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观念细化指导,巧设情境以生为本
2020-07-29黄瑜
黄瑜
摘 要:近年来,学生的作文缺乏切实有效的指导,本文从两方面讨论:一、转化观念,让语言为生活服务;细化指导,使学生成为技术人才。二、巧设情境,以生为本。
关键词:转化观念;细化指导;设置情境;生命意识
学生学语文,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每逢写作课,必定哀号不已,恐惧踟蹰,裹足不前。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目前社会似乎有一种呼声:多看、多读、多想、多写,似乎看起来极有道理。但如若放任学生漫无目的、驳杂接收,并无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笔者认为:转化观念细化指导,巧设情境以生为本才是关键。
一、转化观念,让语言为生活服务
许多学生认为会写作文是了不得的事、特殊的事,究其原因,其一,与作文分值大,几乎占据了语文考试的半壁江山有关,更有“得语文者得天下,得作文者得语文”的说法。其二,与我国的文官制度有关。古代的科举制度在于选拔政府官员,而只有会写文章才能应科举,中了进士便能为官为辅、飞黄腾达、光宗耀祖。走上仕宦之路的毕竟属于少数人,特例中的特例。虽然时过境迁,封建科举制度已然不存在了,但遗响犹存。我们对孩子的写作要求越来越高,语言追求华丽优美,过分拔高写作高度,使孩子在害怕写作文的道路上愈走愈远。鉴于此,我们必须扭转观念,转作文艺术论为作文技术论。作文作为一门艺术,曲高和寡;如作为一门技术,人人皆可学习。语言学家吕叔湘认为:“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技能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同时,写作也不等同于创作,只要孩子们有感而发,将生活所见所闻所感诉诸笔端,更好地传情达意,展现自己,表露生活,体悟生命,便足矣!
二、细化指导,使学生成为技术人才
吕叔湘还说过:“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要正确必须善于模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诚然,作为教师,我们还需要给予细致的指导。教育学博士郑桂华教授在其《基于过程指导的写作教学》一文中便指出: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性,其中的一条路径就是作文教学的过程化。那么如何使教学或训练有章可循呢?我想,首先应该是“化繁为简、化大为小”。可在写前、写作、交流展示进行细化指导,写前任务明晰,范文借鉴,拟提纲等;写后教师批阅、小组互批;写后优秀作文展示,交流讨论等。或基于构成作文的知识和能力要素入手,记叙文中,对文章的开头、结尾,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进行具体、细致、明确的训练。如1班的隗某同学写的“歌唱”征文的《仲春的歌》一文中,在心理描写训练前有一文段是这样表述的:
“那天,我吃着饭,爸妈早已下楼散步,依稀听到从阳台传来的喧哗声,那声音越来越大,我心里咯噔了一下,放下筷子,走向厨房,突然,电话响了。”
修改后:“那天,夜色朦胧,凉风习习,我独自一人享受着妈妈精心炮制的美味佳肴,家人早已下楼散步,颇有点独乐乐的意味。在我渐入佳境的时候,依稀听到从阳台传来的喧哗声——‘快……,我并不以为意。听——那声响!愈来愈大,愈来愈近,犹如驳杂的溪水凝聚成一道水柱,一下、两下,撞击我的心房。我咯噔了一下,放下了筷子,循声而去,走向阳台,一探究竟。突然,电话响了。‘快接,心里仿佛有一道细小的声音催促着我。”原段概述性语言较多,修改后的语段细节增多,尤其是心理描写,明显看出学生掌握了此种方法。
在议论文当中,我们也能从思维的角度教学生分析的技巧和方法,如因果分析法,可用标志句式:“为什么……因为……”“正因为如此……所以……”“之所以……是因为……”;假设分析法:“如若(倘若)……那么……”“假如(假使)……怎能……”“试想,那么……”;条件分析法:“只有……才……”“只要……就……”等。举个例子:3班的黄嘉嘉同学是这样使用假设分析法的:
“倘若师者保持思想年轻,那么就会站在潮流的前方,指引着学生未来的道路;倘若师者保持思想年轻,那么就会点燃下一代的生命力和思想之光。试想,如果老师的思想停滞不前,那么学生就会裹足不前,生活在潮流时代的末端;试想如果老师的思想故步自封,那么时代的接班人将难以摒弃旧思想、旧理论,世界则就无法发展和进步,后果也就不堪设想”。
我们提供逻辑思维的句式,学生便能从“分析原因”“谈危害或好处”“提策略、方法”几个角度分析事件,也能写出比较规范的议论文了。试想,每堂作文教学课,分别训练一项能力,提高学生的分项能力,当然,分项训练不排除综合能力的训练,学生还愁写800字吗?
三、巧设情境,以生为本
学生不仅是现时的人,也是过去发展而来,正走向未来的人,我们要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生命感悟和生命自觉,让写作教学走向生本化。2017年的语文课标用以下定义的方法简洁明白地解释了语文核心素养的本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地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其定义告诉我们:任何脱离了语言具体情境来谈核心素养的培养都是不切实际的。尊重学生的生命个体感悟,我们可合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诚然,在课文的教学中我们也能提供情境。例如说最近在讲课文《桃花源记》,上课之前,要求学生预习,写写随笔,记录阅读课文的感受。1班的张某同学这样写道:“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这个高尚士就令人寻味了,乍一读以为是走终南捷径的人,后来“寻病终,未果”,联系之前的說法,还有东晋的风水鼻祖郭璞在《葬经》里提及“桑桃聚阴,辟邪”的风俗,事情好像有了一点微妙的地方,百度了一下资料,刘子骥是陶渊明的远房亲戚,而两人十分情投意合。而陶渊明把刘子骥安排在这种地方,可能是因为刘子骥死后自己失去了一个知音,好像也能读出一丝悲伤了。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在阅读的过程当中,大胆地设疑、自主网上查找资料、随笔记录,这样的文章,不得不说洋溢着璀璨的个性光辉!
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注国家大事。学生也是社会上的人,只有积极调动主人翁感受,才能迸射出思想的光华。今年年初,新冠肺炎肆虐,如此情境,朱培东老师发表演讲,他说:“我们会痛心于生命的离去,感伤于生命的脆弱,感叹生命的无奈,我们又欣喜地看到生命在挽救,生命的重生,我们敬佩生命地无私、崇高与坚强。这一席话,推心置腹,让学生们激起写作激情,谱写人生大爱篇章。
以上,在巧设情境中仍有仓促之感,希望同行朋友们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