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一性征知识学习促进儿童性别恒常性发展*

2020-07-30范珍桃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第一性后测特征

范珍桃

(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广东 广州 510091)

一、问题

认识自己(或他人)是男性还是女性或依据人的性别进行分类是儿童早期发展的一种社会认知能力,而儿童总是依据自己头脑中形成的性别图式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因此,儿童性别特征的发展是儿童认知发展和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交叉研究领域。所谓性别特征的发展是指儿童对性别角色的认知和性别行为的发展。儿童性别特征的发展规律是怎样的,主要由哪些因素决定,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这是发展心理学家积极关注的一个领域。[1]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是以逻辑思维为核心的普遍的、阶段性的发展,这一观点影响了各个领域儿童认知的研究。柯尔伯格最早提出性别的认知发展理论,他把皮亚杰的观点运用于社会认知领域,提出“性别恒常性”的概念。[2]

柯尔伯格(1966)把性别恒常性定义为“对性别基于生物特性的永恒特征的认识,它不依赖于事物的表面特征,不会随着人的发式、衣着、活动的变化而变化(我是一个女孩并且永远是一个女孩)”。[3]他认为儿童性别恒常性的发展与物理守恒概念的发展是一致的,只有当儿童达到具体运思阶段(6岁—7岁),获得了守恒的概念之后,他们才获得性别恒常性。[4]

性别恒常性的发展不是全或无的过程,Slaby和Frey(1975)进一步把儿童性别恒常性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岁—3岁),儿童首先形成性别认同,即识别自己和他人性别的能力;第二阶段(4岁),性别稳定性阶段,儿童认识到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性别是稳定不变的;第三阶段(5岁—7岁),性别一致性阶段,儿童已经认识到性别不会随外界条件(发式、服装、活动)和主观愿望的改变而改变,性别一致性的获得意味着儿童完全获得了性别恒常性。[5]Stangor C、Ruber D[6]、范珍桃和孙崇勇[7]的研究验证了性别恒常性发展的三个阶段。

儿童性别恒常性作为儿童社会认知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发展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国内外有很多的研究从社会环境因素和儿童认知发展水平两个方面去探索儿童性别恒常性的发展影响因素。有研究表明儿童的性别生殖特征知识、文化背景、社会经济地位、父亲参与教养[8]、家庭教养方式[9],以及亲子关系等,这些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着性别恒常性的发展。而柯尔伯格认为性别恒常性的发展与物理的守恒概念一致,儿童性别恒常性的发展与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相一致,有研究表明儿童对时间和错误信念的理解影响儿童性别恒常性的发展。[10]以上两种理论观点都有相应的实验研究支持,[11]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去丰富这些理论。

性别生殖器官特征是性别最本质的特征,也被称为第一性征。性别恒常性的发展是否会受到儿童第一性征知识的影响呢?Bem 的研究探查了儿童的生殖特征知识与性别恒常性的关系,在这一研究中40%的3岁—5岁的儿童经过知觉特征的变化能保持性别守恒。[12]更重要的是,只有那些具有关于生殖系统性别差异领域特殊性知识的儿童,才会得到正确的答案,说明儿童性别生殖特征知识对性别恒常性有重要影响。

在性别恒常性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中,涉及到静态的社会环境因素和幼儿本身的心理发展水平,即使是性别生殖特征知识方面也只讨论儿童已有的性别生殖特征知识与性别恒常性的关系,没有从动态的角度和幼儿主动学习性别相关知识去探查性别恒常性的影响因素。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正确的性别生殖特征知识的及时学习对儿童性别特征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尽早避免性别特征的混乱,发展正确的儿童性别认知和性别行为。

本研究假设,儿童学习第一性征知识(性别生殖器官特征知识),能够促进儿童性别恒常性的发展。从性别恒常性的影响因素入手,从动态的角度探查性别第一性征知识的学习对儿童性别恒常性发展的作用,期待发现学习第一性征知识对性别认知发展的影响,为性别特征知识的早期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改进研究方法,采用学习干预的方法,让被试学习性别第一性征知识,探查性别第一性征知识学习对学前儿童性别恒常性的影响。

(一)实验设计

本研究为2(年龄:4岁—5岁)×2(干预:学习、不学习)2因素混和实验设计,年龄是组间变量,学习干预是组内变量。实验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性别恒常性的前测,第二阶段是被试者进行第一性征知识的学习,第三阶段是性别恒常性的两次后测,目的是考察第一性征知识的学习对儿童性别恒常性的影响。

(二)被试对象

实验的被试对象来源于广州市荔湾区一所中等水平的幼儿园,通过性别恒常性测试,筛查出没有通过性别恒常性测试的儿童,分为两个年龄组,其中,4岁儿童20名、5岁儿童21名,年龄范围在足岁的前后3个月。

