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沉”在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中的运用
2020-07-28孙婷
孙婷
摘要:我国古典舞对于传统的戏剧以及武术文化的精髓进行了集成,并且充分就东方审美的特征进行了提炼。在古典舞当中,双人舞属于其中的一种舞台表现方式,除此之外,我国古典舞的关键也是神韵,这是该舞蹈的灵魂所在。在进行我国古典舞的身韵进行训练的时候,提沉是古典舞的基础,是呼吸和舞蹈动作完美配合的表现。提沉属于一种呼吸的艺术,并且在我国古典舞中占据了非常关键的地位,本文针对提沉这一项单一元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且对提沉的作用和运用的方式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古典舞;身韵;“提沉”
一、中国古典舞的身韵
最早中国古典舞是由欧阳予倩提出的,他是一名专业文化底蕴深厚的一名学者,除此之外,他还是五四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和倡导人员之一。欧阳予倩先生对于印度、韩国古典舞有着非常独到的间接,他指出:我国无论是民族基础还是艺术资源都非常深厚,因此也应该有着自身独特的古典舞蹈。但是由于多种因素,我国古代舞蹈并没有得以更好的保存。现如今最佳的方式就是根据现有的艺术种类进行传统的集成,从戏曲当中对于中国古典舞的观念进行学习。在历史的场合当舞蹈的内涵在于韵,身韵结合的方式才能够成就现如今的古典舞蹈,身韵的出现促使我国古典舞摆脱了对于古典戏曲的依附,并且从根本上突破了古典戏曲的艺术范围,从而进一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舞蹈表现形式以及艺术特征。
二、“提沉”在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中的作用
(一)通过“提沉”提升舞台表现力
对于提沉的训练的过程,主要是针对艺术呼吸进行相对应的训练,在舞蹈的过程当中,艺术呼吸不仅仅可以帮助舞蹈演员更好的进行动作之间的协调还可以充分提升舞蹈动作的力度,但是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提升舞蹈表演的表现力,为观众带来强提沉这种艺术呼吸的形式除了上述的一些内容之外,还可以从根本上帮助舞蹈演员更好的进行相关内容的丰富,促使观众认识到自身不仅仅是在观看一场舞蹈表演,而是可以通过舞蹈进一步了解舞蹈所需要传达的思想,达到心灵上的享受以及共鸣。
(二)通过“提沉”塑造人物情感
在我国古典舞当中,对于人物以及事物的表达大多采取拟人的方式。舞蹈表演就像在进行故事的讲述,但是并不是依靠语言而是通过动作来进行表达。因此要注重促使观众通过舞蹈故事来看到舞蹈作品创作的本质,但是在舞蹈表演当中需要通过舞者的肢体语言来进行人物性格的传达,这一点具备一定的难度,因此提沉的重要性就非常明显了。
(三)通过提沉连接舞蹈动作
中国古典舞最关键的组成部分在于外在的舞蹈动作以及内在的心理活动。其中心理活动主要包含:舞蹈思维、眼神以及提沉呼吸,两者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虽然提沉对于舞蹈动作并不能够进行最直观的体现,但每一个舞蹈动作中都包含了提沉。
三、“提沉”在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中的应用
古典舞蹈教学的过程当中,对于身韵的训练上主要有形、神、劲、律四个方妙,人们通常将提沉作为肢体动态以及动作连接和身体姿态之间的有效转换。身韵当中的提、沉以及冲、靠等等都是以腰部作为中心,身韵的训练主要是为了更好的解放舞蹈演员的身体,拥有灵活的肢体。身韵学习的基础一是对肢体动作能力的提升而准备,也是对提、沉、冲、靠、含、腆、移、的基础认识,二是对身体的发力点以及运动路线,用力方法就是以腰为轴,经过提、沉、冲、靠、含、腆、移等位置,就是身韵基本的运动路线。这是身段的基础训练,而在这些训练中提沉一切动作的开始也是一切动作的结束,可见其重要性,足以说明提沉是身韵的基础身韵当中对于提沉的训练主要是:如“拉山膀”、“云手”、“双晃手”“大曳步”、以及“射雁”、“顺风旗”等舞姿的完成都离不开身体的提沉,也正是有了提沉使得动作张弛有度,呼吸也显得更加圆融。
我国著名的京剧演员钱宝森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惊者上提,气者沉”,这一句话也点明了气息和身韵的内在关系,由内而外的推动了舞蹈的肢体动作,内在形成了独特的舞蹈韵律、提沉注重气息的平稳和均衡,主要由腰部进行发力,从而达到末梢的意识,内在的气息从身体的中部贯穿到各个部位,两者之间相互结合并促进。从根本上增加了舞蹈的身韵,提升了舞蹈的内涵。
提沉属于我国古典舞的精华,我国古典舞在身法以及技巧方面充分传承了戏曲的相关技巧,随着不断发展进行了进一步的创新,促使内部气息以及外部形态实现有机的结合,达到统一,帮助中国古典舞更加富有表现力,促使观众感到身临其境的感觉。
参考文献:
[1] 孙瑜浛:《探讨“提沉”在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中的重要作用及其运用》,《青春岁月》,2013年第24期。
[2] 沈沉:《“提沉”在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中的作用及运用》,《艺术科技》,2016年第4期。
[3] 张馨美迎:《浅谈身韵中的提沉在中国古典舞中意义》,《北方音乐》,2012年第5期。
[4] 俞典:《谈古典舞的身韻运用——以提、沉为例》,《艺术品鉴》,2018年第33期。
[5] 杨菁菁:《中国古典舞身韵在古典舞基训中的探索与思考》,《四川师范大学》,2014年。
(作者单位:济南市歌舞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