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2020-07-30杨国飞
杨国飞
[摘 要]互联网已进入千家万户,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借力“互联网+”技术,可以实现海量资源的共享,让学生多维感受化学;促进学生灵活多样的互动,增强其探究能力;整合微课资源,突破重难疑点;活用多维平台,深度反馈成效,最终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互联网+;初中化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20-0069-02
随着近年来我国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在“互联网+”时代,手机、平板电脑不再是纯粹的通讯和办公工具,它们作为互联网无线数字终端,在我们的学习、工作及生活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学生接触互联网的机会越来越多,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以上网。当前网络也是一种诱惑,很多学生因为玩手机和平板电脑游戏而荒废了学业,很多家庭和学校因此而烦恼。俗话说“堵不如疏”,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借“互联网+教育”的东风,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相比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基于“互联网+”的化学教学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它具有信息量大、针对性强、互动性强、覆盖面广、操作简单、成本低等优势。同时“互联网+化学学习”更可以使抽象的化学知识具体化,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充分地理解学科知识的重难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化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选择信息的能力,逐步形成自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在此结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金属材料》一课谈谈如何借力“互联网+”,激发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力,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一、共享海量资源,多维感受化学
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查阅信息的最大资源库。互联网上的搜索工具、专业网站、电子期刊、科普网、虚拟博物馆等,都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高质量的学习资源,可以极为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完成知识建构[1]。化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可引导学生查找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信息,而互联网正好可以提供海量的教學资源,让学生从中感受化学的价值和重要性。
笔者在设计《金属材料》一课时让学生课前在指定网站查找人类使用材料的历史,特别关注金属的冶炼和利用,并提出相关的问题: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金属制品?这些金属制品分别是什么材料?它们分别制造于什么朝代?人类为什么会用金属制品代替石器?现代生活中金属主要有哪些方面的运用?分别利用了金属的什么性质?学生带着问题去搜索,在资源阅读中去探寻发现,从中了解我国悠久的金属冶炼史,感叹先辈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超的技艺,思考物质的性质与用途间的决定性关系,深刻理解化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有更多、更自由的机会探索化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灵活多样互动,增强探究能力
在“互联网+”背景下,师生之间原有的教学结构将逐步被打破,师生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凸显,享有与教师平等获取知识信息的机会,教师仅是“较早获取知识”的那个人,是学生的关心者、启迪者和引路人,使学生个性化、创造性的学习得以实现[2]。“互联网+”的有效介入让课堂互动的时间、空间得到了拓展,无论是课前预习信息的初步加工,还是课堂信息的整合、共享,甚至是课后小结的信息深加工的方式,都更加灵活多样[3]。
课前预习时,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通过网络通信软件进行交流互动,展示自己的搜索结果和思考成果,组员间相互交流预习问题,组长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整理好带到课堂上集体交流;需要带入课堂展示的金属制品由组长协调收集,以防同组学生带同样的金属制品或缺漏金属制品;还可通过家校微信群邀请学生家长与教师一起辅导学生的课前预习。 课堂上,直接连线金属加工从业人员,通过电话或视频讲解金属制品的加工过程,让学生深入体会金属的用途与性质的关系。拓展知识环节,可将常见合金,如钛与钛合金、形状记忆合金等的主要成分、性质和用途制作成微视频,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课外小实验可通过家长微信群邀请家长与学生共同完成,并拍摄成小视频上传到微信群中,交流实验探究的成果。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下互动、展示、评价,互联网为学生的知识探究和自主生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三、整合微课资源,突破重难疑点
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容易受到教师的授课水平、学生的理解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使得重点知识“难突出”,难点知识“难突破”,疑点知识“难释疑”。 而微课等新教学课型的出现成为课堂重难疑点突破的“好帮手”。 教师可以借助微课充实课堂内容,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释疑点,帮助学生掌握课堂上的知识[4]。
在讲解金属的物理性质时,借助微课提供生活中和科技前沿金属制品运用的相关知识背景,如爱迪生发明灯泡时对灯丝的选择、导线材质的选择、锡器的加工等,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得出金属的物理性质,并能自己分析出性质与用途的决定性关系。合金的形成与优良特性是本节课的重点。笔者从网络下载精美图片,将单一食材制作的食品与加入多种调料后制作的色香味俱全的食品比作纯金属与合金的关系,制作成Flash动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合金的特性。
借助“互联网+”,让原本靠单纯讲授的重难疑点,转变成由文字材料、图片动画、音像视频等结合而成的立体教学内容,图文并茂、形式多样、生动有趣,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突破重难疑点知识。
四、活用多维平台,深度反馈成效
课后繁重的作业负担成了现在初三毕业班学生的最大学习障碍,学生被动地学习,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对于化学学科来说,培养兴趣并不难,但如何不让枯燥的作业磨灭掉学习的兴趣才是更需要关注的。教师可以从学生“学”的实际出发,抓住训练点,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多渠道展开训练活动,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更好地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4]。
如本节课后,笔者安排学生收集家中的废旧电池,指导学生将废旧电池中的金属材料进行分离回收。将废旧电池的分离过程制作成微视频,通过班级微信群与全班学生共享。其间,学生在认识金属的同时还增强了环境保护意识。不同基础的学生展示的内容和展示的深度不尽相同,教师可通过网络进行个别化、有针对性的帮助和引导,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互联网+教育”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我们必须主动顺应大势,但要摒弃以架网络、买硬件、配软件为主的建设模式,真正使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学。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秉持“教育为体,互联网为用”的原则,从教育核心需求出发[5],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思维,从原来的知识讲解者的角色,自然地转换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监督者。教师需不断汲取最新的教学理念,学习使用新的教学工具,让“互联网+”更好地服务于教学,进一步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 参 考 文 献 ]
[1] 夏宜.借用互联网信息激活初中化学课堂[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3(21):96.
[2] 王红红.“互联网+”时代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基础教育参考,2017(20):3-6.
[3] 呂春海.“互联网+”在农村初中物理课堂中的运用[J].广西教育,2016(37):107.
[4] 魏香三,魏喆.“互联网+”使化学教学精彩纷呈[J].化学教与学,2016(11):81-82.
[5] 赵国庆.“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应对[N]. 光明日报,2015-06-09(14).
(责任编辑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