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承式钢筋混凝土连续拱桥主拱圈线形控制研究
2020-07-30
(中铁十六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北京 101400)
1 工程概况
龙冲清水河大桥跨越清水河,为6 孔上承式钢筋混凝土连续拱桥结构,全长196m(见图1),桥梁横断面宽度为40m。主拱圈理论拱轴线采用悬链线,拱轴系数3.0,矢高5m,跨度30m,矢跨比1/6。主拱圈采用等厚度的板拱结构,标准板厚为70cm。在接近拱脚处板拱的上缘及与腹拱连接处采用圆弧线相切,腹拱圈理论拱轴线也采用悬链线,拱轴系数3.5,矢跨比1/4。主拱圈采用满堂支架法分段现浇施工。
图1 龙冲清水河大桥施工实景
2 主拱圈施工方案
主拱圈采用满堂支架法分段现浇。支架下方设置现浇混凝土条形基础,地基承载能力要求不低于4kPa。支架预压重量不小于待浇主拱圈及施工荷载总和的1.2 倍。连续观测3 天,累计沉降量不超过3mm,且预压时间不少于7 天,认定支架稳定。
主拱圈混凝土由两侧拱脚对称向拱顶浇筑,每跨纵向分四段浇筑,并在分段之间设置1m 宽合拢段,跨中合拢温度15℃~20℃,选择当天最低气温,并在上升时进行。
3 有限元仿真计算
3.1 有限元模型建立
基于Midas 有限元软件建立整体模型(如图2 所示),桥梁的主拱圈、腹拱圈、桥墩和桥台等采用变截面梁单元模拟。桥梁的墩台基础为固结,腹拱圈与主拱圈间利用弹性连接模拟。全桥共划分为531 个单元,546 个节点。不考虑拱上建筑的联合作用,将拱上建筑简化为荷载。并采用节点集中力来模拟桥面及拱上建筑的恒载和活载,按照横向分布最不利情况计算活载。
图2 龙冲清水河大桥整体模型
3.2 挠度计算结果
3.2.1 施工阶段
计算荷载工况与施工阶段一一对应,施工期间简化为9 个施工阶段,如表1 所示。模型建立桥墩、桥台的作用主要是为了考虑支座位移对主拱圈的影响,因此在内力计算中不考虑桥墩、桥台的内力。
表1 施工工况统计
3.2.2 施工阶段挠度计算结果
以第一跨、第二跨挠度计算结果为示例展示位移计算结果,拱圈合拢后(工况6~工况9),不同荷载工况下的计算结果如图3、图4 所示。
图3 第一跨施工挠度(工况6~工况9)
图4 第二跨施工挠度(工况6~工况9)
由仿真模拟计算可知,在主拱圈合拢后的施工阶段位移计算结果符合规范要求,能够较准确的表达钢筋混凝土连续拱桥施工过程的力学行为。
3.3 成桥阶段
3.3.1 施工工况
将成桥阶段的施加荷载进行多种组合,形成三种荷载组合,分别为:组合1 即恒载工况;组合2 即恒载加移动荷载(Mall)工况;组合3 即移动荷载工况。成桥阶段主要研究对象为3 种荷载组合作用下的主拱圈位移。
3.3.2 成桥阶段挠度计算结果
三种组合荷载(恒载、活载和恒载活载组合)下的成桥第一跨、第二跨不同荷载组合挠度如图5、图6 所示。
图5 第一跨成桥阶段不同荷载组合作用下挠度
图6 第二跨成桥阶段不同荷载组合作用下挠度
根据图5、图6,成桥阶段不同荷载组合下的挠度计算结果,可知计算结果均符合规范要求,成桥使用后主拱圈线形合理。
4 主拱圈施工沉降分析
4.1 施工沉降观测点布置
每跨主拱圈的监控点在宽度方向分左、中、右三列设置,每个截面均匀布置5 个观测点,即主拱圈的拱脚、L/8、L/4、3L/8 和拱顶处。以第一跨的主拱圈为例,施工沉降观测点布置如图7 所示。
图7 左幅第一跨主拱圈施工沉降观测点布置
4.2 主拱圈沉降
支架预压能够有效消除支架弹性变形、安装间隙、地基沉降等。预压前必须按照《钢管满堂支架预压技术规程》GJT194-2009 的要求检测地基承载能力是否满足要求并对初始高程进行观测记录。根据检测结果,拱圈支架处于稳定状态、地基及支架承载能力满足上部结构施工及正常使用要求。预压变形数据能够作为预拱度计算、设置的依据。
4.3 实际预拱度设置
预拱度的设置采用抛物线差值法。即拱顶处设置预拱度与拱脚处设置预拱度之间以跨度、抛物线线形等进行内插。拱圈及腹拱均按照此方法执行。拱圈拱顶处向上设置预拱度值为13mm;腹拱圈拱顶处向上设置预拱度值为9mm。
5 结语
基于Midas 有限元软件建立了龙冲清水河大桥模型,分析研究了6 孔上承式钢筋混凝土连续拱桥的施工过程。以施工过程划分施工阶段,基于梁单元模型进行仿真计算,研究了连续拱桥施工主要阶段的主拱圈变形。由仿真模拟计算可知,主拱圈施工过程中的变形符合桥梁施工阶段受力状态要求。
结合左幅主拱圈的施工沉降观测,根据现场监测数据,对调整支架高程、设置结构预拱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桥成桥使用后线形合理,更加验证了前期仿真模拟计算和支架预压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