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
2020-07-27何泽康
何泽康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有效教学理念逐渐渗透到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并成为教师越来越关注的话题,它不仅是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在机制,还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依据。因此,在本文中,笔者将从三个方面对有效教学展开研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有效教学;全面备课;课堂问题;多元评价
初中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黄金期,也是学生培养数学素养的重要阶段。由于初中数学知识区别于小学,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处在这一时期学生抽象思维发展还未完全,面对数学概念和问题,常常陷入思维的误区中,而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应抓住学生发展的关键期,并实施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教学手段,使教学达到有效性。因此,笔者以初中数学作为切入点,从“全面有效备课、巧设课堂问题、多元评价机制”三个方面对有效教学进行分析与探究。
一、全面有效备课,充分掌握学情
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全面掌握学情的途径。在传统的备课环节中,教师仅仅以研究教材作为唯一的备课工作,而忽视了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导致教学活动不能有效进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掌握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并按照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使教学方法与学生的思维水平相契合,从而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做好充分的铺垫。
例如,笔者在进行“认识无理数”章节备课中,学生对勾股定理具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已经明白什么是勾股数,但也发现并不是所有的直角三角形的边长都是勾股数,甚至有些直角三角形的边长连有理数都不是。为了使学生感受无理数的存在,初步建立无理数的印象,结合勾股定理知识,会根据要求画线段。笔者将本章节设计了以下6个环节:第一环节,置疑;第二环节,课题引入;第三环节,获取新知;第四环节,应用与巩固;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作业布置。学生将在具体的实例中,通过操作、估算、分析等活动,感受无理数的客观存在性和引入的必要性,并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有理数。通过备课环节,不仅预设教学活动的可行性,还使“无理数”这一教学新知和“勾股定理”这一旧知识相衔接,从而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做好铺垫。
二、巧设课堂问题,激发探究欲望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也是学生探究欲望的导火索。教师往往以一言堂的方法展开教学,忽视学生的能动性,学生思维发展也自然无从谈起,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思维的矛盾处,并在其节点中设置课堂问题,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新知识的发展来源,还能够激发其探究欲望,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乐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笔者在进行“函数”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已经对“变量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认识,但对变量间的变化规律理解较为模糊,为了使学生初步掌握函数概念,并能根据两个变量的关系式来确定函数问题,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首先创设问题情境,运用多媒体技术出示摩天轮图片、旋转时间与摩天轮高度的图像,提出:“同学们,坐过摩天轮吗?如果你坐在摩天轮上,随着时间的变化,你离开地面的高度是如何变化的?从图像中,你读出哪些信息?如果给出时间t,相应的高度h能够确定吗?”针对这些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完成,并互相交流,从而揭示了函数的概念,使学生深刻理解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三、多元评价机制,树立学习自信
评价贯穿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对建立学生自信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传统教育理念的情况下,常常以学生的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依据,这样不仅扼杀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也对其今后的成长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教师应将学生看作为发展中的人,并建立多元评价机制,从多个方面看到学生的优缺点,从而使学生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例如,笔者在进行“平均数”教学中,为了使学生通过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来感受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求解过程,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运用多媒体技术出示一个生活问题:“一家公司招聘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聘者进行‘听、说、读、写的英文水平测试,给出一定的数据,甲和乙谁更加优秀?”小组内进行讨论,笔者发现学生按照简单算术平均数的方式进行计算,在此过程中,笔者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各项的权重不一定相同。一段时间后,小组成员将小组内总结的观点和想法表达出来,学生们也对自我表现情况进行客观评价,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对加权平均数具有深刻理解,还能够及时发现自身不足,从而完善自我,建立自信心。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作为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有效教学至关重要,而有效教学活动的展开受到多个方面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全面备课,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维发展现状,使教学方法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同时,教师也应设置课堂问题来激活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真正发挥自身的能动性。此外,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使学生不斷建立学习自信心,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杨丽.浅谈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9(11):31-31.
[2]杨玲.影响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与对策[J].好家长,2018(8):19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