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新生代农民工文化自信的社区教育路径探析*

2020-07-30唐燕儿孔维肯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受调查者新生代农民工

唐燕儿 孔维肯

(1.暨南大学 教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2.暨南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一、问题的提出

为谋取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新生代农民工迁入城市工作、生活与定居。新生代农民工不仅是我国城市产业工人的主要力量,也是城市中的主人翁之一。新生代农民工实现经济、政治、社会权益等方面的社会融合是市民化的应有之义,而文化融合和心理融合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根本。为更好地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合,国家已在继续教育的相关层面加强对这一弱势群体的扶持,如在学历与技能方面,“求学圆梦计划”通过资助150万名农民工接受学历继续教育,为每一位受资助的农民工提供相应的技术技能培训。在文化教育方面,2011年9月,文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见》。文件指出,“要特别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对他们的价值观念塑造以及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和精神抚慰,引导他们按照现代城市文明要求规范自身行为,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耐挫能力和融入能力”[1],这也是我国第一次对农民工文化建设进行全面的部署。

农民进城务工不仅是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的“乡—城”迁移,也是现代意义上的“文化移民”,更是指农民身份的转变,由“农民”转变成“城市工人”,这一过程涉及农民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等方面的转变[2]。新生代农民工相比于第一代农民工,其思想更为活跃、接受城市生活方式的程度更高,但是新生代农民工拥有更多的精神和情感诉求,更渴望实现自我价值和融入城市,实现真正的市民转变。对于该群体而言,融入城市生活不仅是为了简单地满足物质生活,还意味着强烈的文化诉求以及更高的人生追求。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对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将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自信引申为:新生代农民工通过接受适当的城市文化教育内容,增强其对城市文化的认同,并将这种文化的力量转化为自身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其城市融入的自信,促进他们文化和心理层面的融入。

社区不仅是个体、集体生活的地域空间,更是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互动交流、相互融合的重要场域之一。因此,社区具有一定的社会整合功能。社区教育面向所有社区成员,既包括城市当地居民,也包括新生代农民工在内的其他外来人口。社区是新生代农民工接受继续教育的重要场所。由于社区教育强调共同的文化、行为规范、生活方式、社区意识和社区隶属感,因此,社区教育在形成社区居民积极的价值观、态度和道德品质等方面能够发挥最大的教育整合功能。面向社区的新生代农民工开展以文化素质为内容的继续教育活动对该群体融入城市生活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综上,本研究从社区教育的角度出发,基于对新生代农民工文化和心理融入现状的调查了解,探析提升新生代农民工文化自信的社区教育路径,以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并增强其自信、自强等心理资本水平,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

二、新生代农民工文化和心理融入现状

(一)问卷设计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一般要经历经济融入、社会融入、文化和心理融入三个阶段[3],提升新生代农民工文化自信的最终目的是促进该群体的文化和心理层面融入,进而增强其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文化和心理融入是属于精神层面的融入,反映的是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城市生活的深度,是农民工接受和认同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只有实现心理和文化的融入,才说明新生代农民工真正意义地融入了城市生活。下面将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和心理融入结合起来考察,以便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和心理融入问题,探讨提升新生代农民工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为此,本研究进行了两部分的问卷调查。首先,选取新生代农民工大量聚集的广州市作为调研地区,在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特征的基础上,了解该群体的文化自信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共发放问卷350份,收回有效问卷303份,有效率为86.6%。其次,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资本水平和文化素质教育的需求。笔者共向广州、东莞、深圳、顺德、惠州、佛山等城市符合条件的被调查者发放950份问卷,收回889份问卷,有效率为94%。下面是对相关调查结果进行的分析与归纳。

(二)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特征和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1.群体特征突出,主观文化追求被客观现实所制约

图1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特征图

由图1可知,第一,在文化程度上,接受中等教育(普通中学和中等专业教育)的人群占据了一半。总体知识水平的提高,会促使新生代农民工拥有更多的精神追求,并且寻求精神文化生活的多样性,但受调查者中大学及以上学历比重较小,而且接受继续教育的比例低。第二,在就业上,大多数受调查者主要从事的是对学历要求低、对体力劳动需求高的一线产业,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不强。第三,在经济水平上,受调查者的总体收入水平较低,经济状况不佳,意味着新生代农民工在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外,难以有剩余的文化生活方面的娱乐消费。第四,在定居意愿上,有超过一半的受调查者希望在城市定居生活,融入城市的愿望强烈。

