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室腹腔分流术与腰大池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的效果比较
2020-07-28梁奕添
梁奕添
(贵港市第二人民医院,广西贵港市 537132)
交通性脑积水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疾病,该病多见于各种颅脑创伤后,由于颅内出血、颅内感染、静脉血栓等,使脑脊液吸收障碍、循环受阻或过量分泌而导致脑室系统进行性扩张或蛛网膜下腔扩张,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小便失禁、反应迟钝等,具有较高致残率、病死率,严重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1-2]。脑室腹腔分流术(ventriculoperitoneal shunt,VPS)与腰大池腹腔分流术(lumboperitoneal shunt,LPS)是目前常用的治疗手段,可有效减轻患者脑积水,解除脑受压状态[3]。因此,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42例脑积水患者进行观察,探讨VPS与LPS的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交通性脑积水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腰椎穿刺术、颅脑CT及MRI检查确诊为交通性脑积水;首次接受脑脊液分流手术;患者或家属同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有脊柱及腹部相关手术禁忌证者;严重颅内高压者;合并心肝肾功能不全者;有严重沟通障碍或精神疾病者等。最终纳入42例交通性脑积水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1例。对照组中男12例,女9例;年龄20~68(42.58±4.38)岁;颅脑损伤9例,脑血管疾病伴出血5例,感染7例。研究组中男13例,女8例;年龄20~70(43.64±4.72)岁;颅脑损伤8例,脑血管疾病伴出血6例,感染7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VPS治疗。根据颅内压选择合适的分流管,患者取仰卧位,全身麻醉后行右侧脑室额角穿刺,待脑脊液流出后将导丝缓慢取出,并调整进入脑室的导丝分流管长度为4.5 cm左右,将分流管阀门固定于耳后皮下,分流管通过颈、胸皮下隧道至剑突下,分流管腹腔端置于右下腹,最终留置腹腔内长度20~30 cm。
1.2.2 研究组 给予LPS治疗。选择可体外调压型脑脊液分流管,患者取右侧卧位,根据病情进行全麻或局麻,L3、L4椎间隙或上下椎间隙选择穿刺点穿刺,并在穿刺处做长度为0.5 cm左右的切口,针头斜面朝上进针4~5 cm,有落空感时退出针芯,待有脑脊液流出后拔出针芯,将分流管插入腰大池内3~5 cm,脑脊液流出后拔出穿刺针。在穿刺点水平腋中线的髂嵴处做3 cm左右长度的切口,导入腰穿分流管。在左下腹髂前上棘与肚脐连线中外1/3处做腹部切口,打开腹膜,将长约20 cm的末端分流管置入盆腔内,连接并固定分流管与分流阀门、缝合切口,手术结束。两组患者术后均采用常规抗生素治疗5 d,随访6个月,评估疗效并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
1.3 观察指标 疗效评估:临床症状(行动、意识、头晕头痛等)显著好转,CT、MRI检查显示整个脑室系统显著缩小,少量或无硬膜下积液为显效;临床症状逐步好转,CT、MRI检查显示脑室有所缩小,脑积水处组织肿胀为有效;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未改善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如分流管堵塞、感染、引流过度或不足等。术前、术后6个月,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量表、卒中量表(NIHSS)评估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ADL包括日常生活能力量表(8项)及躯体生活自理量表(6项),评分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高。NIHSS共包含行为、意识及面瘫等11个条目,0~42分,评分越高,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率[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0.48%(19/2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90%(1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n(%)]
2.2 并发症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3.80%(5/2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7.14%(12/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n(%)]
2.3 ADL、NIHSS评分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ADL、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ADL评分均高于术前,NIHS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研究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ADL、NIHSS评分比较 (x±s,分)
3 讨 论
交通性脑积水常见于颅脑创伤、脑室出血、颅内感染,以及静脉栓塞疾病后,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部分患者体质弱,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不能耐受手术;且部分患者长期服用降压药或降糖药,出血风险高[5-6]。因此,手术方式的选择对于脑积水患者至关重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48%(19/2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90%(13/21),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3.81%(5/21),低于对照组的57.14%(12/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提示VPS与LPS治疗交通性脑积水均获得显著疗效,与揭南辉[4]的研究结果一致。但临床采用VPS治疗脑积水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分流管堵塞、颅内出血、感染及引流过度或不足最为常见[7-8],其发生原因主要在于脑室穿刺过程中操作不当、穿刺位置过深或过浅均易引起分流管堵塞,引起脑组织损伤、出血,进而堵塞分流管脑室端。手术涉及区域广、皮下隧道路径较长,从下腹部至耳后皮下组织,难以一次性到位,手术难度增加的同时也增加了感染的概率,并延长了手术时间。而消瘦患者皮下脂肪较少,术后皮肤易发生坏死,暴露引流管[9]。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创新,近年来对脑脊液生理学、流体力学认识的深入,临床发现LPS更符合脑脊液循环,更好地避免脑室穿刺所致的分流管堵塞、颅内感染等并发症,并可根据患者的病情采取局部麻醉,避免全身麻醉的相关风险;且显著缩小手术区域,减少手术时间,创伤小,分流管路径短,引流管堵塞或感染的机会少;不需穿刺脑组织,避免了穿刺所带来的出血风险及相关并发症,降低术后感染风险[10-11],提高了手术成功率,有利于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综上所述,LPS治疗效果优于VPS,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对患者创伤小,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