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生写作”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

2020-07-30郑莉华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20年5期

郑莉华

摘 要: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丰富学生的写作经验。基于此,教师应该融入学生的写作过程,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团队学习的优势,这就是“共生写作”。在“共生写作”的过程中,师生、生生间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相互丰富,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使整个作文课充满活力。

关键词:共生写作;师生共生;合作关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    【文章編号】1008-1216(2020)05B-0054-03

“共生”概念由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于1879年提出。原本是指不同种属的生物利用对方的特性和自己的特性互相依存、一同生活的现象,也指各种各类生物之间以及与外界环境之间,通过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建立密切而和谐的联系。共生理论是生物学科的重要理论,是对达尔文进化论的发展。将共生理论引入语文教学,能够用来解释语文教学中的种种关系,协调语文教学中的种种矛盾,指导我们的教学行为,对改善课堂教学的状态,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

“共生写作”的概念最早由黄厚江老师提出,“共生写作”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激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体验、相互写作的过程。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融入学生的写作过程中,学生融入教师的写作过程中,学生融入学生的写作过程中,充分发挥团队学习的优势。这种“共生写作”的过程能够促进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相互丰富,使整个作文课充满活力。

一、重视过程并唤醒调动积累

中国传统写作教学是结论式教学,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写作能力。“共生写作”教学则更关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独立探索写作规则,尝试使用写作方法,并体验对方的体验。

在学生写作《我眼中的孔子》时,为了唤醒学生的积累,教师可以组织相关活动来协助写作。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关于《论语》的“飞花令”活动,让他们记诵语录名言,言为心声,走近孔子,了解孔子的思想。可以讲一些关于孔子的故事,还可以谈谈内心深处受到怎样的启迪。这项活动使学生们回忆起相关积累,激发了学生对这个话题的兴趣,也让孔子的形象鲜活起来。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尝试写下讨论内容并仔细打磨它,记录自己独特的精神体验。文思泉涌,学生有佳文呈现。也正因为是学生的积累和体验,因而能引起共鸣,有话可说。

“共生写作”活动关注过程,可以适应学生的言语活动心理,激活他们的诗意生活。

二、求同存异建立共生的追求

为了保证“共生写作”的顺利进行,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建立共生的追求,写作不仅仅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知识储备,还可以折射出学生的价值观。为了保证在“共生写作”过程中不会因为师生之间的价值观差异引起不必要的问题,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共生的追求。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由于年龄的差异,师生之间对于同一问题的态度可能会大不相同。但是,由于“共生写作”主要强调的是师生之间的合作,每一篇文章都需要师生共同来完成,因此,师生之间的默契与协作是十分重要的。

为了建立共生的追求,在开始文章写作之前,教师应该与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学生对于相关事情的看法和见解,同时将自己的想法讲给学生,然后求同存异,针对文章的主题确定共同的想法,根据这一共同的想法完成写作。当师生之间确立了共生的追求之后,文章就确立了主要的框架,在进行其他内容的写作过程中,目的性更加明显,也不会出现差错,最终写成的文章会条理清晰、表意明确。

三、师生互动直接进行指导

在“共生写作”中,教师可以参与写作并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发表评论。这种写作实践符合学习领域的理论。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导向,营造和谐的交流氛围。它可以促进师生互动,这是写作教学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师可以选择撰写一篇下水文章,与学生交流点评。

例如,写作训练:大禹:顺水之性以浚其水;橐驼: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为官:顺民之性以养其民。就以上观点,请同学们结合为政、教育(家庭,学校)、育儿等方面写400字左右的议论片段。(请使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事实论证,引证的论证手法)

学生习作片段展示:

顺天致性

道家思想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也就是说,通过顺应事物的本性和自然发展,达到某种目的。比如大禹治水中,大禹通过顺应水的自然特性,用挖深渠、疏通水道的方式,达到治理洪水的目的;在郭橐驼种树中,他顺应树木的自然生长趋势,使其自由发展,不会过于打扰和时常观察,这样才能让树木长得更好;由郭橐驼种树一事,可以引申得到:为官要顺民之性以养其民。也就是说,不要过于扰民,要顺应自然让百姓休养生息,才可以深得民心,使社会安定祥和。

