等多媒体渠道能够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和信息交互。原因在于现代多媒体信息传播相对于具有压倒性特征的学校、家庭教育,更具平等和交互色彩。从文艺作品风格变化角度来说,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电影作品素材,大多倾向于站在民族大义的角度讴歌英雄,具有强烈的英雄情结和伟人情结,如《地道战》《小兵张嘎》等。而现代的影视作品则更加关注小人物的生活,或许在创作过程中出现种种“悬浮”现象,但是总体上仍旧靠拢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原本的宏大叙事也逐步转向生活叙事,也更有利于青少年接受其中的价值教育。从文艺作品品质来说,泛市场化大幅度缩短了文艺作品的创作周期和市场检验周期,使得当代文艺作品市场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在一些青少年比较容易接受到的影视作品中,一些荒诞的情节和表现手段极易误导青少年对于国家、战争、民族等基本概念的认知,这需要在高速市场化进程中进行更加严格的质量把控,还文艺作品市场一片净土。

马克思主义指导培育青少年民族责任心与历史责任感

青少年的民族责任心和历史责任感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少年强则国家强,青少年一代的责任心决定了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培养更加具有民族责任心和历史责任感的继任者。每一代青少年,都承载着无数先辈们为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所付出的努力,他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断攀登国家和文明的下一个高度,他们奔跑的方向决定了民族未来的发展方向,青年人的担当承载着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终政治理想需要在无数青年们的努力下实现,为此,青少年成长必须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成长与发展相联系,马克思主义也必须成为青少年成长最丰富的营养,让当代青少年成长为具有民族责任心和历史责任感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培养青少年民族责任心和历史责任感的沃土。在我国,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成长与发展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屈辱与复兴。五四运动、国共合作、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大改造、改革开放,一部党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奋斗史,这不仅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也为青少年民族责任心和历史责任感的培育提供了沃土。通过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学习,能够使青少年充分认识到个体发展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让青少年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坚强的后备力量。通过党史的学习,更使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到当今社会和平与发展的来之不易,更加坚定青少年投身于中华民族复兴事业的伟大理想。在长期和平的社会环境下,青少年极易对于历史发展缺乏危机时代必要的责任心,成为自由主义者,因此更加需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引导,使其对当下的国际环境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更加明确的认识,培育出具有强烈民族责任心和历史责任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树立马克思主义在青少年中的指导地位,对于今后选拔优秀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乃至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都具有鲜明而重要的作用。五四运动已历百年,一百年前的青年们用自己的知识与智慧为当时的社会带来了全新的思潮与发展,当今的青年们正接续他们的脚步,让站起来、富起来的中国逐渐强起来。抚今追昔,更应深刻体会到青少年的思想观念是当今社会风气最为直观的体现,青少年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意味着其在社会上马克思主义思想与文化的主体地位,对于今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世界上少数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我们只有牢牢坚守建设共产主义的初心和理想,才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变革与发展中以高度的注意力与行动力应对未来的挑战,完成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本文系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基层执法人员法治思维培育研究——以陕西省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2018Z103)

参考文献

王潭,2013,《青少年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困境及超越》,博士学位论文,河南师范大学。

王伟光,201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理论成果——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国社会科学》,第10期。

施杭齐,2016,《关于当代中国青少年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研究》,《改革与开放》,第18期。

宁琼、肖光荣,2019,《习近平新时代青少年工作思想》,《当代青年研究》,第1期。

责 编/周于琬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使命文化自信
为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而努力奋斗
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担起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