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市理工科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现状及对策分析

2020-07-28计彤李傲挺

高教学刊 2020年24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

计彤 李傲挺

摘  要:本研究将理工科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现状外化为生态文明知识素养、生态观、生态责任和生态行为四个方面。通过这四个方面的定量调查发现相较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平均水平,当前北京市理工科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现状中尚存在着生态文明知识素养不高;尚未形成正确的生态观;对自身担负的生态责任认识相对不够;生态友好的生活方式尚未完全形成等不足。而我们则需要从高校、教师和学生自身三方面来推动北京市理工科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4-0060-04

Abstract: This study decompos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ciousnes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into four aspect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knowledge, ecological concept, ecological responsibility and ecological behavior.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in these four areas, it is found that compared with the average level of college students, there is still a lack of knowledge accomplishmen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 Beijing, who havenot formed the correct ecological view;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ir own ecological responsibility is relatively insufficient;an eco-friendly lifestyle has not yet been fully developed. We need to promote the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cultivation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in Beijing from three aspects: colleges,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mselves.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warenes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当前的环境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对于中国而言,几十年来粗放式发展的恶果正在逐步显现,中国也站在了转变发展方式的十字关口。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1]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需要一系列相配套的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更需要每个人形成生态良好的生活、工作方式。工程师和科技工作者是当代社会物质财富的直接生产者,是以科学技术为媒介使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发生物质交换的一群人,被称为“人化世界的造物主”。理工科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工程师和科技工作者,他们未来的工作将对自然生态产生巨大影响,因而他们对于自我生态责任的明晰将直接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另一方面,大学阶段正是一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对理工科大学生进行有效的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将生态意识内化于心,成为其日后工作中的恪守的行为准则必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一个典型的理工科学校为样本,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明晰当前理工科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现状,为在理工科院校中因地制宜的开展有效的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北京理工科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现状

生态文明意识是与生态文明相匹配的现代社会重要的意识形态的一种,“是人类意识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综合体现,不仅包涵健康的生态思维、良好的生态道德和正确的生态价值取向,同时也包括关于生态环境的科学意识、法制意识、消费意识等理念。”[2]然而生态文明意识本身难以进行直接的量化考察,本研究根据生态文明意识的外化表现,将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现状分解为四个考察维度,即理工科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知识素养状况、生态观状况、生态责任状况和生态行为状况进行问卷调查。每个维度设计3-4个问题,主要采用选择题的考察方式,具体而言采用单选和多选相结合,并辅以开放性问答,具体调查结果如下:

(一)生态文明知识素养方面:生态文明知识素养不高

这一部分共设计了四個问题,了解样本对生态文明知识的了解程度。其中,在问及生态文明内涵包括哪几个方面时,答对比例达到90.1%;但是当问及“生态文明”是在哪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和“世界水日”是哪一天时,正确率仅分别为34.31%和36.27%,这一数据略低于2015年针对部分专业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调研数据[3],这说明理工科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知识素养略低于大学生的平均水平,绝大多数理工科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有一般性了解,但是更为细致、全面的学习仍有所欠缺。当问及在社交网络中您是否会主动关注生态文明相关的信息时,选很关注的仅有24.51%,66.67%即一半以上的同学选择大致看一眼,这反映出理工科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素养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自身对于这方面知识素养积累的不重视。综上所述,上述数据反映出当前理工科学生对生态文明相关知识有一般性的了解,这种了解是通过网络等大众媒体的传播,进行的一种碎片化的生态知识的摄入。

(二)生态观方面:部分学生尚未形成正确的生态观

这一部分一共设计了三个问题,主要考察样本学生的生态自然观、科技观和工程观状况。其中,当问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时,57.35%的学生认为二者有内在的一致性,但是仍有4.9%和37.75%的学生分别认为二者相互对立和对立但可以缓和,这说明仍然有将近一半的学生缺乏一种有机联系的视角来看待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当被问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时,78.43%的学生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共同体,8.33%和13.24%的学生分别认为人是自然的中心和人为自然而存在。生态观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大致而言“生态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对生态与环境复杂运动变化规律的认识、生态系统地整体运动规律以及人类在全球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4]其中,人与自然关系是生态观的基础,对于这一问题的理解将直接决定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以上数据表明一半以上的理工科学生有一个正确的生态观,对人与自然、生态与经济、生态与科技等之间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但也反映出仍有三成左右的学生秉持着一种人与自然相分离对立的生态观,这样偏狭的视角势必会造成这部分学生缺乏对自然的审美和尊重。