根据这些事例,我们要懂得学会顺应事物的自身发展,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要形成这样的意识。在家长培养孩子的时候,不能把他们管得太紧,又不能完全不管。我们需要找到孩子的特长和兴趣爱好,根据这些特点找到适当的方法来培养孩子,让孩子更好地成长。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同样要找到适合的方法来督促学生学习,尽量顺应学生的个性特点,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点,促进学生积极学习。 在社会政治中,我们要注重民生,采取百姓的适当建议,让百姓的生活更加美好,维护社会祥和定。

所以,我们要学会顺应自然,尊重规律。

点评:

1.优点:审题立意准确,能由顺水顺木顺民之性得出结论,并结合实际谈家庭学校教育要顺应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思路清晰。

2.不足:没点出这个自身发展规律是什么,说理空洞不形象生动,这也是大部分学生议论文存在的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写下水作文,示范怎样使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说理。

教师示例:

在广袤的大自然中,毛毛虫蜕变成蝴蝶,需要的是独自冲破束缚的蛹;草原上的小狮子成为合格的猎手,靠的是一次次主动练习出击;而稚拙的人类婴儿在懵懂中,是需要通过触摸来探索感知这个世界。即便如今有无数人试图通过所谓“先进”方式来拔苗助长,也无法改变自主探索是成长的唯一途径这一事实。家庭与学校作为孩子成长的“主战场”,它需要一些“硝烟”和“失败”来得到优秀的培养结果。

被过度保护着的孩子虚弱且胆小,好似温室里的纤弱花朵,细弱的枝干根本不足以承受未来的狂风暴雨。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像群农场里的公鸡,为自己能够报时啼鸣而沾沾自喜时,抬头看见的却是雄鹰搏击长空。同样是一群孩子,他们的成长更需要体验,自主探索与思考:台灯下的思考换来的数学理论、郊游时遇到的小动物所带来的对生态保护的重视、一束亲手准备的放在烈士纪念碑前的白菊给予的家国情怀……是那样的震撼和刻骨铭心,其效果远远胜过说理教育与灌输。古有大禹顺水之性以浚其水,橐驼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今天的教育更应顺人之性,尊重规律,以促之成才。

派克帕尔默提出,真正优秀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水平,而应该来自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整。教师试图用下水作文准确地反映这一点。在下水文的指导下,教师可以有更好的自我认同感,并影响学生的写作理解能力。

四、利用小组合作的力量进行教学

德国教育家迪蒂说,教育的本质是激励和唤醒,而不是简单的教导。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小组写作,建立一个统一的、相互交流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相互激励、相互交流,有效提高写作技能。

漫画作文首先要明确漫画的寓意,即弄清“十字架”的含义,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学生认为十字架的含义是“磨难”,通过讨论分析不是磨难,磨难不是所有取得成功的人生必须背负的,而十字架是必须背负,最终到关键时刻能化而为梯,渡人成功。最后讨论得出含义:1.可以是各种社会道德约束,如诚信、义务、责任、担当、自律。2.可以是亲情、友情,也可以是竞争对手。3.可以是学业、工作。4.可以指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这样就有效确定了最佳立意。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创作活动。学生可以以书面形式交流写作经验,讨论如何定义,如何选择材料做论据以及如何使用生动的、有表现力的语言。互看习作,借鉴、学习使用论证方法。

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对如何撰写优秀文章有深入的了解。同时他们互相激励,互相借鉴、修改自己的文章。为以后议论文写作如何准确立意、如何构思、如何形象论证,互相做了示范,找到了思路。

五、多元融合,拓宽视野

在“共生写作”教学中,教师还需要向学生介绍各种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并向学生展示优秀的文章。然而,这种示范和教导不是二分法,而是涉及所有教学内容。教师要抓住写作契机,搜索样本和书写材料,并灵活使用它们。

样本书写材料:《滕王阁序》是唐人王勃用骈文写的佳作。此文内容丰富,情真意切;对仗工整,声律和谐;手法多变,格调迥异;骈散结合,语言华美。千百年来,一直被世人广为传颂。在高中教材中,此文一直为广大师生所喜爱。文章的第二段先叙写清澈幽寒之水,青紫暮色之山;再写仙境般之长洲,桂殿般之楼阁,展示了一幅壮美秀丽的滕王阁秋景图,紧扣题目“秋日” “登滕王阁”六字。第三段写滕王阁及周围景色之美,再一次紧扣题目“滕王阁”。

