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肖斯塔科维奇《第一大提琴协奏曲》创作特征分析

2020-07-30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肖斯塔科维奇协奏曲大提琴

●宁 涛

肖斯塔科维奇《第一大提琴协奏曲》创作特征分析

●宁 涛

(浙江音乐学院,浙江•杭州,310024)

《第一大提琴协奏曲》是原苏联著名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代表作。作品既对古典和浪漫主义的音乐元素进行了继承,又结合作品内容进行了必要的创新,堪称是大提琴作品中的一颗明珠。从乐曲的结构、旋律、和声与配器四个方面,就作品的继承和创新进行具体分析,以期能为欣赏和演绎这首佳作打下良好基础。

肖斯塔科维奇;《第一大提琴协奏曲》;继承与创新

20世纪中叶是西方音乐文化多元化发展时期,该时期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各种新的主张、追求和风格陆续涌出。而肖斯塔科维奇却独树一帜,既没有守住传统不放,也没有盲目求新求变,而是遵从最本质的音乐创作规律,通过继承和创新的结合,将传统和现代两种音乐语言融为一体。其代表作《第一大提琴协奏曲》正是继承与创新有机统一的典范之作,理应得到当代大提琴学习者和演奏者的充分重视。

一、肖斯塔科维奇和《第一大提琴协奏曲》

肖斯塔科维奇(1906年9月-1975年8月),20世纪世界著名作曲家之一,也是当时苏联最独具一格的作曲家代表。自幼喜欢音乐,并跟随母亲学习钢琴,后毕业于彼得堡音乐学院,遂开始了半个世纪的音乐创作生涯,曾先后在交响乐、弦乐四重奏、钢琴独奏、歌剧等多个领域创作出上百部佳作。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其创作的《第七交响乐》极大地鼓舞了苏联人民抗击纳粹德国的士气,被授予“人民音乐家”的称号。1975年8月在莫斯科与世长辞。

《第一大提琴协奏曲》创作于1959年,是肖斯塔科维奇特意为大提琴演奏家罗斯特罗波维奇量身而作的无标题纯器乐作品。1959年初,在一次演出中,肖斯塔科维奇目睹了罗斯特罗波维奇精湛的演奏技术,继而萌发了为其专门创作作品的想法。半年后,《第一大提琴协奏曲》在莫斯科首演,获得了业内外的普遍认可。至今,作品仍广泛奏响于世界各地的舞台,也是很多著名演奏家的保留曲目,被誉为是“大提琴协奏曲中的明珠”。

二、《第一大提琴协奏曲》继承和创新的表现分析

(一)结构的继承与创新

结构是作品的骨骼,对作品风格有着决定性影响。在《第一大提琴协奏曲》中,肖斯塔科维奇既继承了传统协奏曲的整体结构形式,同时又在局部进行了创新,使作品带有了鲜明的个性色彩。

首先,从继承角度来看,作品采用了四乐章的套曲组织结构。这是一种传统的体裁形式,最先是三个乐章,由莫扎特在古典时期确立。至浪漫主义时期,为了获得更加理想的情感表现效果,则又由舒曼、勃拉姆斯等扩展为四个乐章。各乐章既各自独立,又有机统一为一个整体。《第一大提琴协奏曲》也基本上遵循了这种结构形式,起承转合有序,结构层次分明。在此基础上,每一个乐章的结构安排也是规范而精妙的。如第一乐章就采用了传统的双主题奏鸣曲式,无论是呈示部的叙述,还是展开部的变化,都非常具有逻辑性,具有典型的古典主义风格。主部主题是“三短一长”节奏型,形式类似于著名的“命运动机”,而且也是没有引子,主奏大提琴直接开门见山闯入,富于鲜明的、典型的主部性格特征,充满活力!副部主题的节奏时值相对较长,旋律起伏平缓,较主部主题平稳,具有一定的抒情性。

其次,从创新角度来看,肖斯塔科维奇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个性化表现。第一,其将华彩乐段扩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乐章。传统协奏曲中,华彩乐段的篇幅多是较短的,仅作为一个小插曲出现。肖斯塔科维奇在他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 (1947-1948)中, 华彩段已具有了相对独立的意义——相当于一个附加乐章。[1](P186-195)在这首作品中,第二乐章末尾处的华彩乐段让肖斯塔科维奇感到意犹未尽,于是直接把第三乐章都作为华彩部分,使之变成拥有独立华彩乐章的协奏曲,这个乐章中大提琴独特而丰富的演奏技巧得到了全面的展现,展出了其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整个第三乐章音乐具有即兴风格,可视为是第二乐章的一种自由式延伸。

第二,在传统协奏曲中,第二乐章通常是抒情的慢板乐章,本曲也不例外,但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灵活的创新。该乐章没有采用传统的ABA三段体结构,而是使用了更加复杂的复三部曲式(见图示),并为每一个段落都加上了统一而独立的引子,让乐曲带有了回旋原则的特点。

