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态足迹分析下的济源市转型发展策略

2020-07-30王旖静

中国林业经济 2020年4期
关键词:济源市足迹承载力

王旖静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北京100010)

自2008 年以来,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第三次携手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发布《地球生命力报告:中国2015》,持续研究探讨中国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之间的关系[1]。一些省市、区域也通过生态足迹分析,研究区域生态经济系统,为环境经济政策的制定和生产、消费模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指导。

济源市属传统工业城市,在城市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了解济源市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方面的现状,并结合生态足迹计算分析,寻找发现城市的发展特点、自身优势,以及面临的发展瓶颈和现实问题,将为济源市下一步转型发展提供方向和策略。

1 城市概况

济源市是河南省直辖县级市,2003 年被列入“中原城市群”,2005 年被列为“河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是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所在地[2]。济源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位于太行山南段“轵关陉”的位置。全市总面积1 931km2,人口72.17 万人。2017 年生产总值600.12 亿元,人均生产总值81 984 元,城镇化率61.05%。

济源市城乡建设突出,生态资源良好。先后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等多项荣誉和称号。全市以山地、丘陵为主,其中山地面积占67%,丘陵占20%,平原占12%,有煤炭、石灰岩、铁矿等多种矿产资源分布。济源市森林覆盖率45.06%;有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别是河南太行山猕猴和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合计39 662hm2,占全市总面积的20.54%。

2 城市发展分析

济源市的发展,走的是“产—人—城”的道路,即先“引产”,再“聚人”,后“造城”。依托本地矿产资源优势和中央、省级政策引进工业,利用工业发展的先发优势和国企的规模与技术优势,走工业化发展道路。目前,济源市在经济、社会、生态、文化方面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2.1 经济指标达到工业化中后期标准,但产业层次不高

2017 年,济源市生产总值600.12 亿元,第一产业占比3.3%,第二产业占比66.3%,第三产业占比30.4%[3]。其中第二产业以化工和传统金属冶炼等重工业为主。整体上看,济源市产业结构失衡,第二产业一枝独秀,经济增速放缓。主要问题体现在:第一产业吸附31.9%的劳动力,仅贡献GDP的3.2%,第二产业占比过高,投资驱动的重工业主导,带动就业不足,对城市环境和品质造成影响;第三产业层次不高,金融业、计算机服务和软件等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程度不足。

2.2 城镇化率位列全省第二,但质量一般

济源市城镇化率61.05%,主要由政策推动形成。一方面,济源市山区面积占67%,行政推动山区乡村人口向城区、镇区转移;另一方面,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大量村庄转社区,城镇化水平激增。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 69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 939元,在河南省仅次于郑州。但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比重在省内为较低水平,居民消费意愿较低,尤其是文教娱支出比例较低,交通通信支出较高。原因是本地消费功能供给的不足,出现了消费外流现象。

2.3 生态基础良好,但工业污染较重

济源市北依太行山,南临黄河,属背山面水的双阳之地。两个生态区分别分布着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部河南太行山猕猴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猕猴、金钱豹、林麝等野生动物,及其所在的森林生态系统;南部河南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内物种丰富,生态系统完整。但济源市中部市区工业污染较重,主要体现在空气质量上,2017 年优良天数仅247天,硫化物污染较严重;地表水以Ⅱ~Ⅲ类水质为主,局部断面劣Ⅴ类;地下水为Ⅲ类水质;生态环境承受压力较大。

2.4 文化资源丰富,但无比较优势

济源是一座具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形成了以愚公文化为精髓,道教文化、济水文化为核心,古都文化、创世文化、茶文化等为辐射圈层的文化构成体系。但与周边城市洛阳、郑州、焦作等比较,济源市文化资源挖掘不足,旅游区域竞争激烈,无突出文旅产业和品牌。

3 研究方法

生态足迹是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消耗的有效工具。它将人类为满足其需求而利用的所有生物生产性土地的总和,其中包括耕地、草地、建设用地、渔业用地和林木产品生产所需的林地,以及吸收海洋无法吸收的二氧化碳排放所需的林地,加以量化。再将地表生物生产性面积(涵盖耕地、草地、渔场、建筑用地和森林)提供的可更新资源、供给设施和吸纳能力,加以量化。通过生态足迹需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二者都用全球公顷(gha)单位表达)进行比较,定量判断出某一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若生态足迹小于生态承载力,则出现生态盈余,表明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处于生态承载力的范围内.生态系统是安全的;反之则会出现生态赤字,表示该地区对自然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超出了供给,生态系统不安全,也不可持续[4]。

本文将济源市生物生产性土地划分为耕地、草地、林地、水域、建设用地5类,每一种土地利用类型都有一个相对应的生物承载力组分与之相呼应。耕地一般为各类土地利用中生物生产力最高的土地利用类型,是指支持农产品生产的土地利用。草地是支持畜牧业产品生产的土地利用(不包括牲畜饲料种植用地)。林地包括天然林地与人工林地。建设用地是支持交通、住房、工厂与水电站等基础设施的土地利用,由于人类定居在最肥沃的土壤上,因此,将建筑用地面积看作占用了耕地面积。通过每种生物生产性土地的生态足迹计算和生物承载力核算,对比生态足迹数值与生物承载力数值的大小,分析济源市生态赤字产生的驱动因素。