可见,即使新生代农民工有强烈的城市融入意愿和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但工作时间、工作强度、劳动报酬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群体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意愿。打工赚钱、养家糊口、维持生存仍然是他们最根本的需求,提升其文化自信之路变得任重而道远。

2.社会物质和精神支持薄弱,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由上述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可知,新生代农民工具有强烈的城市定居意愿。在其自身的教育水平、经济能力、职业竞争力处于弱势地位的情况下,却较少能获取到来自社区、政府等方面的物质和精神支持(见表1)。在城市中经常获得“社会工作机构的帮助”和“社区居委会、政府的帮助”的比例只有2.3%和3%,而有超过一半的人“希望获得而没有获得”过来自社会的扶持与帮助,强烈的受扶持意愿与薄弱的社会支持相矛盾。

表1 新生代农民工获得社区物质与精神扶持的百分比统计表

在此情况下,新生代农民工不免会产生诸多的心理健康问题。调查中,在被问及是否经常有心理问题症状时,38.8%的受调查者认为存在心理压抑或郁闷的情况;27.3%的受调查者经常对所有的事情不感兴趣;48.4%的受调查者经常有烦躁易怒的现象;39.5%的受调查者经常存在注意力下降;20%的受调查者有精神紧张等现象。只有21.6%的人没有上述症状(见图2)。也就是说,有78.4%的被调查者经常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心理症状,心理健康问题突出[4]。

图2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症状的描述统计图

(三)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资本与文化素质教育现状分析

经济学家Goldsmith,Veum和Darity早在1997 年就提出了心理资本的定义,认为心理资本是影响个体生产效率的个性特征,包括自我知觉、工作态度和对生活的态度[5]。2007年,Luthans,Youssef和Avolio将心理资本定义为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主要由自我效能、乐观、希望和韧性四个维度组成[6],并获得学界的一致认同。

本调查在借鉴Luthans编写的心理资本问卷的基础上,根据国内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包含24个条目的心理资本的问卷和五级量表题项。通过对调查结果的两次因子分析,得出乐观、希望、韧性、自信这4个公因子(见表2)。

表2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资本各维度的因子分析结果

1.新生代农民工自信、韧性的心理资本水平较弱,心理融入水平低

由表2可知,受调查者在希望、自信和韧性三个维度的心理资本水平较差。由上文可知,新生代农民工的自身教育水平、就业能力与经济水平在城市的融入中面临着困难,社会给予的支持又薄弱,在自身状况与社会支持都不利于其城市融入的困境下,新生代农民工很难拥有强大的心理自信和韧性来对城市生活寄予希望,因此,心理融入水平低。

2.接受文化素质教育的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

对城市的认同与适应是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生活方式与价值取向的接受与改变过程,也是文化融入与心理调适的过程[7]。发挥文化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行为养成、价值理念塑造、文明素质提升、城市融入能力锻造等方面的桥梁作用,将有助于改变他们的生存障碍与适应困境。因此,应把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素质教育放在与学历技能培训同等重要的地位。但在新生代农工接受继续教育内容的调查中,仅有42.5%的受调查者希望获得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明显次于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因此,新生代农民工接受文化素质教育的意识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图3 新生代农民工接受继续教育内容图

(四)调查小结

由以上的调查结果分析可知,在城市融入的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和心理融入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是该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心理资本水平较弱;并且接受文化素质教育意识较为欠缺,主观的文化需求受制于现实的客观条件。以上的结果凸显直面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状况、提升其文化自信的必要性,只有进一步地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自信和对城市文化的认同,并增强其自信、乐观等心理品质,才能促进他们全面的城市融入和社会和谐。

三、社区教育满足提升新生代农民工文化自信的需求

社区教育是在社区中,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开展旨在提高成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成员的全面发展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活动[8]。我国的社区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始阶段社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大德育体系。进入90年代以后,社区教育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社区教育取得了实质性的成就。我国社区教育逐步提高其覆盖面和服务人群的普惠度,践行教育公平的理念,为全体社区成员提供了一个平等学习的平台。2016年7月29日由九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是近年来我国首个多部门联合印发的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指导性文件,该文件充分肯定了社区教育对于满足群体需求、扩大群众参与、凝聚群众认同的重要意义,并把城镇化进程中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纳入社区教育的重点服务对象行列。

该文件在主要任务的实施中提出,要“广泛开展各类教育培训,重点面向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和农民工,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思想道德、民主法治、文明礼仪、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文化教育培训”[9]。可见,国家已从战略层面充分意识到社区教育对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和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这一政策有助于新生代农民工更多地获取来自社区的社会支持,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心理和文化需求,从而达到提升其文化自信的目标。然而,这一目标任务的实现,仍需作出较大的努力。下面将从社区教育环境到教育模式等方面提出达成目标的建议。