而且除了抒情之外,肖斯塔科维奇还为该乐章注入了戏剧性因素,主题材料不断的分解、融合与变化,使乐曲充满了前进的动力,并最终发展至高潮,与中国艺术创作中的“形散而神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虽然作品的篇幅较长,结构也较为复杂,但是肖斯塔科维奇却将其安排的井井有条,而且还进行了个性化的创新,使大提琴的音乐表现力得到了全面的展示,这也是《第一大提琴协奏曲》受到诸多演奏家推崇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旋律的继承与创新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一方面,《第一大提琴协奏曲》是一首量身打造之作,所以作曲家对旋律部分是极为重视的;另一方面,肖斯塔科维奇也是公认的旋律大师,其作品中的旋律普遍带有个性化、多样化和概括化的特点。该曲的旋律特点也是十分鲜明的,展示出了其开放的创作理念和精湛的创作技法。

首先,从继承角度来看,主要表现为对传统旋律手法的运用。第一是旋律署名法的运用。肖斯塔科维奇使用了被称为“签名动机”的D-S-C-H,这四个字母正是其姓名的缩写,这种手法在巴赫、舒曼等作曲家的作品中也是经常出现的,凸显出了作曲家的自信。在第一乐章的开始处,由 G、bF、bC、bB 四个音构成的主导动机起到了引领性的作用,并在之后的乐章移位出现(见谱例1)。

谱例1:

其次,全曲旋律带有鲜明的歌唱性色彩。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普遍认为,相比于器乐,人声才是最佳的情感表现形式,所以器乐旋律声乐化逐渐成为了共识。在《第一大提琴协奏曲》中,肖斯塔科维奇结合大提琴的音色特点,谱写出了多段温润如歌的旋律。以第二乐章的引子部分为例,该乐章给人的整体感觉是优美而柔和的,全乐章充满抒情诗般轻柔的幻想,戏剧宣叙调的充满爆发性的力量。[2](P170-172)主题旋律由第一小提琴奏出,低音声部的大提琴在次小节出现,与旋律一问一答,两者共同推动旋律向前发展。而第四乐章处,则直接对俄罗斯民歌《苏里柯》的素材进行了借鉴,旋律唯美忧郁,富有较强的民族特色,这种歌唱性效果的追求可见一斑。

第三,从创新角度来看,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1.该曲的旋律主题类型是十分丰富的,多以表现一种或两种色彩情感的迥异。如第一乐章的开始部分,由四个音构成的主导动机,配以大跨度的跳进和附点、切分节奏,给人以坚定、果断之感,颇有几分进行曲的味道。2.引子部分的旋律是温润流畅的,而结尾部分为则逐渐朝着忧郁与哀伤转变。

该曲善于通过配器对旋律进行突出。如第一乐章的引子部分中,大提琴演奏主题旋律时,先是由木管组进行伴奏,后由弦乐组以拨奏的方式进行承接,通过两种不同的伴奏使旋律得到了突出(见谱例2)。

谱例2:

而当面对同样的旋律素材时,肖斯塔科维奇也会别出心裁的让大提琴与另外一种乐器先后演奏。如由大提琴和单簧管先后奏出了同一旋律,获得了相互映衬的效果。可见,肖斯塔科维奇将多种传统技法融为一炉,然后又进行了灵活得当的创新,使大提琴协奏曲的旋律创作理念、风格、技法均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扩展。

(三)和声的继承与创新

“肖斯塔科维奇的创作一直都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游走,很难将其限定在某一种风格和体系内,因此只需静静聆听即可”[3]。其人其作之所以会让评论家产生这样的感觉,从根本上来说还是继承和创新的有机统一,这一点在和声方面也体现得尤为明显。

首先,从继承的角度来看,《第一大提琴协奏曲》的和声运用是以传统架构为基础的。在和声构成方面,三和弦、七和弦占据了较大比例,并经常通过五音升高或降低半音的手法对其进行变化和扩展。如第一乐章副部主题中,先是采用了c小调的主和弦,然又通过洛克里亚调式中降Ⅴ级音的引入,使原来的小三和弦变为了减三和弦,使乐曲的不稳定感得到了增强(见谱例3)[4]。

谱例3:

在和声进行方面,全曲基本是按照“T(稳定)-S(不稳定)-D(不稳定的激化)-T(稳定)”链条运转的,并偶尔伴以反向进行。这种和声的变格进行正是俄罗斯民间音乐中常见的和声进行方式。可见,该曲的和声运用从整体上来看,还是较为传统的。

其次,从创新的角度来看,肖斯塔科维奇主要通过局部和细节的创新,获得了全新的表现效果。比如在和弦外音方面,古典和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们,多喜欢在自然音阶的基础上运用和弦外音,而肖斯塔科维奇却对出自半音音阶的和弦外音情有独钟,且很少将变化音附加在和弦上,而是填充在旋律和声部中,这就使和弦的功能和色彩更加模糊。如第一乐章第33小节处的旋律线,就是由几个出自于半音音阶的和弦外音而构成的,使和弦音与和弦外音呈现出了一种并立和对峙的色彩(见谱例4)。

谱例4:

