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林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
——以油茶六大主产区为例
2020-07-30吴梦迪曹福亮
吴梦迪,丁 胜,吕 柳,曹福亮
(南京林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南京210037)
近年来,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与油茶的生态、保健价值相匹配,以及部分地区政府的扶持、保障机制,我国的油茶种植步入了高速增长阶段。为了科学布局油茶产业重点建设区域,结合现阶段我国油茶主产区的实际情况,对油茶产业各地区的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能够向现有产区内发展水平不足的方面提供参考意见,并为后续油茶产业规划新的主产区提供依据。国内外对于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方法主要使用了层次分析法[1]、主成分分析法[2]、波特钻石模型[3]、结构方程模型[4]等;其中,通过层次分析法和波特钻石模型研究产业竞争力时,评价过程以规范分析为主,难以实现定量分析,导致评价结果受主观认知的影响较强。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时,各指标之间的关系十分明确,同时也受模型限制,存在指标繁琐和数据失真的不足。主成分成分的最大优点是在保留评价指标体系的同时,克服指标高相关性的影响,也使数据结果和结论对应清晰,减少了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因此,以选定的六个油茶产业主产区的竞争力为着眼点,对全国的经济林产业竞争力水平进行定量化的综合评价,并针对经济林产业的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提出相应的建议。
1 数据与方法
1.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油茶作为重要的木本油料之一,其种植和流通消费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性。由于油茶自身对原料的依存度以及消费者对油茶产品认知度的限制。目前,我国的油茶主要产区分布于我国长江区域及以南地区。在分省别判定油茶主产区时,主要以中国产业信息网发布的2017 年中国油茶籽和茶油行业产销量、种植面积及市场规模情况统计回顾为依据。根据油茶籽行业分省市产量情况,选择了油茶籽年产量在10万t以上的六大区域作为油茶产业的主产区。
数据选取2018 年的截面数据来进行分析,相关指标的支撑数据主要来源于2018 年《中国林业统计年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湖南省、江西省、广西省、广东省、湖北省、福建省农业信息网及中国产业信息网。
1.2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更加科学地对主产区的竞争力进行评价,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结合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分析油茶产业的生产要素、企业结构、市场需求和支撑环境[5]。从六大主产区的内部竞争力和外部竞争力进行指标选取,并参考其他经济林商品的产业竞争力评价的研究成果,共设置了4个二级指标和20 项三级指标。如表1 所示,油茶的基础竞争力,反映出该产区油茶产业所具备的基础条件优劣情况;技术竞争力反映了区域的规模化和集聚化程度;企业竞争力反映了劳动力和龙头企业的整体规模水平;环境竞争力反映了外部因素对该区域油茶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程度[6-7]。
1.3 研究方法
由于目前的指标过于繁杂,将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原有变量中的信息重叠部分,进行降维后得到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指标,使得到的新变量能够尽可能的反映原有的大部分信息,并且这些新变量之间所覆盖的信息是两两不相关的。在本文的研究中,为了科学、全面地描述产业竞争力的内涵并结合竞争优势理论的四要素来分析,指标选取过程中考虑了尽可能多的影响因素,主成分分析可以客观地提取相关的影响因素。
表1 油茶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具体的步骤为:首先将原始数据标准化,由于指标数据量纲的不同会影响分析的结果;其次采用KMO 和Bartlett 检验方法检查数据的适用性,要求KMO 检验系数>0.7,Bartlett 的显著性概率P值<0.05 时,即表明数据适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主因子进行提取时,选择累计贡献率大于或等于85%的成分作为降维后的主因子,并求得主成分变量的载荷矩阵,计算出各个主成分的得分系数矩阵。最后,根据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和得分系数矩阵,得到综合得分系数。对得到的综合得分数进行高低排序,即可得出研究的油茶主产区竞争力综合评价水平。同时也能通过主成分系数得到影响主产区竞争力的相关要素系数。
2 结果与分析
利用SPSS 对20 个指标进行KMO 和Bartlett 检验,结果表明KMO值为0.794,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性较强,符合因子分析的要求。同时,Bartlett检验结果的概率P 值为0.000,小于显著性检验水平0.05,可以拒绝零假设,符合因子分析的要求。通过软件进行主成分提取时,由方差分解主成分提取分析表(如表2所示)选取特征值大于1的前3个主成分,并且多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8.075%,大于85%,符合标准。说明现提取的3个主成分对原有的20 项三级指标有88.075%的解释能力,能够反馈原始指标的绝大多数信息。
表2 方差分解主成分提取分析表
2.1 影响油茶产业竞争力主成分分析
如表3所示,初始因子载荷矩阵中的数值表示了各个主成分与对应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即可得出各个主成分中对油茶产业竞争力影响较大的因素。
表3 初始因子载荷矩阵
