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语文教材中道德因子的承载方式分析
2020-07-27陈克刚
陈克刚
摘 要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具备特有的思想性和价值观,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因此,语文学科教学不仅担负着传播语言文化的任务,还承担着陶冶学生德性修养的重要使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渗透道德教育,以三年级语文统编教材为例对教材中的道德因子及其承载方式进行分析,希望能给学校跨学科德育和一线教师提供一些有益启示。
关键词 统编教材 道德因子 语文学科 承载方式
语文学科不仅承载着学科教学的任务,还担负着学科育人的重要职责。统编教材中的道德因子可以分为四个方面:有关个人的内容指促进自身道德养成的内容;有关社会的内容主要指那些有利于维持自己和他人之间良好人际关系的道德内容;有关国家的内容主要是在自己与家庭、社区、集体、家乡乃至国家的关系中,作为国家和集体中的一分子应该具备的道德修养;有关自然的内容主要是在体验大自然崇高伟大的同时,觉悟人之为人的德性。在这里,笔者以三年级统编语文教材为例来分析。
一、统编语文教材中道德因子的文字承载方式
1.主题单元
三年级语文统编教材以主题单元为单位,每册都分为8个单元,上下册一共16个单元。每个单元都编排3~4篇课文、1篇习作和1个语文园地(包括课内和课外的巩固与拓展等)。每个单元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主题,统领整个单元的课文、课后题、语文园地、习作和彩色配图。三年级全册中有7个单元有关大自然的主题(其中1个单元讲热爱祖国山河,兼有热爱祖国的道德内容),有3个单元有关个人道德品质的养成,有1个单元有关个人与他人、集体关系的内容,剩下5个单元不涉及道德内涵,不做分析。教师教学用书对每个单元都规定了整体的单元教学要求,这部分涉及的道德内涵,热爱大自然出现的频率最高。
2.全册课文
三年级语文统编教材全册一共55篇课文。教师教学用书在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部分反映出来的道德因子,从四个方面看,仍然是热爱大自然所占比例最大。从每篇课文整体入手,抓住课文的主旨来分析涉及的道德内涵,发现热爱大自然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个人道德品质。三年级全册的55篇课文,不少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内涵。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上册第六单元安排“祖国,我爱你”的主体单元,安排《古诗三首》《西沙群岛》《海滨小城》和《美丽的小兴安岭》。例如上册第三单元,其单元主题就是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根,包括《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中国的节日文化、四大发明、建筑和艺术文化,进而陶冶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为了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热爱集体的情感,第一单元安排了《大青树下的小学》和《花的学校》。
为了启发学生善于发现大自然的美,全册安排大量课文陶冶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上册第二单元安排了《古诗三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和《听听,秋的声音》。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细心发现大自然的美,第五单元安排了《搭船的鸟》和《金色的草地》,第七单元安排了《大自然的声音》《父亲、树林和鸟》和《带刺的朋友》。为了引导学生耐心感受大自然的美,下册第一单元安排了《古诗三首》《燕子》《荷花》和《昆虫备忘录》,第四单元安排了《花钟》《蜜蜂》和《小虾》,第七单元进一步带领学生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安排了《我们奇妙的世界》《海底世界》和《火烧云》。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上册安排了“美好的品质犹如阳光,带给我们希望和力量”的主题单元(第八单元),安排《司马光》《掌声》《灰雀》和《手术台就是阵地》。
这些课文涉及现代诗歌、散文、故事、科普、古诗等多种体裁,课文紧密联系学生实际,有的描写城市生活,有的描写农村生活,还有的描写学校生活。这些课文都富含积极的道德内涵,有助于学生良好道德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3.单篇课文
道德内容蕴含在教材课文中。首先,表现爱国情感的课文有很多,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意识。例如,上册第六单元第20课《美丽的小兴安岭》,以总分总的结构分别写了小兴安岭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美丽景色。课文最后写道“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寶库”,抒发了作者对小兴安岭的赞美和热爱之情。这样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同样也感染着每一位学生。
其次,表现自身和与他人交往的道德内涵的课文也有不少。例如,上册第八单元第25课《掌声》,讲述了主人公英子在全班同学的掌声鼓励下从原来的自卑走向了自信。学生通过熟读课文从中体会到两次掌声里的深刻含义,从而培养学生懂得并愿意主动关心、鼓励他人的美德,并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守株待兔》以寓言的形式讲了只有辛勤劳动才会有收获的道理,有助于学生树立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道德意识。
4.课后题
上册第25课《掌声》课后题第2题:
读下面的句子,你体会到英子怎样的心情?你还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英子心情的变化?画出来和同学交流。
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英子自己患有残疾,不想让别人看到他走路的姿势。所以一开始她很不情愿,犹犹豫豫地站起来。在她走上讲台讲完故事后,全班同学一起鼓励她,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英子很珍惜全班同学给她的鼓励,就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全班同学对残疾同学的主动关心和鼓励感染着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乐于助人的道德熏陶。
5.口语交际、习作和语文园地