再如,在和声构成方面,虽然全曲以三度叠置和弦为主,但是复合和弦、附加音和弦、变五音和弦、四五度叠置和弦等也会经常出现。以复合和弦为例,这种和弦以两个不同功能的三和弦或七和弦为基础,表现出不同功能和弦的功能性,由此获得音乐表现力的提升。第二乐章的引子部分,旋律之所以给人以流畅和细腻之感,正是得益于复合和弦形成的全新和声效果。可以看出在《第一大提琴协奏曲》中,肖斯塔科维奇基本沿用了传统的和声架构,然后在局部和细节之处进行了创新,将和声语汇的价值和作用予以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四)配器的继承与创新

配器是协奏曲创作的关键所在,需要将众多乐器融为一体,既展示出全新的整体风貌,同时又不能湮没乐器的个性,对于作曲家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在《第一大提琴协奏曲》的配器中,肖斯塔科维奇仍然是继承和创新并重,既给了多种乐器以展示空间,又让全曲呈现出了辉煌的交响性色彩,获得了“1+1<2”的理想效果。

首先,从继承角度来看,该曲运用了多种传统的表现技法。如独奏乐器与乐队的对话,这是古典主义时期协奏曲中的常用手法,先由一方面奏出主旋律,然后另一方进入,两者一问一答,一唱一和,交替向前发展。在《第一大提琴协奏曲》第四乐章的第25小节处,先由木管组奏出相距三个八度的主旋律,音色明亮而尖锐,并戛然而止,制造出了一种紧张和诧异的氛围,然后大提琴突然横闯进来,音乐继续向前发展,起到了解答和承接的重要作用(见谱例5)。

谱例5:

其次,独奏乐器与乐队的角色互换也是浪漫主义时期协奏曲的常见现象。通常来说,都是由独奏乐器为主,乐队为辅,但是作曲家却特意将其颠倒,通过配器的变化使乐曲呈现出新的色彩。在第二乐章的第158小节处,大提琴就与钢片琴进行了角色互换,使主题和伴奏均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营造出了空灵澄澈的氛围(见谱例6)。

谱例6:

除了这两种手法外,该曲对节奏、音色对比的强调、伴奏织体的疏密安排等,也都是与传统协奏曲一脉相承的。

第三,从创新的角度来看,在乐队编制上铜管组只用了圆号而省略了其它,因此,在整首乐曲中圆号既要担任铜管的力量,还得担任铜管和木管之间的“粘合剂”,有时还要有抒情的展示。[5](P105-109)又如钢片琴,这是一种名副其实的小众乐器,因为音色特点突出,所以很多作曲家对其运用都十分谨慎,尽量少用甚至不用,但是在《第一大提琴协奏曲》中,肖斯塔科维奇却让钢片琴与大提琴进行对话,缥缈和低沉的音色交织,给人以似真似幻之感。另外,该曲的交响性追求是十分鲜明的,在肖斯塔科维奇看来,独奏乐器和乐队之间并非是从属关系,而是合作关系,这与其它协奏曲作品追求独奏乐器的突出有着较大不同。乐队中的多种乐器都曾多次演奏主题,并在篇幅和比例上对乐队进行了侧重,有力提升了全曲的气势,展示出了鲜明的交响化追求。可以看出,《第一大提琴协奏曲》的配器是匠心独运的,大提琴和乐队的配合相得益彰,又对多种乐器进行了突出,给听众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

综上所述,20世纪中叶,正值世界音乐文化多元化发展时期,各种新的风格和流派层出不穷。然而肖斯塔科维奇却没有选择盲从,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表现,使大提琴和协奏曲均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扩展。在今天的大提琴欣赏、演奏和教学中,理应对这部作品有充分的重视,并重点体验和表现作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融合风格,这既是作品的价值和魅力使然,也是当代人对这位大师最佳的致敬方式。

[1]唐艳.论肖斯塔科维奇《第一大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的结构及其演奏[J].黄钟,2009(1).

[2]刘蔓.肖斯塔科维奇大提琴协奏曲的创作与演奏解析[J].音乐创作,2015(6).

[3][俄]Л.B.丹尼列维奇著;焦东建,董茉莉译.肖斯塔科维奇传:生平与创作[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4]李涵.肖斯塔科维奇《第一大提琴协奏曲》和声技法分析[D].天津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4.

[5]王莹.肖斯塔科维奇《第一大提琴协奏曲》本体分析[J].交响,2017(4).

J622.3

A

1003-1499-(2020)02-0110-04

宁涛(1979~),男,浙江音乐学院管弦系讲师。

2020-06-15

责任编辑 春 晓

猜你喜欢

肖斯塔科维奇协奏曲大提琴
大提琴之味
大提琴的沉静之美
与罗日杰斯特文斯基一起的日子(六)
春日协奏曲
简析肖斯塔科维奇第二钢琴奏鸣曲Op.61 No.2
直面抑或逃离:肖斯塔科维奇的一生
海浪协奏曲(上)
海浪协奏曲(下)
杜普蕾和大提琴
动手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