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宝葫芦的秘密》之王葆“泄密”

2020-07-28乔世华

博览群书 2020年6期
关键词:葫芦秘密童话

乔世华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一定是儿童和成人乐于共同分享并常读常新的,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就是这样一部情趣盎然、老少咸宜的作品。该童话写于1956年,最初在《人民文学》1957年第1期至第4期上连载,作品甫一问世即收获了大量小读者,更有众多评论家纷纷撰文予以肯定,成为当年文学界的大事。小学生王葆和那个能一呼百应要啥有啥的宝葫芦自此成为深入人心的文学形象。这部家喻户晓之作在1963年和2007年两度被搬上银幕并都获得很好的口碑,后一次被拍成电影还是美国迪士尼公司和中国电影集团的联合制作。因此,该作品不但关联着共和国数代儿童的集体童年记忆和文化记忆,也在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方面、在中国的文化输出当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

在《宝葫芦的秘密》之前,古今中外民间传说、童话作品中都有不少“获宝”类型的故事。比如,阿拉丁凭借神灯与魔戒的力量过上富比王侯的生活,娶得公主,还战胜了魔法师(《一千零一夜》);士兵在获得打火匣之后成为富翁,娶了公主并当上一国之主(安徒生《打火匣》);聚宝盆使沈万三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聚宝盆》);马良以手里的神笔除奸恶、助穷人(《神笔马良》);冉妮娅以七色花为自己和他人实现了一个个愿望(卡达耶夫《七色花》)。这些作品大体都遵循着这样一个叙事模式:主人公原本平凡无奇,机缘巧合而得到了某件神通广大的宝物,遂以此宝物造福自己或他人。这当然都反映着人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渴望,但也毫无疑问地暴露了人们不劳而获的心理。鲁迅1936年4月15日给青年读者颜黎民回信当中提及自己不看什么“获美”“得宝”之类的影片,虽没有说明缘由,但多少会有排斥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的因素在内。

如果说“获宝”童话是讲到主人公凭借法宝过上幸福美好生活为止,属于“立”的话,则作为鲁迅精神传人的张天翼的“获宝”叙事就是“破”,关注的是主人公“过上幸福美好生活”之后会怎样。其上世纪30年代的《大林和小林》中的大林在狐狸绅士的帮助下成为大富翁的子弟,过上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结果一步步堕落成为令人唾弃的寄生虫,饿死在富翁岛上。《宝葫芦的秘密》就更是对“获宝”的反其道而行之。小学生王葆钓到了梦寐以求的宝葫芦,宝葫芦愿意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王葆的一切愿望,但条件是王葆必须保守这个秘密,否则它就会失灵。接下来,宝葫芦果然大显神通,令王葆得偿所愿:无须动笔动脑,作业就自动完成;不必动手,飞机模型、电磁起重机等手工制作立马出现;不必写发言稿,现成的报告稿模板就已经奉上案头;想要解馋,各种糕饼糖果立刻送到嘴边。可宝葫芦也往往弄巧成拙,比如,王葆虽不必在河边垂钓就自动有一桶活鱼现身,但好奇的同学会要求王葆解释为何钓上来的会是一桶金鱼;王葆要借《科学画报》,杂志马上就从别的同学那里不翼而飞,变到了王葆的书包里,而寶葫芦只管拿进不管拿出,令王葆出尽洋相;和同学下棋,王葆想吃掉对方的“马”,棋子立刻打外面飞进王葆的嘴里;家里堆满了王葆心心念念的花花草草、收音机、自行车和望远镜,王葆只能再三跟家人解释这些贵重物品可都是替同学保管的;王葆要去电影院,宝葫芦给他变出来的票居然是别人的;考场上,王葆不会答卷也根本不用答卷,写得满满当当的卷子就飞到了他的桌子上等他签名上交即可,可那卷子分明就是刚刚丢了卷子的同学的;手脚不干不净的小混混视王葆为如意手,硬是缠着王葆要拜他为师……无所不能的宝葫芦给王葆带来的烦恼要远甚于欢乐,最要紧的是,王葆意识到了宝葫芦给自己变来的东西都是从别人那里偷来的,终于痛下决心说出了宝葫芦的秘密,自此告别了不劳而获的生活。