在第一主成分F1中,油茶产业市场占有率、油茶产业年产量、年产量增长率、油茶种植面积、新品种权授予数、产业从业人员数、油茶企业数量、油茶企业产值比重、油茶品牌数量对主成分的影响显著。可以看出,主成分F1代表了油茶发展的总体规模水平,与区域内产业的发展深度、主导企业和品牌密切相关。能够解释全部指标信息的64.615%,属于影响油茶产业竞争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综合成分。
在第二主成分F2中,成本费用利润率、各产区平均售价、专利申请授权数、技术经费投入强度、产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对主成分的影响显著。可以看出,主成分F2代表了油茶产业发展的技术水平和生产的规模化程度,能够解释全部指标信息的16.082%。
在第三主成分F3中,关联产业产值、区域经济水平、政府财政扶持力度、资源禀赋系数、区位交通支撑水平、有效灌溉面积占主成分的比重较大。可以看出,主成分F3代表了油茶相关产业和支撑产业的发展水平,主产区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对油茶产业的政策支持对于油茶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提升有明显的作用,能够解释全部指标信息的7.378%。
2.2 油茶主产区竞争力综合评价
根据各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以及载荷矩阵的主成分相关系数,可得到各产区产业竞争力的综合得分系数,并可计算出各产区的具体得分值和排名情况,如表4所示。其中,在选择的样本六大主产区中,湖南省、湖北省、江西省的综合竞争力超过总体的平均水平,而广东省、广西省、福建省的综合竞争力得分为负值,表明他们的竞争力水平在六大主产区中低于平均水平。
分别从主产区三个主成分的得分及排名情况来看,在我国的油茶主产区中,湖南省无论是在主成分得分中,以及综合得分中,都位居第一,属于我国油茶产业竞争力最强的主产区。这是由于湖南省的油茶产业在自然条件、产业集聚基础、劳动力资源和科技支撑条件等方面具有深厚的优势,并且近年来湖南省油茶的市场潜力和政府扶持力度都在进一步加强,湖南省政府甚至将油茶产业定位为湖南农业发展中具有战略主导性质的重要产业。
对于湖北省来说,其第一主成分不占优势,但第二和第三主成分排名靠前,说明湖北省的油茶产业目前的产业规模及企业数量和品牌方面的基础建设比较薄弱,但在技术转化力度和油茶产业附加值链条方面优势较为明显,同时,湖北省政府及主产区内的产业支撑环境,比如市场需求、交通物流和政策倾向方面面临着较好的外部机遇。由此可以看出,湖北省的油茶产业虽然目前的发展规模相对较小,但其发展态势较为迅速,未来的上升潜力强劲。
江西省地处世界油茶分布的核心区,在发展油茶产业方面自然资源优势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占综合评价的比重较大,同时由于江西省属于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省,工业化水平也比较落后,将江西省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油茶产业发展的后发优势是提升其产业综合竞争力的关键点。
广东省、广西省和福建省是我国油茶产业发展时间较长的主产区,属于传统的油茶种植区域。但存在油茶良种较少、管理模式粗放落后导致的科技水平含量不高和综合利用率较差的情况,目前,广西省的油茶产业发展优势不明显,落后于其他主产区。
表4 油茶产业主产区竞争力排名
3 结论及建议
3.1 结论
综合主成分分析法的结果对以油茶产业为代表的经济林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①在经济林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中,目前来看,基础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所代表的产业规模的影响力最强,主产区的竞争力也主要由市场容量、企业数量和收益能力所决定。技术支撑力和政策环境支撑力对现阶段的产业竞争力影响稍弱,但一般来说,拥有技术优势和政府政策倾向的主产业发展潜力较大,产业的成长速度也远超其他主产区。
②全国六大油茶主产区的经济水平对齐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呈现出正相关关系,由于油茶产区区域发展不平衡,造成了产区竞争力整体水平不高且差异较大。总体来说,各产区的技术转化能力都比较差,在产业深加工和增加产业附加值链条的问题上存在着较大的不足,各个主产区都应进一步提高。
③主产区的区域竞争力高低在地域上有相对集中和趋同的趋势,其中,湖南省和湖北省两大主产区构成了我国油茶产业整体规模水平和发展潜力最大的重点区域。而广东省、广西省和福建省的油茶产业竞争力也差别不大,尤其是广西省和福建省在综合竞争力分析中,优势和劣势之处更为相似。
3.2 建议
①强化政府的宏观管理体制,完善经济林主产区制度的设计与实施的保障体系。目前的经济林产业土地利用率低,从品种良种化、管理规范化角度提升经济林单位面积产量对合理规划产业种植面积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政府需要把控主产区经济林的发展规划以及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同时增强国家对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教育,及产业素质培养。
②建设经济林产业标准化体系,发展产业基层技术服务和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大力推进经济林企业的转型,实现以经济林产业市场需求为导向,经济林产品加工企业和经济林合作社及家庭农场为主体,其他产销组织为补充的产业标准化体系。将我国现有的零散式、独立粗放的经营方式转变为更加标准、有组织化的经营模式。并对经济林果的统一栽培、加工、认证、销售标准进行制定,通过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和深入基层林农式的技术扶持方式保障统一标准的实施。
③打造各产区特色品牌,引进新型的经济林产品销售网络体系。树立“绿色经济林”理念,保障经济林产品及其衍生品的产品质量、产品安全和产品公众信誉。通过促进消费者对林类农产品的高层次需求实现农产品的提质增效,加强各产区的品牌声誉。并通过赋予品牌不同的企业文化和地区特色,扩充各产区的市场需求容量和特色品牌对外的辐射能力。利用新型的产品销售网络体系,进一步增强产品在当地发展的竞争优势和外部市场的开发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