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文艺思想实践
2020-07-27刘雨濛
刘雨濛
内容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等著作中阐述了内涵深厚的文学艺术理论,形成了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国文艺思想的发展深受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影响,并逐渐探索出了一条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与中国文艺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本文重点阐述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主要内容,试分析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是怎样与中国文艺实践相结合的,并總结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中国文艺思想实践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产生的哲学理论前提。虽然马克思、恩格斯两人并没有专门以文艺为主题进行创作,但在《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等大量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论述了文艺的本质、阐释了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发表了他们对悲剧和文艺批评的看法。这些珍贵的文字构成了影响深远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自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也深深影响了我国的文艺创作,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概述
1.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创立与发展
生于特里尔市一个律师家庭的马克思从小受到艺术的熏陶,其父极爱启蒙主义时期的文学作品,尤其喜爱卢梭和伏尔泰,是特里尔市文学俱乐部的成员。大学时期的马克思曾写过四本诗集,参加过青年文学小组,研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而家庭环境更为优渥的恩格斯更是从孩提时期便徜徉在艺术的海洋,他的父亲热爱戏剧与音乐,是巴门市艺术协会的会员。受父亲的影响,恩格斯从小便酷爱民间文学,并撰写了《德国民间故事书》。即使是在残酷的革命斗争期间,马克思和恩格斯也依旧保持着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在著作中旁征博引,点评文学作品,并同许多革命民主主义作家、早期无产阶级作家和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作家保持紧密的联系。马克思、恩格斯深厚的艺术素养和文学底蕴为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创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世纪30年代中期到40年代初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萌芽时期,此时马克思、恩格斯分别从浪漫民主主义的理想主义和青年德意志派的倾向文学转向现实主义。[1]10在此期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哲学上从唯心主义转向了唯物主义,在社会政治思想上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了共产主义。19世纪40年代中期到1848年革命前夕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形成时期,在此期间,马克思流亡巴黎,恩格斯考察英国,两人的实践活动促进了文艺思想的形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揭示了美和艺术的规律,探讨了艺术活动的异化、美的产生等问题。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欧仁.苏的小说进行了批判,阐述了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的理念。19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确立时期。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提出了“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具有不平衡性”的理论。在马克思致斐·拉萨尔、恩格斯致斐·拉萨尔、恩格斯致保·恩斯特、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恩格斯致敏·考茨基等五封文艺书信中,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思想内涵得到进一步的阐释。
2.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认为,文艺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具体来讲,它属于精神领域的特殊活动,反映社会存在,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和《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文艺被视为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富有幻想和想象,具有丰富的感情色彩。就艺术的产生而言,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艺术产生于人类的劳动实践,人类的物质生产为艺术生产打下基础,是艺术生产的前提。但是,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之间也具有不平衡性。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所举例说明的那样,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一些文学作品只会存在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较低的历史时期,如古希腊时期的史诗和神话;其次,虽然从历史纵向发展来说后一阶段的生产水平会超越前一阶段的水平,但艺术发展的情况却不一定如此,如古希腊文学艺术的繁荣期和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最后,将历史再以横向进行分析,虽然共时地看,有的国家或地区生产力水平高,有的生产力水平低,但生产力水平低的国家或地区其文艺发展可能更加繁荣,例如18世纪的德国,虽然在欧洲属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但18世纪的歌德和席勒却将德语文学提升至世界文学的高度。2[8]-83
除了对文艺的本质、艺术的起源与发展等问题的阐述,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在很多论著中表达了以现实主义文艺思想为核心,以真实性、倾向性和典型性为理论支撑的文艺创作原则。
文艺的真实性是指文艺作品要以客观现实为基础,真实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要真实描写社会关系,因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文艺家们客观、真实地描写现实社会关系,他们才能在作品中揭示生活的本质。文艺家还应在文艺创作中具体、生动地进行描写。马克思和恩格斯推崇“莎士比亚化”的描写,反对“席勒式”的文字,因为莎士比亚在戏剧创作中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特点,能够通过生动的描写和丰富的情节对文学人物进行刻画,对现实生活做出真实的反映,而不是像席勒后期的作品那样,从抽象的观念_Ln发进行描写,将主人公抽象成作者所推崇的某种道德观念的化身。马克思在给斐·拉萨尔的信中认为,拉萨尔的戏剧《济金根》最大的缺点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2[9],拉萨尔应该将主人公“莎士比亚化”[2][9]。
文艺的倾向性是指文艺家的阶级立场、道德意识、理想追求在作品中的体现。[1]25文艺作品是社会关系在人头脑中反映的产物,需要经过文艺家头脑的加工和改造,[1]因此创作出来的作品肯定或多或少地掺杂着文艺家自己的倾向。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文艺家在进行创作时要做到真实性和倾向性相结合,以真实性为基础,将倾向性寓于真实的描述之中,自然流露出文艺家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这样的作品才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感觉。
文艺的典型性指典型的细节、典型的环境和典型的人物。首先,文艺创作者要遵从典型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正如恩格斯在给敏·考茨基的信中所说,“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2]30。要做到典型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就要以精确的个性刻画塑造典型人物,这是典型化的基本前提。[3]2此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做到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相统一。恩格斯评判玛·哈克奈斯的小说《城市姑娘》时说,“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您的人物,就他们本身而言,是够典型的;但是环绕着这些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也许就不是那样典型了”。《城市姑娘》虽然揭露了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性,但在小说中却将工人描写得过于消极,丝毫没有反抗的意识,只能靠资产阶级的慈善机构去拯救他们。针对这一点,恩格斯在给哈克奈斯的信中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小说《城市姑娘》的修改建议。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创立与发展