张天翼写作《宝葫芦的秘密》之时,正是举国上下轰轰烈烈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崇尚劳动,是彼时的最强音,也是那个时代文艺作品歌咏的主题。《宝葫芦的秘密》就旨在批判好逸恶劳、游手好闲的腐朽观念,树立“劳动最光荣,幸福靠奋斗”的思想认识,为广大少年儿童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扬鞭策马。童话中,宝葫芦在手的王葆可以随心所欲地得到一切想吃的东西时,他开始质疑这些食物的真实性:“这吃了也等于不吃,吃不吃都一个样了。”王葆想找同学玩,同学立刻主动找上门来,害得王葆总觉得他的同学们是变出来的;当宝葫芦代劳了王葆所要做的一切事情,王葆的时间多得没有办法处理了,他也体会不到学习、探究和创造的乐趣,感到了彻头彻尾的无聊,甚至对人生发生了怀疑。还有,王葆得到的这些东西都是宝葫芦从别处偷来的,那可都涉嫌违法乱纪,属于非常不光彩的事情。世界要靠辛勤的劳动创造,财富也要靠诚实的劳动创造,这个道理连宝葫芦都知道:“你不去做,就得有别人去做,要不然世界上就不会有这些个东西。”而且真就像宝葫芦说的那样:“我既然活在世界上,我就得有我的生活:我就得活动,就得发展,就得起我的作用。要是我不活动,又不使力,又不用心,那我早会枯掉烂掉。我可不能闲着,像一块废料似的。我得找机会把我的能力发挥出来,——这才活得有个意思。”所以,像王葆那样终日无所事事坐享其成,不但虚度光阴,也失去了生活的意义。人生在世,就需要发挥自己的能力为国家为社会为集体作贡献。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当然,作品远不止于肯定劳动这一个时代主题,其可阐释的意义空间巨大,这也正是这部作品魅力经久不衰的的原因所在。比如,作品批判了个人主义价值观,着眼于培养小读者的集体主义意识。刚刚拥有宝葫芦时,王葆想着给学校捐献这样赠送那样,宝葫芦却一再要求王葆想着给自己挣点儿好处;虽说后来王葆独自个儿享受到了拥有宝物的物质实惠,但这并没有让他感到快乐,反倒要不时防范这个人那个人,连一个能说上几句真心话的人都没有了。宝葫芦屡屡向王葆灌输这样的思想:“干脆你就谁也甭理,一个人过你的好日子。”黑金鱼也教唆王葆:“你即使把你们班上的东西全部拿走,也没有什么关系。你根本不用去关心什么人,更不用怕得罪什么人——无论什么人,反正都等于是你梦里面的角色。”王葆最终动念道出宝葫芦的秘密,不仅仅是因为偷窃最可耻,还在于他深深眷恋着亲人、老师和同学,渴望集体所释发出来的爱意与温情,作为一个曾享受到特殊幸福的特殊人物,他尝尽了“高处不胜寒”的孤单与苦衷,只有与拥有普通幸福的周围人站在一起,回到集体当中,王葆才能真真正正、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活力与温暖,获得对生命价值的体认。