(三)生态责任方面:对自身担负的生态责任认识不够

这一部分一共设计了四个问题,主要考察理工科学生对于自身应当承担的生态责任的认识程度。在“若有一个做生态志愿者的机会但是得牺牲你的周末时间,你愿意去参加吗?”的问题中,53.43%的学生选择愿意,但也有43.14%的学生选择看具体情况,3.43%的学生明确表示不愿意,这说明超过一半的学生愿意承担起自身的生态责任,但也有将近一半的学生表现出犹疑和拒绝。在问及理工科学生是否应当承担更多的生态责任这一问题时,仅有63.73%的学生选择“应该,理工科相关工作对自然影响更大”。数据说明绝大多数的理工科学生对于自己未来工作所要担负起的生态责任有一定认知且愿意接受,但是也有将近四成的学生呈现出抗拒的态度。在问及若你是工程师或科技工作者是否会选择使用价高而环保的材料时,45.1%的学生明确表示会,但也有49.02%的学生表示可能会以及5.88%的学生明确表示不会,这说明传统经济效益至上的价值观仍对学生产生着深刻影响,大多数学生对于未来工作中可能要承担的生态责任重视程度不够。

(四)生态行为方面:生态友好的生活方式尚未完全形成

这一部分设计了四个问题,通过设置情境的方式来考察样本学生的生态行为选择。在问题“您会经常点外卖吗”中22.06%学生选择经常会点,51.47%的学生选择繁忙时偶尔会点;18.63%的学生选择极少点;7.84%的学生选择从来不点。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认识到生活中行为的选择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并且努力的选择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但是也有部分学生仍以自己方便为价值取向,对可能造成的生态破坏视而不见。在问题“外出聚餐您会打包剩饭吗”中4.9%选择碍于面子从来都不;55.88%的学生选择偶尔打包,通常是在家庭聚会;仅有39.22%的学生选择坚持打包养成习惯。问及当你看到别人有破坏生态行为时会怎么做时,仅有40.2%的学生选择坚决斗争。这在一定程度反映出好面子和勿管闲事的社会不良风气也是影响学生做出正确行为选择的阻碍。

二、高校范围里造成当前理工科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薄弱的原因分析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职业生涯开启的预备阶段,在这一时期形成的职业观、价值观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工作时的价值选择,所以大学阶段是一个人进行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培育正确生态观的黄金时期。在问卷中,问及“您认为应当在理工科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时,72.55%的学生选择了高校,因此高校作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主阵地,是决定理工科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成效的关键。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意识教育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具体而言,是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导致理工科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薄弱的主要原因。

(一)学校层面:缺乏系统的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体系

学校是进行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载体,对于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应当有明确的课程规划,然而就当前来看,大多数学校是课程设计方面是缺位的,生态文明的课堂教育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在问卷中,问及“课堂上老师会讲关于生态文明法律体系的内容吗”,46.57%的学生选择偶尔讲,14.22%的学生选择很少讲,仅有35.78%的学生选择经常讲。事实上,目前在高校课堂里涉及到生态文明内容部分主要集中在思政课中,但是当前思政课教学计划中并未有明确的关于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系统课时规划,涉及到这一部分的内容通常由授课老师一带而过,这种缺乏规划,浅尝辄止式的讲授方式对于学生而言就意味着生态文明知识的碎片化,这会对学生良好生态意识的形成起到阻碍作用。在问及“您了解生态文明知识的渠道”时,有63.73%的学生选择了网络自媒体,超过一半的学生借助网络自媒体了解生态文明知识的学习方式也加重了这种碎片化学习的倾向。其次,学校中进行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第二课堂也建设乏力。在问卷中问及“您是否在校园里参加过与生态文明相关的活动”时,仅有13.24%的学生选择经常,53.43%的学生选择偶尔参加,30.39%的学生选择极少参加,这一定程度上说明学生对于生态意识培养的忽视,但另一方面也表明学校在校园文化氛围和生态方面学生活动组织方面也存在着较大漏洞。

(二)教师层面: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对教师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生態文明是一个交叉学科,其牵涉学科门类较多,讲好这门课需要讲授教师具备一定的哲学、生态学等学科背景,也需要教师对于相关的生态政策、生态法律法规有一定的解读能力,这就对教师的理论水平提出了更高地要求。但是高校中这类公共课的教学任务一般是由思政课教师担负,思政课教师队伍中的具备生态文明学科背景的教师数量往往差强人意。以样本学校为例,承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学任务的老师共有32人,然而具有生态文明学科背景的教师只有4人,仅占全部思政教师队伍的12.5%,显然与庞大学生数量不相匹配。另一方面,学校也缺乏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和教师提升自我生态文明教学能力的进修渠道,教师教学能力得不到提高,理论素养也无法得到进一步扎实。理工科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擅长逻辑和定量分析,哲学思辨能力则相对较差。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更要能根据理工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因地制宜的开展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提高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成效。

(三)学生层面:受理工科思维方式的限制和不良社会氛围的影响

一个人思维方式的形成是成长、学习的外部环境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旦形成会对人看待问题的角度和处事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理工科学生长期从事理工类的学习、研究,其方法一般是实验和定量,因而在理工科学生的视角里,在掌握了工具和技术的人类面前,自然是一种可以被人随心所欲改造的对象性存在。长此以往也就形成了理工科主客分离的思维定式,即将人置于自然之外,自然成为被人所任意研究和改造的受动对象,因而也就对自然界缺乏审美意趣和对等尊重,在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方面就具体表现在对生态文明课程的不重视。在问卷中,问及“您认为将生态文明意识教育课程作为什么课程比较合适”时,14.22%的人选择专业必修,11.27%的人选择专业选修,25.49%的人选择公共必修,49.02%的人选择公共选修,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生态文明课程没有被列为必修课的必要。另一方面,理工科学生的社会分工之一就是利用科学技术创造社会的物质财富,因而过分的物质利益取向和功利的社会氛围也会蒙蔽他们的双眼,即只看到自然的使用价值而忽视其自身的内在价值,在工程和科学研究上过于注重经济导向也造成对于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忽视。

