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守望中国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二十六讲》
2020-07-28朱复融
朱复融
中国传统哲学的本质是价值哲学,价值论一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从古至今,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有一个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它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穿越了漫长曲折的历史隧道,凝结于今日的民族精神结构之中。中国传统文化理念蕴含着治国理政的具体经验、道德伦理和生存智慧,是中华民族赖以传承的文化基因。文化作为21世纪的代表性符号,文化认同问题日益凸显。近些年来,国内一些地方出现不断拔高或错误定位传统文化的现象,导致一些民众受到了错误引导,引发系列的社会问题与法制问题。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就没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很难矗立于世界之林。抛弃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丢掉了立国根本,就是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在中国日益融合于世界大舞台时,重新审视中国文化对世界历史文化的贡献、价值与意义,是很有必要的。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辉煌历史的文明古国、文化大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极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数千年,就是因为它具有独特而完整的价值体系,“仁义礼智信”长期担当了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的功能。中国古代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天下为公”等思想,主张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倡导人们践行“言必信,行必果”等理念,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仅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还为我们提供生存智慧和道德原则。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伦理,更是强调了个人、家庭的命运与社会、国家、天下的命运紧密相连的辩证关系。
文化学者顾作义、钟永宁编著的《守望中国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二十六讲》一书,从浩瀚的中华文化史册中,精选了天人合一、民为邦本、中庸之道、和谐共生、革故鼎新、居安思危、天下为公、公平正义、博施众利、隆礼重法、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仁者爱人、孝老爱亲、见利思义、谦和好礼、讲信修睦、包容会通、清廉自守、勤俭节约、扶危济困、敬业乐群、精忠报国、经世致用、求是务实、民富国强共26个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现代解读提供了一个新颖的视角。该书立意鲜明,观点精辟,文辞典雅,体例框架精致而完整。通过简约而全面的构建,从讲求儒家核心道德价值观入手,追问本体,注重探索人的自身,以小见大,从而了悟人生的真谛,完善自身对高品质高道德的追求,用形象化的表述,编排了一部中国人文传统简史。
该书还立足于文化传统与现实形势的冲突与交融,在文化空间里,架构了一个极高的平台,瞭望未来;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打开一条通路,为在文明交流、思想交锋、观念碰撞的今天,如何用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牢牢站稳脚跟,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一条清晰的脉络。用历史,让我们看到如何做人做事,用文学,给我们展现做人的无限丰富性,用历史传统连向未来发展,让人充满自信与力量。从阅读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先祖、人文、大地、传统的亮点一浪接着一浪的构成历史长河呈现在面前,深入地体会到中国文化特有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并围绕“传承”这个关键点,写出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情怀、精神世界、心灵空间,让读者坚守一份爱国爱家的道德良知,行为准则。重建斯文优雅,守护漫漫黑夜中的一盏明亮的灯塔,拥有共同美好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强调“君子喻于义”“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强調“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等。这些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思想和理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同层面都有着深刻影响。
该书编著者在书中强调并引导读者从中国传统文化原创经典中,寻找关于核心价值观的种种源起与发展;并大量引用传统文化古籍,通过理论分析、精辟名言旁证、为人故事讲述、经典诗歌延伸及近现代文化名人梁启超、孙中山、毛泽东、蔡元培、严复、冯友兰、钱穆、朱自清、林语堂、冰心等名家文章选粹等多个角度对其进行全方位的阐释,深入浅出地介绍、解读核心价值观的由来、作用及如何践行等。在通俗的叙述中,解答了当今文化多元背景的状态下,如何把握人生方向的这个最基本的问题,生动地展示了对传统文化的不懈探索及传统文化复兴的思想脉络。将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结合,从传统文化中找到核心价值观的源起和落脚点,形成了该书的一大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等多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是个复合体,不是儒家一家。讲哲学当推道家,讲逻辑当推墨家,讲战争当推兵家,讲种田当推农家,讲法治当推法家,讲伦理道德首推儒家。以价值观为核心要素的文明形态,既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所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形成的独特的民族精神,又注重人们道德培育与人格形成的精神,这些,在该书里皆有很好的体现。
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孔子说的“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曾子的“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孟子说的“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舍生而取义者也”“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南宋陆九渊说的“人生天地间,为人自当尽人道。学者所以为学,学为人而已,非有为也”等,都是因为先有一个普遍的价值标准然后才能作出人生的选择。阅读该书,可以使读者对生死观、利益观、世界观都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能够认识到社会评价对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性。在个人层面上,“诚信”“友善”“敬业”“爱国”本来就是传统文化的内容。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及时“三省吾身”“实事求是”,这些优秀的价值观帮助中华传统文化形成了良好的文化主旋律,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糟粕文化对人们精神世界的侵害,帮助人们早日走出文化迷茫与精神迷途,树立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注重道德教化的良好社会风气。
立思想之潮头,通古今之嬗变,为优秀传统文化发声,提升文化软实力,引领时代潮流,为世界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是该书的价值所在;贯穿古今,重温经典,重拾国粹,读懂读透中华文化之精髓,与前人对话,与自我对话,与世界对话,与时间对话,与人生百态对话,成就自我,贡献社会,是该书的价值追求。睿智宽厚,不失真知灼见;沉静平实,又总能言必有中,是对人生的终极关怀。
品读此书,如置身于一块块肥沃茂密的原野,不时地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生命气息。修身养性、道德自律、慎独思考,提示着人们要在纷繁多变的世界中寻找一处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和心灵港湾,寻找属于自己的“孔颜乐处”。这些有思想温度的文章,可以窥见传统文化传承的渊源流向;通过这些文字,可以洞悉一代知识分子坚守传统文化的情感印记与传统文化重要的价值内涵。
(作者系羊城晚报出版社编委、文化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