宝葫芦在作品中是个意涵丰富的形象,其与王葆之间建立起来的微妙关系也透显出许多有意味的东西来。首先,宝葫芦是王葆的另一个自我,是充满私心杂念的“本我”,这个“本我”完全遵循快乐原则行事,不去考虑别人感受,漠视规则,自私自利,喜欢出风头;而王葆则是有社会公德心、有集体荣誉感、有羞耻心的人,属于弗洛伊德所谓的“超我”。因此,王葆和宝葫芦之间不时的摩擦、碰撞正是王葆内心苦苦挣扎的外在显现,王葆要彻底弃绝个人主义,和“旧我”挥手道别,也并不是一件容易事。作品中王葆与宝葫芦断舍离的描写就很能说明问题:无论王葆是把宝葫芦扔到水里,还是踢它摔它劈它烧它,宝葫芦却总是甩也甩不掉,烧也烧不坏,反而越发舍不得离开王葆了,还不断“变”出各种水果糕点和奖章来诱惑王葆,动摇他的决心。王葆唯有一股脑儿把宝葫芦的秘密都跟老师同学说出来,倾倒出内心世界的不堪和污浊,才可能告别一心一意只为自己服务的宝葫芦,才可能净化自己的思想,与周围人建立起愉快默契的人际关系,这样的王葆也才能得到集体和大家的认可。说起来,宝葫芦还是王葆内心欲望的具体显现,而这欲望是在不断地膨胀的。刚开始,王葆所需要的东西还只是简单的吃食如苹果、糕点等,到后来则是自行车、收音机、名贵花草等大件物品和奖章、金钱,作品让人看到,尽管宝葫芦无所不能,但无止境的物质追求并不能给王葆带来真正的快乐,王葆最终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精神生命和情感需求,因为这一切是要比虚名浮利更值得追求的东西,也是真正的幸福和快乐的来源。再次,宝葫芦全心全意给王葆谋幸福,立意等到王葆真正过上幸福生活之后再退休,这类似于一个大包大揽的家长,看似好意满满,实则坑了孩子,个人的幸福还是需要靠个人去奋斗去拼搏,只有懂得独自面对和经受人生的各种风浪与考验,人才能真正成长起来。他人代劳只会削弱意志,贻误成长。还有,王葆与宝葫芦之间的关系关乎青少年的友谊的建构和破裂,他们之间的“秘密”协议亦关涉到儿童成长中的秘密……总之,这是一个意义解读空间很大的开放性文本。

就无所不能的宝葫芦屡显神威以及它与王葆从邂逅到建立关系再到疏离的过程描写而言,《宝葫芦的秘密》当然是一篇童话;不过,张天翼并没有把童话精神进行到底,作品除了主体部分王葆的梦之外,开篇结尾都是严格遵循着现实逻辑而讲述王葆是怎样幻想着能得到一个宝葫芦,并最终从这个既令人兴奋又让人沮丧的梦中醒来的。换言之,把《宝葫芦的秘密》认定为小说,也同样可行。这种小说与童话混搭、现实与幻想合璧的表达形式首先反映出来张天翼童话写作上的良苦用心。“要让孩子们看了能够得到一些益处”,“要让孩子们爱看,看得进,能够领会”,这是张天翼从事儿童文学写作一直以来遵循的两个标准,他生怕自己的某篇作品思想意图表达不充分而对孩子们产生“不利影响和副作用”(张天翼《为孩子们写作是幸福的》,《张天翼研究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因而在《宝葫芦的秘密》中会以王葆在梦中告别宝葫芦,而后从梦中醒来返回现实世界的方式结局,以此向小读者发出善意提醒:有关宝葫芦一类的传说可都是不真实的,不要耽溺于拥有宝葫芦的幻想当中,幸福生活还是要靠自己脚踏实地地去创造。

其次,这种书写梦境的叙事安排真实而有趣地反映出来王葆这个正处在童话“断乳期”的儿童的心理成长。一方面,“我”非常享受童话的天马行空,享受能呼风唤雨的“宝葫芦”给自己带来的种种快乐与惊喜;另一方面,“我”又很清醒地意識到童话是“骗人的东西”,那无所不能的“宝葫芦”是虚幻的,“我”必须告别“宝葫芦”走出梦境。由是就不难理解王葆对宝葫芦爱恨交加难舍难分的心理流露。而这也一定会是众多小读者热烈关切和深深惋惜的内容:宝葫芦的故事为什么不是真的?王葆干嘛要令神通广大的宝葫芦变成无所作为的闷葫芦?

现实与梦境既融合又分离的矛盾统一,“宝葫芦”身份既实在又虚幻的暧昧难明,都注定了这个文本有着数说不尽的“秘密”,值得一代又一代读者去探究发掘,这也意味着《宝葫芦的秘密》在儿童精神健康成长上的强大助力作用还将继续。

(作者系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葫芦秘密童话
葫芦瓜
童话镇
午夜童话镇
宝葫芦
愿望树的秘密(二)
画葫芦
我心中的秘密
第十三章 进化的秘密!
巨大的葫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