全册的口语交际、习作和语文园地都安排在每个单元的最后。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有的单元还在语文园地增加书写提示栏目。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向互动的综合实践,学会倾听别人的话语也在无形中让学生学会尊重别人。例如上册第七单元的口语交际以“身边的‘小事”为主题:
我们的身边每天都在发生各种各样的“小事”,每件事都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你的身边有哪些类似这样的“小事”?和小组同学交流你所发现的不文明行为,或是令人感到温暖的行为,再谈谈你对这些行为的看法。
两句话之间配有反映四件小事的插图。通过学生对生活中的小事展开交流讨论,让学生自觉地区分文明的行为和不文明的行为,让学生学着做出是非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
二、统编语文教材中道德因子的图片承载方式
部编版教材图文并茂,为了让图片真正成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编者在配图的设计上下了一番功夫,本套教材的插图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封页目录及单元配图
三年级上下册教材的封面插图都是彩色儿童画,上册封面画着三名少年正在做彩绘泥人的手工,下册封面画着两名少年正在向一位老奶奶学习包粽子,都表现了少年儿童积极乐观、热爱生活的道德内涵。目录插图则结合季节,上册配有金黄色的银杏叶,下册配有山间桃花盛开和奇妙海底世界的图片,都体现了对美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单元配图则紧紧围绕每个单元的主题,例如下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底图配着三名儿童正在玩一个超大的红色中国结。教材选用大红色中国结凸显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爱国情怀。再如,上册第六单元的主题是“祖国,我爱你。我爱你每一寸土地,我爱你壮美的山河”,底图配着廣阔的大草原上牛羊成群,一条长河流向远处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大山大河的配图充分体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单元主题。
2.动植物等景观类配图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编者把景观类配图主要放在以热爱大自然为主题的多个单元中。例如上册第七单元,除了第93、96页,每一页都有植物或动物等景观类配图,在第21课《大自然的声音》课后阅读链接叶圣陶的诗《瀑布》,底图也配着山间瀑布飞流直下的图片。而在以热爱祖国山河为主题的上册第六单元,更是除了第80页,每一页都有植物或动物等自然景观类配图。
3.人物配图
三年级全册教材的人物肖像紧密结合课文内容,有历史人物、外国人物、普通民众和儿童,其中以普通民众和儿童肖像的配图最多。历史人物和外国人物集中出现在上册,如上册第3课《不懂就要问》配有孙中山肖像,第27课《手术台就是阵地》配有白求恩正在前线阵地给伤员做手术的照片。课文主要表现抗日战争时期,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大夫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精神。白求恩大夫在形势越来越危急的情况下不顾个人安危,把手术台当作阵地连续工作了69个小时,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同志极端热忱的高尚品质深深感染着每一位学生。同时,教材编者适时地插入照片,让学生对白求恩大夫的高大形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故事情节类配图
故事类插图最直观地再现了课文内容。上册第22课《父亲、树林和鸟》,第91、92页的底图就配了一大片茂密的树林。在91页插图中,文中的父亲和我站在大树下正聚精会神地望着大树,正在零距离感受树林和鸟的自然气息。这幅插图带领学生跟随作者“我”了解到“父亲”通过看动静、闻气味就知道林中有鸟,还知道鸟儿什么时候爱唱歌,什么时候最容易受到伤害等生活习性,感受到人与鸟之间的亲密无间,领略人与自然的和谐融洽。学生在体会父亲和“我”对鸟的热爱的同时,自己也多了一份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5.课后配图
这里分析的课后配图不只是课文后配图,还有每个单元最后的口语交际、习作和语文园地的配图。在上册第七单元以身边“小事”为主题的口语交际中配有四幅图,表现乘公交排队加塞、在旅游景点乱涂乱画的不文明行为和帮别人开门、不乱扔垃圾的文明行为,教材引导学生对这些行为发表看法,不能不说这其实也是教材编者对学生道德价值判断层面的引导。
三、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建议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小学语文教科书隐藏着丰富的道德内涵。倘若教师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当地引导渗透,那么对学校道德教育也是大有裨益的。
1.语文学科教学应树立“以德为先”的育人意识
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具备特有的思想性和人文性属性。语文学科隐含的价值观导向势必会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语文学科教学应树立“以德为先”的育人意识。因此,语文学科不仅要展开字词句段的教与学,更要注意借助语文学科很强的思想性对学生进行道德价值观的渗透引导。
2.语文教师应挖掘与道德教育有关的潜在课程
统编语文教材无论从课文内容、课后题还是配图来看,不少内容都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内涵。怎样利用课后题、插图等蕴含道德内涵的信息渗透道德教育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新挑战。语文教师只有时刻保持敏锐的眼光,善于发现语文教材背后的道德意蕴,本着人文关怀的态度,充分利用可能的德育渗透时机,才能挖掘出有关道德教育的潜在课程。
3.语文教师应发挥为人师表的典范作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师者本人首先必须做到为人师表,要在人品和学问两方面作学生的表率和榜样,才能谈传道授业解惑。正如《论语·子路》讲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只有以自己的言行作出榜样,做到以身作则,学生才会真正发自内心地佩服教师的师德人品,才会在实践中以教师的言行举止为榜样。
参考文献
[1] 温儒敏.语文(三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温儒敏.语文(三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三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三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王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