四、提升新生代农民工文化自信的社区教育路径

引领和培育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自信,不仅是实现新生代农民工个体发展、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必然选择。一方面,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促使农民工乐于接受城市文化、生活习俗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影响和熏陶,从而使其适应城市生活;另一方面,参与文化教育生活,可以增进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赋予该群体以更加自信、乐观的积极心态融入城市生活。作为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当地居民共同生活的空间,社区应发挥社区教育在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文化和心理融入的重要桥梁作用,提高该群体的文化自信。

(一)优化新生代农民工接受社区教育的外部环境

本研究的调查结果发现,新生代农民工获取以社区为代表的社会支持薄弱,这与他们强烈的扶持意愿相悖,导致易产生诸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应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扶持力度,将社区教育重点覆盖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良好的社区教育环境等。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社区教育的组织与管理,统筹协调好不同部门之间的职责,确定新生代农民工社区教育的总体发展目标,并将其纳入国家发展任务中;其次,建立健全新生代农民工社区教育各项政策法规,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社区教育的法制化与规范化发展;最后,制定社区教育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各个阶段的战略重点,为新生代农民工构建灵活开放、适宜高效的社区教育体系。

(二)建立和完善多样化的文化素质教育

由调查可知,新生代农民工接受文化素质教育的意识相对欠缺,因此,应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接受文化素质教育的意识,让该群体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融入到社区文化教育活动中来。通过接受现代城市文化教育,培养新生代农民工作为现代人和新型市民所必需的基本素质,提升对城市文化的认同。一方面,加深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文化、生活方式和社交礼仪等方面的认识,提升该群体对城市文化的认同,减低融入城市生活的成本;另一方面,应进一步挖掘和宣传农民工群体中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的典型案例,树立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形象,减少社会对农民工群体的“污名化”,进而增进该群体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此外,社区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活动,如开展诗歌朗诵和书画展览等文化活动,积极号召新生代农民工参与社区文化生活,增强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构建与新生代农民工相适宜的社区教育模式

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和心理融入状况影响该群体的文化自信水平。因此,应在社区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等方面充分考虑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特点和需求,纠正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和行为偏差,增强其自我发展的信心,因人制宜地运用有效的教育形式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适宜的教育内容。

1.教育内容

首先,应创建以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流的文化自信内容。文化自信,不仅源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的传统文化,更源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蓬勃生机。新生代农民工由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尚未定型,缺乏对文化价值的评判能力,难免受到低俗文化的误导。因此,社区教育在增强新生代农民工文化自信的过程中,应建设以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流的文化自信内容,引领和培育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自觉,在社区教育中大力弘扬重修身、重人伦、养德行、建和谐的文化精髓,准确把握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期待,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其次,应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内容需求的调研,在了解新生代农民工共同需求的基础上开设城市适应性的城市文化课程,提高其城市社区的适应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避免产生紧张、焦虑、压抑等心理健康问题。最后,要整合社区内外的教育资源,以新生代农民工终身发展需求和社区发展为依据,开设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培养新生代农民工自信、韧性、乐观等的心理品质。

2.教育形式

积极开展线上与线下的教育培训形式。一方面,发展传统的线下培训班的教育形式,依托传统课堂授课与开展社会实践的方式,使新生代农民工学员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另一方面,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网络媒介使用率普遍较高,应尽快打造“互联网+社区教育”平台,开展远程网络的移动学习形式。移动学习形式具有自由灵活的学习时间、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等优势,可以解决工学矛盾,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多样化的文化学习需求[10]。

五、小结

在当前提倡文化强国的战略环境下,把握新生代农民工的现实文化际遇,提升新生代农民工文化自信,不仅对于促进新生代农民工个体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加速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步伐,推进城乡社会统筹发展也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社区教育的价值在于提升包含价值理念和精神内涵在内的人的综合素质[11],它作为社会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多样化的文化素质教育需求。现阶段,社区教育要发挥好提升新生代农民工文化自信的桥梁作用,以可行的教育路径逐步增强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生活方式、文化心理、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的理解和学习,促进他们文化和心理层面的融入与社会和谐。

猜你喜欢

受调查者新生代农民工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新生代”学数学
藜麦,护卫粮食安全新生代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新生代“双35”09式
创意新生代——2018伦敦New Designers展览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党的优良传统流失状况调查
47.18%受调查者表示不休带薪年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