(三)实验材料

第一性征知识学习的材料是两张学步儿童裸体的照片(男孩、女孩各一张),每张图片的规格为12cm×8cm,两张图片分别用于儿童第一性征知识的学习。性别恒常性测查的实验材料有两套图片,每张图片的规格为12cm×8cm,一套是自己性别恒常性实验任务的材料:包括裙子、牛仔套装、长辫子女孩头像和短头发男孩头像的图片;另一套是他人性别恒常性实验任务的材料:包括男孩(短发,穿着T恤、短裤、运动鞋)、女孩(长头发,穿着粉红色连衣裙、凉鞋)、长辫子男孩、短头发女孩、穿裙子男孩、穿男式套装的女孩、长辫子且穿裙子的男孩、短头发且穿男式套装的女孩图片(男孩、女孩及其服装的图片来自互联网)。

(四)实验程序

实验采用前后测设计,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性别恒常性前测、第一性征知识学习、性别恒常性后测。

第一阶段是性别恒常性前测,使用个别测试法(访谈法的进一步改进),采用范珍桃编制的性别恒常性测试,测验分为三个部分,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性别一致性测试,一共9个题目,总分是9分,完全正确完成三个测试任务,说明掌握了性别恒常性的核心概念,获得了性别恒常性的能力;没有正确完成三个测试任务的儿童,认定为没有通过性别恒常性的测试,说明没有获得性别恒常性能力。通过性别恒常性筛选出4岁儿童20名、5岁儿童21名没有通过性别恒常性测试的学前儿童。

第二阶段是第一性征知识学习,第一阶段没有获得性别恒常性能力的儿童学习性别第一性征知识,学习分2次进行(每次10分钟),在一个星期之内完成。学习的过程:给儿童同时呈现两张裸体的学步儿童的照片,让儿童辨认哪一个是男孩,哪一个是女孩,并让儿童说出为什么,若儿童不能说出外部生殖特征,主试告诉儿童外部生殖器特征,然后让儿童反复重复,直到儿童学会为止。

第三阶段是性别恒常性后测,在第二次第一性征知识学习后,马上进行性别恒常性后测(测试参照前测),一周后再进行第二次性别恒常性后测。

(五)数据处理

实验结束后,将访谈的结果进行编码,用SPSS 20.0对数据进行处理。在性别恒常性9个测题中,对每一道题做出正确判断记为1分,否则记为0分。

三、结果与分析

(一)第一性征知识学习前后性别恒常性成绩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学习第一性征知识前和学习第一性征知识后,5岁组的性别恒常性成绩都好于4岁组性别恒常性成绩,4岁组的性别恒常性成绩的标准差大于5岁组性别恒常性成绩的标准差,说明4岁儿童性别恒常性发展存在较大的个别差异。

表1 学习前后性别恒常性成绩

表2 学习前后自己性别恒常性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第一性征知识学习对自己性别恒常性作用显著(F=8.041,p<0.01),即时后测、一周后测成绩高于前测成绩(F=7.565,p<0.01,F=12.594,p<0.01),即时后测与一周后测差异不显著(F=1.853,p>0.05),学习对自己性别恒常性的作用与年龄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0.50,p > 0.05)。

表3 学习前后他人性别恒常性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从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第一性征知识学习对他人性别恒常性作用显著(F=3.649,p<0.05),即时后测、一周后测成绩好于前测成绩(F=13.554,p<0.01,F=10.921,p< 0.01),一周后测与即时后测差异不显著(F=0.10,p>0.05,学习对他人性别恒常性的作用与年龄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0.941,p > 0.05)。

实验结果表明,4岁和5岁儿童通过第一性征知识的学习,对自己和他人性别恒常性成绩有显著提高,年龄对学习的效果没有影响,说明儿童第一性征知识的学习能够促进儿童性别恒常性的发展。

(二)第一性征知识学习前后性别恒常性的通过率

在实验过程中,儿童正确完成自己和他人性别恒常性各9个测试题目,才能获得自己和他人性别恒常性的能力,4岁和5岁的儿童学习第一性征知识后,性别恒常性的通过率有一些差别。

表4 学习前后性别恒常性的通过率(人数百分比)

从表4的数据可以看出,4岁儿童在学习第一性征知识后,即时后测中有20%的儿童通过自己性别恒常性测试,10%的儿童通过他人性别恒常性测试;而在一周后测,只有5%的儿童通过自己性别恒常性测试,5%的儿童通过他人性别恒常性。5岁儿童学习第一性征知识后,即时后测中有14%的儿童通过自己性别恒常性测试,14%的儿童通过他人性别恒常性测试;在一周后测中,33%的儿童通过自己性别恒常性测试,33%的儿童通过他人性别恒常性的测试。