虽然中国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文论的译介始于1925年,[4]11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早在五四运动之前便已开始阅读相关的著作,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深受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例如,陈独秀将中国文学革命的对象概括为贵族文学、古典文学和山林文学,认为这三种文学对于社会进步毫无作用,支持与其相对的国民文学、写实文学和社会文学。[4]14李大钊相继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什么是新文学》、《俄羅斯文学与革命》、《唯物史观在现代文学上的价值》等文艺思想著作,其平民文学劳动至上的特点更是深受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中国五四运动的爆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由于满足了中国文学发展的迫切需要,经李大钊、瞿秋白、鲁迅、茅盾等人的推广,在20世纪的中国广为传播。20世纪20年代末期至40年代初期,是马克思主义影响中国文学的第一个高峰期。[4]5左翼文学的兴起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题材作品的增多,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作家茅盾受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影响,将强大的政治穿透力注入其文学作品之中,倾心于艺术的真实性,写出如《子夜》等真实描写现实生活的伟大著作。鲁迅接受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思想,并将其运用于创作中,写出了思想深厚的文章。
20世纪40年代初期至70年代末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与中国文艺思想相结合的新时期,在此期间形成的毛泽东文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从哲学问题人手提出了文艺创作的方向、文艺创作的原则,分析了文艺的基本特质,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与中国民间文化、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发展趋势。在《矛盾论》、《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中,毛泽东引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阐释了物质是第一性、精神和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问题。在《新民主主义论》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论述了文艺与经济基础的关系问题。《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核心思想:第一是为丁人,这是领导革命的阶级;第二为农民,因为农民是革命中最广大最坚决的同盟军;第三是为武装起来的丁人农民,即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武装队伍,他们是革命战争的主力;第四是城市小资产阶级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他们是革命的同盟者。…58“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木的问题,原则的问题”[5]60。毛泽东认为,真知源于实践,社会生活是文艺的唯一源泉。[5]63毛泽东同马克思、恩格斯一样,提倡文艺创作要将倾向性和真实性统一起来,提倡艺术美高于生活美的一面,要求革命的政治内容和艺术形式相统一,反对将真、善、美三者割裂开来或同等看待的错误倾向。…92在《矛盾论》中,毛泽东提出新陈代谢是文学艺术发展的根本规律。20世纪40年代初提出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学艺术发展规律,50年代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基本方针,1956年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文学艺术事业的基本方针。邓小平文艺理论是毛泽东文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第二个成果。邓小平重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文艺思想的精髓。邓小平批判了将文艺等同于政治意识形态、否认文艺的社会意识形态性质这两种错误思想,将文艺纳入精神文明的范畴。创造性地提出了文艺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邓小平文艺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提出文艺不属于政治,并阐述了文艺创作要注重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文艺批评要坚持平等原则、不横加干涉原则和维护人民利益原则。江泽民文艺思想与邓小平文艺思想一脉相承。面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造成的政治多极化,我国文学创作实践先后经历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现代派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新写实文学、晚生代文学、新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过程。[1]44-145江泽民文艺思想的核心是“三个代表”,具有深厚的人民性、浓郁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高度的实践性。江泽民文艺思想要求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拓展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阐发了“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内涵,提出了“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胡锦涛文艺思想进一步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中国化进程,将文化文艺建设摆在更突出的地位。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继续坚持“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并创造性地提出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和贴近群众的原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新时代中国文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时代”和“人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关键词。文艺创作要重视时代特征,具有时代意义,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文艺创作。习近平在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方针的基础上,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重视文艺创作的规律,在文化领域中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引下,当代文艺工作者们努力进行着有中国特色、中国精神、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文艺实践。
参考文献
[1]葛朗,陈敏.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教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文艺[M]北京:人民文学书版社,1980.
[3]彭治平,孙占国,邹英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文艺思想讲解[M].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1986.
[4]刘勇,杨志,李春雨等.马克思主义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M].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
[5]中央文献编写组,毛泽东文艺论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生)
(作者介绍:刘雨潆,北京大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