(一)具体阅读写作路径设计

1.学习此文的写景颇具匠心、字字珠玑、句句生辉、章章华彩、一气呵成。

(1)色彩變化写尽九月之景;

(2)远近变化构建立体全景图;

(3)上下浑成水天相接美妙图画;

(4)虚实相衬极尽写景之能事。

2.仿写训练。

题目《雨中的北四》,仿照《滕王阁序》二三段,使用骈散结合句式,利用所学写景手法(色彩、远近、虚实)进行写作。

学生微写作展示: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雨滴落而气微凉,清风拂而繁花落。习习凉风,临池而驻,黄昏周遭静似水。秋水无痕,花落流芳。绿草如茵,留欢声笑语,书声琅琅,皆奋发图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愿十年磨剑,信天道酬勤。——王佳宇

时维七月,序属仲夏。流云卷而细雨至,和风拂而万物斜。撑伞行于小径,赏雨景于北四。临缤纷之校园,悟朗朗之乾坤。细雨绵绵,柔风微微;万叶滴翠,百花淌蜜。池塘水上,层层涟漪。万物欣然,穷校园之生机;游者喜悦,尽美景于眼底。——七班 陈朝阳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好雨润而莺燕歌,和风抚而气色爽。赏陶菊于草野,品朝露于椿尖;临广阔之绿茵,得温泽之灵气。谈笑风生,南悦知己;神采飞扬,北抒豪情。两山横黛,若昭君之贤德;天高云淡,即太宗之壮志。——孙好雨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清池盈,烟光凝而波光粼。俨步途于操场,挥汗水于跑道;得恩师之教诲,赏同窗之怡颜。松杨挺立,错落有序;秋菊玲珑,娇艳欲滴。窗明几净,悟心灵之圣洁;书声琅琅,感北四之生机。——梁婧

披晨光,仰落霞,细雨旷其盈视,空气清而气爽。教室间间,寒窗苦读之处;车辆弥校,教书育人之乘。云销雨霁,彩彻区明。日月与学子同归,烟柳与碧水一色。书声琅琅,响穷楼宇;雁阵惊寒,声断校园之空。——惠美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乌云消而日光隐,大雨落而积水寒。心忧忧于归途,行慢慢于长路。临苍翠之古柳,得文化之传承。油伞蓑衣,易乱疾风;单衣浅靴,难阻落珠。绿茵幽亭,无行人之驻足。矮楼短树,折自然之伟力。雨散云现,虹光普照。翠柳与飞鸟齐舞,学子共教员神思。余心所想,不过愚人之言;天降洪波,自是学识纲常。——高二八班 王梓

(二)活动总结

1.通过读写共生,学生领悟了经典文学的魅力,提升了文学修养,增强了文化底蕴,积累了素材。

2.学以致用,灵活使用骈偶句,增强了语言表达的文采,学到了多角度写景的手法。

3.深入研究文本,实现古文化的传承,让经典绽放光彩收益时代意义。古人的文风、情怀,名家的风范,在学生的写作中留下了痕迹和影响,这也许正是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也是经典文学价值所在。

六、结束语

共生理论起源于生物学,是达尔文进化论衍生出来的理论。它研究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促进,事实上,在人类社会中这是事实。人类不仅追求自我完善,而且追求人类的全面发展。这使共生理论也适用于人类社会。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用共生理论、积极发展“共生写作”,并鼓励学生积极体验它,教师也应该积极参加师生共同写作,直接激励学生,组织学生。

参考文献:

[1]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革命[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2]王卓瑶.亲历语言,习得表达[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4,(2).

[3]兰靖.如何有效开展“共生写作”教学活动[J].课程教育研究,2018,(32).

[4]何祖勇.中职语文写作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汉字文化,2017,(7).

[5]卢德平.语文教学中如何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J].学周刊,2015,(10).

[6]崔素民.技工学校语文教学中写作能力培养分析[J].文学教育(下),2017,(10).

[7]孔晓明.从语文核心素养理论分析高中语文写作教学[J].内蒙古教育,2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