实验结果表明,4岁儿童学习第一性征知识的效果不稳定,一周后测的通过率低于即时后测的通过率,5%的4岁儿童通过学习获得性别恒常性的能力;5岁儿童学习第一性征知识的效果稳定,一周后测的通过率高于即时后测的通过率,33%的5岁儿童通过学习第一性征知识获得了性别恒常性的能力,说明5岁儿童的学习第一性征知识的效果好于4岁儿童。

四、讨论

(一)第一性征知识学习前后性别恒常性成绩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4岁—5岁儿童学习性别第一性征知识后,自己和他人性别恒常性成绩程度有显著提高,意味着第一性征知识(生殖特征知识)在儿童性别恒常性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一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只有那些具有关于生殖系统性别差异和生殖系统线索超越文化线索的领域特殊性知识的儿童,才能完全正确回答性别恒常性问题。学习第一性征知识后,儿童掌握性别的本质特征是生殖系统的差异,才能完全正确回答性别恒常性问题,获得性别恒常性能力。

近年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是,逐渐由普遍领域观过渡为强调领域特殊性知识的作用。普遍领域观以皮亚杰理论为代表,认为认知结构与认知内容无关,各领域通用。以Chi儿童专家棋手实验为代表的一些研究对普遍领域观提出挑战,[13]以此为转折点,领域特殊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以Springer.K为代表的新观点认为,表征、记忆、推理等认知过程都受所涉及的领域知识的制约,[14]领域特殊性的知识在儿童认知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15]但是,就儿童性别恒常性而言,领域特殊性的作用一直受到忽视,甚至在刻意的回避。关于性别知识的缺乏可能造成性别理解的困难,本研究对这一可能性进行检验,性别第一性征知识的学习可以促进儿童性别恒常性的发展,说明4岁—5岁儿童性别理解的困难之一在于领域特殊性知识的缺乏。

儿童关于性别知识的缺乏主要表现在儿童不了解性别的外部生殖器官特征,即性别第一性征知识,不知道自己性别的本质原因。儿童的外部生殖器官特征知识在性别恒常性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研究结果表明,具有第一性征知识的儿童获得了性别恒常性,是由于这些儿童知道性别的本质特征,即儿童知道自己是男孩或女孩,是因为男女外部生殖器官特征的差异,而不是其它的原因,如头发、衣服等,这一结果也说明,儿童对第一性征知识的掌握影响儿童性别恒常性发展,说明儿童性别恒常性发展具有领域特殊性。

目前,在我国儿童的性别教育中,性别的第一性征知识一直被回避,未来幼儿性别教育应在这方面给予更多的重视,形成正确的性别认知和性别行为,以避免出现性别认同的障碍和不恰当的性别行为,而且正确的性别认知和行为还可以促进儿童其它能力的发展。

(二)第一性征知识学习前后性别恒常性通过率分析

研究结果还发现,儿童学习第一性征知识后,在4岁儿童中只有5%的儿童获得自己和他人性别恒常性能力;而在5岁儿童中,33%的儿童完全获得了自己和他人性别恒常性,5岁儿童的学习效果更好。这一结果可能意味着儿童性别恒常性的发展既受到领域特殊知识的影响,还受到普遍发展规律的制约。通过第一性征知识学习的4岁—5岁儿童性别恒常性的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并不能完全获得性别恒常性的能力,由于5岁儿童认知发展水平高于4岁儿童,所以5岁儿童学习的效果更好一些,这一结果也提示,在今后对幼儿进行性别恒常性教育时,可以在幼儿5岁的时候进行,这样更符合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效果也会更加显著。

研究结果还表明,5岁儿童学习第一性征知识后,还是有超过半数的儿童没有获得性别恒常性的能力,除了儿童认知发展普遍规律的制约外,学习第一性征知识的内容、时间、次数等是否对这一结果产生影响,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

在本研究中,通过性别恒常性的测试方法选取被试,选取的被试人数为4岁儿童20名,5岁儿童21名,被试的数量还有些不足,在以后的研究中选取更大量的被试对象,通过研究更好地推广到实践中去。此外,儿童性别稳定性包括过去性别和将来性别的认知,涉及到儿童时间认知的能力,在本研究中并没有深入地探查学习对性别稳定性的影响,这也是未来儿童性别恒常性研究的一个方向。

五、结论

儿童学习第一性征知识能促进4岁—5岁儿童性别恒常性的发展。从性别恒常性的通过率来看,5岁儿童学习第一性征知识的效果好于4岁儿童。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第一性后测特征
根据方程特征选解法
Mn-N共掺杂SnO2电子结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抓住特征巧观察
CBI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巧用“一课三测”优化数学教学
顺学而教,提高记叙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金属热导率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在铝中的应用
稀土元素Gd掺杂CeO2(111)面储释氧性能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高压下钒的结构相变及熔化温度的第一性原理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