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2020-07-27黄艳
黄艳
摘 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迎来了新机遇,也面临着新挑战,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教师越来越关注的话题。新形势下,有效教学不断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它不仅是小学生初步产生数感的重要途径,还是维持学习行为的基本保障。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生活情景;游戏模式;课堂问题
小学是学生初步形成数感的启蒙阶段,也是发展数学思维的主要时期。由于小学生正处在思维发展的高峰期,因此,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是至关重要的,而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应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以保障学生顺利开展学习活动,并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笔者以小学数学为切入点,从“创设生活情境、构建游戏模式、设置课堂问题”三个方面对提高教学有效性进行分析与探究。
一、创设生活情境,降低学习难度
数学知识大多数来自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小学数学知识呈现出基础性和生活化特点,对于学生而言,从生活场景出发,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学习环境,并能从个人的生活常识出发,以降低学习难度。因此,教师作为教学的研究者,应创设生活情境,这样不但能够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够加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际价值,从而降低学生理解过程中的难度。
例如,笔者在进行“认识时间”教学中,由于时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为了使学生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并能够灵活地读出钟面上刻度含义,笔者结合学生的生活常识,以互动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提出:“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老朋友,你们想见见它吗?”学生们都表达出了好奇心,伴随着学生的注意力,接着出示一个学生们日常都见过的闹钟,并提出:“大家都对它熟悉吗?它有什么作用?看到钟面,你们都想到什么?”学生们进行热烈讨论,有些学生提出:“闹钟提醒我该起床”,在此情况下,笔者再次运用课件生动地演示时和分之间的关系,学生认识到闹钟上指针的走动规律,即:1小时等于60分钟。通过这一过程,不仅突破了学生理解过程中的难点,还加深了学生对时间的认识,从而感受到了学习时间的必要性。
二、构建游戏模式,增加参与程度
小学生喜欢集体性活动,并且容易被趣味化的场景所吸引,同时,学生的参与程度直接决定教学质量的高低,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应按照具体教学内容,适时构建游戏场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并自觉参与到游戏活动中,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以后数学知识的学习奠定基本保障。
例如,在进行“可能性”章节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并能够运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语言描述具体的问题情境,笔者首先准备好“硬币、小球和抽奖盒”,以游戏的方式展开教学。游戏一:“猜猜硬币在左右哪只手中?”游戏二:“在纸盒里放入一颗绿色的小球,拿出来是什么颜色?”游戏三:“抽奖盒中所有的奖项都为一等奖,每个学生按顺序拿出抽奖盒中的卡片”,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学生的注意力被游戏活动所吸引,他们不仅体会到了可能性这一概念,还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趣味性,从而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设置课堂问题,增强问題意识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也是增强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将知识灌输于学生的头脑中,单一地要求教学进度,而忽视学生的思维发展,对学生今后数学知识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教师应按照学生思维发展水平,设置课堂问题,这样不仅能够激活学生的探究思维,还能增加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新知识形成的过程。
例如,笔者在进行“小数乘法——小数乘整数”章节教学中,由于学生对整数乘法和小数的概念具有清晰认识,为了使学生理解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因此,创设问题情境,出示系列问题,如:“一个风筝5元,买3个风筝多少钱?”学生根据整数乘法的认识,回答:“15元”,再次提出:“如果一个风筝变成5.5元,买三只需要多少钱?”让学生独立计算,有些学生按照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将其算出,有些学生将“5.5元”转化为“5元和5角”得出结果。在此基础上,引出“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学生感受到乘法的便捷性和必要性,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问题意识,从而使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大势所趋,也是教师越来越重视的话题之一,而有效教学活动的展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同时,结合学生的心理需求,适时开展游戏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新知,此外,教师也应设置课堂问题,将课堂还给学生,发挥他们的能动性,以发展思维,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冀留军.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19(38).
[2]高芳平.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J].学周刊,20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