4 城市生态足迹分析

根据《地球生命力报告·中国2015》显示,全球人均生态足迹2.6gha,人均生态承载力1.7gha;中国人均生态足迹2.2gha,人均生态承载力1.0gha;河南省人均生态足迹1.7gha,人均生态承载力1.0gha。按照《济源2018 统计年鉴》数据,结合《国家生态足迹核算》(2010)和《2010中国生态足迹报告技术路线》计算得出:济源市人均生态足迹1.66gha,人均生物承载力0.20gha,生态赤字1.46gha,是河南省生态赤字的2 倍。在生态足迹总量中,工业碳足迹占比最高,达到96.72%;在生物承载力总量中,林地生物承载力最高,达到40.59%。耕地与草地的人均生态足迹均大于生态承载力,说明本地的粮食、畜牧等第一产业外销占比较高,没能足额供给当地。建设用地存量大,有利用不充分、不完全的现象。

通过计算分析:济源市生态供需矛盾主要集中在工业能源消耗,人类的工业生产活动对全市生态系统的影响超过了其生物承载力,城市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的状态。因此,如何在有限且相对恒定的生物承载力基础上,适应济源市的经济规模,支持经济持续增长是城市转型发展的关键。

5 城市转型发展策略

5.1 加大环保建设,减少工业碳足迹

济源市经济发展严重依赖第二产业,长期的重化工业和金属冶炼产业,引领了城市GDP增长,促进了城镇化发展,但也造成了较高的生态赤字。通过加大环保建设,将过去高耗能、资源少、粗放型加工的生产方式转变为低碳、集约、高效的集约化生产方式,从而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同时还要积极推动资源的“下游”产业链,大量的人才、劳动力、技术、资金与物质随着产业链的形成、延伸的构建而流动,进而带动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运转[5]。

5.2 发展本地化经济,增加生物承载力

济源市有工业企业2 152家,其中,国有企业5家,集体企业10家,股份制企业488家,个体经营工业1 201 家,其他类型448 家。从业人员约10.42 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5%左右。济源市2017 年第一产业产值19.80 亿元,从业人员约8.96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12%左右。

企业的生产经营离不开工人,而工人的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在食物方面,济源市可依托其自然资源优势,发展小农经济,实现生产者与消费者“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互助合作形式,将企业与农业生产者建立直接联系,转化一部分第一产业从业者到第三产业服务业。既促进发展农业生产活动,带动农业从业人员致富,又保障企业工人“食在当季,食在当地”,用合适的价格享受到优质的食物。也就是说,利用第二产业优势,提高第一产业经济总量,并增加济源本地的耕地、草地生物承载力,减少耕地生态足迹。

5.3 增加教育投入,发展新兴产业

济源市有普通高等学校2 所,在校学生1.5 万人。借助济源市高校基础,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发展新型金融业、服务外包业、环保业等生产性服务和现代服务业,组建承接服务—培养人才—培育科研—吸引企业的发展模式。

表1 济源市生态足迹与生物承载力统计表

5.4 发挥花园城市优势,吸引影视行业

2003年4月,济源市按照省级领导要求学习新加坡经验,发展求特色、建设出精品、创新当尖兵。之后,济源市委市政府先后两次组团赴新加坡考察学习。通过深入学习讨论,提出将济源打造成“现代生态宜居精品城市”的建设目标。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建设,济源市城市面貌独具一格,建成精品花园城市。未来可发挥这一优势,利用较低的房价成本、交通成本、人口较少、生态宜居等优势,借助小浪底水利枢纽、黄河三峡和王屋山景区等优秀的生态资源,发展影视行业。

5.5 搭建互助平台,重塑小城魅力

随着我国供给侧改革,传统工业企业面临较高的生存压力。一旦行业发展不利,将产生很多失业人员,如何带动失业人员从事第三产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转型的重点和难点。

大多数的失业人员“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不愿意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政府应吸纳失业人员,成立企业合作社。将失业人员按照特长兴趣提供培训,分类从事服务企业在岗职工生活的行业。比如集中照顾企业职工的老人小孩,提供医院个人看护,从事保洁保姆等服务。这类企业合作社,由于大家工作上的联系,在社会关系上比较熟悉,有较高的信任基础。通过合作互助的方式,既有助于失业人员重新获得工作,又能帮助在岗职工减轻生活压力。

猜你喜欢

济源市足迹承载力
再生混凝土抗剪键接缝受剪性能及承载力计算
济源市关工委领导看望帮教失足青少年
水生态承载力评估 引领流域结构减排
济源市
村社贸易的形成与社庙演剧的传承*——以济源市南姚汤帝庙为例
全民健身背景下济源市业余太极拳开展现状研究
红色足迹
听说你低估了一辆车的承载力
中国足迹
潜艇极限承载力计算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