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牧区学校提高少数民族小学生汉语言学习能力的课堂策略

2020-07-29杨艳霞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20年15期
关键词:牧区汉语言学习能力

摘 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拥有56个民族,各少数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致使各少数民族小学生汉语言的教学效果堪忧,对于牧区学校的教学也是一样。近几年,对于牧区学校提高少数民族小学生汉语言学习能力的课堂策略被人们所热议。本文对提高少数民族小学生汉语言学习能力的重要性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并对牧区学校提高少数民族小学生汉语言学习能力的课堂策略进行了探究,希望能对小学生汉语言的学习有所启发。

关键词:牧区;少数民族;小学生;汉语言;学习能力

新时代,人们越来越注重对少数民族小学生汉语言学习能力的培养。汉语言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少数民族小学生汉语言的教学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传承途径,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牧区学校小学生汉语言学习能力的课堂教学由于自身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对学生汉语言学习能力的实践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困扰。因此,教师应该对牧区学校提高少数民族小学生汉语言学习能力的课堂策略进行深刻的探索与研究,以更好地指导少数民族小学生的汉语言学习。

一、提高少数民族小学生汉语言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的全面教育,越来越注重对少数民族小学生汉语言学习能力的培养。少数民族小学生汉语言学习能力的高低对牧区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至关重要,少数民族小学生汉语言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语言素质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少数民族小学生汉语言的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少数民族小学生汉语言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民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

二、牧区学校提高少数民族小学生汉语言学习能力的课堂策略

(一)注重教学体系的创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新时代牧区学校的汉语言教学,学校和教师要打破常规,突破现状,注重教学体系的创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汉语言学习能力的培养不能盲目,要有步骤、有目标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在学校对学生汉语言教学课程进行安排时,要注意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结合,应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加大对学生汉语言运用的实践与练习,注重对学生汉语言学习能力的培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教师要注意从实际的角度出发,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教导与学习。教师要做到不单单依靠文本教学,而是通过声音、视频等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汉语言教育渗透和教学,丰富自己的生活化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汉语言学习能力[2]。

(二)根据小学生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对于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在知识方面,他们对于语文的知识结构尚未形成,阅读能力较弱,词汇掌握较少,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相对较差。在心理方面,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在开始形成自己的思维阶段,注意力较为分散,思维较为跳脱,一味地对其进行灌输式的教育,机械地让学生学习汉语言知识,只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降低教学效果。所以,牧区学校对民族小学生汉语言的教学要要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进行,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面向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提高学生的汉语言学习能力。例如,可以让学生在课上用汉语讨论自己身边的事物,在课下组成学习小组,进行汉语口语交际方面的相互训练。通过对身边事物的描述,提高知识的直观性,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学生汉语言学习能力的发展[3]。

(三)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牧区学校对少数民族小学生汉语言学习能力的提高,对于“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教师要善于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教材来设计教学环境,将现有课本的内容生活化,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引入课堂教学,增添学生的新鲜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升学生学习汉语言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加强对学生知识的训练,进而使其忘记语文学习的枯燥,以此来加强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让汉语言的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提高学生们的汉语言学习水平[4]。

(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表达阅读感受

朗读课文是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学生汉语言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少数民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表达阅读感受,提高学生的汉语言学习能力。教师要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先为学生做示范,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逐步的体会课文内容,让学生在教师读课文时,掌握一定的阅读情感和方法,体会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在阅读课文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阅读感受,提高学生的汉语言学习能力。

(五)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明确汉语言学习的目的就是交际

牧区学校在提高少数民族小学生汉语言学习能力的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加强学生的课后阅读,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促进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加强学生的汉语言学习能力。在课外阅读后要提倡学生进行相互交流与讨论,让学生有意识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阅读感受,相互交流,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汉语言学习能力,共同进步。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汉语言学习的目的就是交际,让学生善于通过汉语言交流意见、表达情感、交换信息,让汉语言与生活紧密相连,提高学生对汉语言知识的运用能力和汉语言的学习能力[5]。

参考文献

[1]武昱彤,胡江燕.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言教学现状调查及策略分析——以新疆阿拉尔市职业技术学校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 2020(11):315-316.

[2]王波.西藏地区汉语言教学困境的破解之道[J].课程教育研究,2019(06):32.

[3]贾涵.少数民族汉語言教学策略研究[J].语文建设,2017(27):4-5.

[4]刘麦扎西.中职院校藏汉语言教学现状与对策探究[J].亚太教育,2016(23):63-64.

[5]艾克拜尔江·阿米都拉.浅析高校少数民族汉语言教学中的交流情境[J].语文学刊,2016(07):151-152.

作者简介

杨艳霞(1976.1—),女,籍贯:河南省焦作市温县,大专,中小学一级,哈密市巴里坤县第二中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牧区汉语言学习能力
试析藏北牧区的“盐语”民俗①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藏北牧区圈窝饲草种植及应用前景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介
小学数学教学浅析(二)
中学数学教学方法初探
学业导师制对本科生学习能力和素质教育造成的影响
高中语文教学探微
高寒阴湿牧区羊痘病防治
来华汉语言预科生学习焦虑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