三、高校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对策建议

(一)学校方面重视生态文明意识教育顶层设计,推动建立生态文明意识教育体系

学校是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主阵地,对于学校而言理应明晰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对于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的重要意义,进而做好顶层设计,推动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意识教育体系。首先,应当重视生态文明的课堂教育,确定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教学目标和课时安排,对生态文明相关课程进行系统性规范,确保生态文明课程在整个课时体系中占有一定比例,例如学校可以灵活利用现有的课堂资源,依托于现有的思政课和工程伦理的相关课程,结合生态文明学科特点来安排相关教学任务。另一方面,我认为将生态文明相关课程设计为公共必修课比较妥帖,采用公共必修为主和公共选修为辅的方式,既让每个学生对知识框架有基本了解,又让对这方面感兴趣的学生有深入学习的渠道。其次,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意识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根据学科特点,灵活安排结课和考察方式而不必拘泥于考试这一种。例如通过组织志愿活动、引导学生进行一次生态调研或撰写学校植物的博物志等方式来考察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教育成效。最后,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并将此作为学校生态文明意识教育体系的有力补充。学校可以创立关于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网站或公众微信号,或者在校园媒体每日的推送中增加专门的生态文明版块,可以在上面发布关于生态文明的志愿活动信息,或者将每天发生的与生态相关的热点事件推送给学生,引导学生相互讨论。

(二)建立教师培养机制,打破学科屏障,发挥生态相关院系教师的专业优势

教师是进行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主体,他们自身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成效,所以应当针对教师建立长效的教学能力培养机制。首先,学校应当充分利用现有的思政课教师资源,通过专题培训、集中学习等方式,对现有的思政课教师进行生态文明方面的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增强生态文明知识素养。其次,吸纳与生态相关院系如环境学院、生物学院、循环经济学院等院系的教师进入到生态文明讲授团队当中,充分发挥这些教师的专业优势,鼓励他们开办与生态文明相关的公共课程,通过开办座谈会、交流沙龙等方式鼓励校际之间老师们的探讨合作。最后,教师自己也应当在夯实自身专业基础的同时注意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根据理工科学生的自身特点,教师应当把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生态观和提升学生对于自然的审美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以事例教学的方式为主并辅以必要知识框架的介绍,并依据所教学生的专业特点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讲授方式。例如面对工程学院的学生,应当将重点放在大型工程的设计与建造同生态环境关系的探讨;面对材料学院的学生,可以结合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思考新材料的应用可能给自然界降解能力造成的负担等等,力求让学生以一个与理工科不一样的角度来重新看待自己的专业,进一步思考自身应当担负起的生态责任。

(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生态活动,促进学生将生态文明意识外化为生態友好的生活方式

首先学校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进校园的生态规划建设当中去,通过与学生一起开发学校内的生态资源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例如组织学生统计学校内的植物种类、给学校树木撰写树牌、组织学生给学校流浪小动物安家或者让学生参与进学校花园的除草、施肥等等,让学生通过参与式活动来增强对自然的体悟和对生命的尊敬,进而对自然抱有敬畏,主动承担自己的生态责任。其次,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与生态相关的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展开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一方面,学校应当通过设置专项基金等方式支持相关的学生社团自主开展生态志愿活动,引导学生自我组织,自我参与,自我评价并与生态文明的课堂教育相结合。另一方面,学校自身也可以组织开展相关的志愿活动,为学生提供学校层面的参与活动的机会。例如在教师节或植树节,组织学生和教师亲手栽种花草,为校园绿化做贡献;举行以旧书旧报、废瓶等可回收物品换取环保物品的“以废换绿”绿色环保活动等。此外,学校积极介绍社会上的生态环保活动,例如每年三月份最后一个星期六举行的地球一小时以及各种社会环保组织举办的生态相关的环保志愿服务活动等。最后,学生自身也应当端正认识,主动关注与生态文明相关的信息,主动承担自己的生态责任,将生态意识外化为生态良好的生活方式,关注自身学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动承担自己的生态责任。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习近平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EB/OL].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19th/n1/2017/1018/c414305-29594512.html.

[2]孙倩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研究[D].江南大学,2015:11.

[3]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西华大学,2015:13.

[4]邓国天.生态观与可持续发展[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8(1):14.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教育
高校思政课中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生态文明教育进高职的重要性和实现举措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研究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于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四个“结合”
大学生生态公民身份的建构
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
对生态文明教育服务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