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游戏教学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
2020-07-27刘增辉
刘增辉
摘 要:目前全国各地对于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高度重视,本文主要对游戏教学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给予了针对性的分析,对其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效果及意义进行了相应的概述。
关键词:游戏教学; 小学心理健康; 课程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7-039-002
一、概念界定
1.游戏
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内容,是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的、能使儿童直接获得愉快感受,从中反映现实生活且必须为主体参与的社会性活动。
2.游戏教学
教学方法严格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将严谨的教学内容同趣味横生的游戏有机结合起来。该教学法区别于其他的教学法,具有游戏性与教学性的特点。此教学方法于20世纪初期得到了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的高度倡导,其中该法的机构包含4种成分:游戏发布的任务、游戏所用的信号物、游戏过程中所实施的行为以及游戏所设的规则。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
1.课程内容过于形式化
课程内容过于形式化,极大地影响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今的大部分学生对于教师所上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呈现的是一种消极的状态,部分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只是照本宣科,没有创意之处。以教师为中心,着重于规范式教育,忽略了内容的创新,方式过于单一,不利于有效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教师主要以传授书面知识为主,并不关注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内容的接受程度,严重缺乏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影响课程的教学效率。
2.师资相对薄弱
由于心理健康课程起步较晚,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人员较少,大多以从事德育方面的非心理专业的教师为主,在这一部分教师中存在着未经过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培训的教师,学术性相对较弱。此外有些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够重视,课程运行不合理,使教师的配备与学生的比例严重失调,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因此师资队伍相对薄弱是制约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1]。
三、游戏教学融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意义
1.游戏教学充分体现自主与灵活趣味性
对于小学生来说游戏是自愿自主的活动,他们对于游戏是出于自己的兴趣与爱好。游戏的趣味性是其自身所固有的性质,是以学生在参与游戏过程中获取愉快心情为目的,同时能让学生身体和心理都能得到享受的。在实际生活中,游戏能使人们打破以往所难以掌控的情绪,游戏能给人无限的遐想,能使参与者全身心投入其中保持积极的态度。因此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老师应该两者充分结合起来,在游戏教学中,时刻观察学生的反应情况以及表现出对游戏参与的状态从而进行分析,根据具体的情况对游戏以及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确保游戏教学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性,让学生在学与做中充分发挥潜能,展现独特的魅力。与此同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發挥引导和监督学生的作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游戏的同时,遵守游戏规则不可独立独行,认真做好游戏配合老师的工作。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奖惩制度赏罚分明。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使小学生心理健康课堂富有生机与活力。
2.游戏教学给予学生充分的满足感
游戏是现实生活的另一种表现方式,是通过人们想象与虚构出来的一种满足主体愿望的方式。游戏对于我们来说虽然是虚构而成的,但是游戏的参与者所获得的身心感受是真实的。
在游戏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游戏释放自己的情绪,例如在生活中被压抑的情绪以及在真实生活中所不能实现不被满足的愿望。游戏教学也正是针对这一问题,采取有效的方式,弥补了相对于传统教育而言的不足,使学生在满足愿望的同时充分获得各种身心的享受。通过游戏教学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认知能力的培养以及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并采用合理的方法学会解决和面对。同时游戏教学能够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有效地帮助学生协调与周边环境的融洽关系,从而摆脱压抑、消极的心理状态。
游戏教学包括情景扮演、操作类的游戏。前者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后者是在游戏中充分开发学生主体创造能力以及肢体协调能力,使游戏更具有色彩和乐趣。在实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以上游戏的内容,在游戏过程中释放情绪,将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实现的愿望,通过游戏得以实现,以求最大的满足感。
3.游戏教学符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小学生的天性就是以玩为主,对于他们而言,对游戏的迷恋已经达到很深的程度。苏联的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游戏在学生的生活中具有与成年人的生活、工作、服务同样重要的意义。”近代社会,将卢梭与夸美纽斯等人的思想作为依据,先后提出了自然主义教育观,同时也主张教育要遵循学生自身的本性,注重学生对某一事物兴趣的培养以及小学生的人格尊严,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对应的方式实施教育。由于传统教育枯燥无味,极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上力不从心,同时也无法满足学生的兴趣以及各方面的需求。正是将学生好玩这一天性与游戏本身具有的兴趣巧妙结合,游戏教学为教师的教学任务提供可行性。
四、游戏教学融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分析
1.游戏教学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实用性
游戏教学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该教学方法根据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本规律与特征,在教学大纲的引领下有针对性地进行游戏教学内容的设计,目的是提高小学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学生在成长和生活中打下坚实的基础。游戏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偏向专业学科以及知识等倾向问题。有些学校硬性安排学生记忆和背诵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要知道以这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没有办法从中获取比较好的教学成果的,与此同时这种方式也正是学生所不能接受甚至排斥的学习方式,会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压力,从而增加了学生在学习上的负担,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也打破了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美好憧憬。也正是游戏教学解决了这一困境,教师把书本知识与游戏巧妙的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游戏获取新知识,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2.游戏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的优越之处
传统教学主要以老师教授课程为主,师生之间的关系处于主动传授与被动接受的关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会根据自己的想法来讲授课程内容,以引导学生为主。若以这种形式进行教学,会使学生产生厌学以及强烈的压迫感。而在游戏教学的实施中,教师不会过分的引导和操控学生,会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在活动中的状态进行适当的调整,给学生提供相对自由的学习空间和氛围,缓解小学生在学习以及生活中的压力和情绪。虽然游戏教学也有其自身的规则,但是教师也要着重注意游戏对于学生的自由性。游戏教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去,通过灵活的游戏从中满足学生内心的需求与愿望,同时帮助學生解决生活中带来的负面情绪和各种问题[2]。
3.游戏教学与学生之间的有机结合
游戏教学即使强调自由性,也要注重课程的内容,要知道游戏教学对于学生而言也是一种服务于课程的方式,传统教学将固定的课程内容传授给学生,比较注重课堂教学的过程以及课后学生的收获与感受,忽略了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以及彼此的情感交流,教师更加忽略了对学生内心深处的独特想法与感受的观察。在小学生心理发展以及学习过程中,在认知领域以及情感表达上都还不健全,学生在学习与生活过程中有许多问题和情绪的产生,学生也不善于完美地表达出来,更有甚者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出现了类似问题,因此也会给教师传递错误的信息,使老师不能找到合理的解决对策[3]。
在许多人看来游戏教学就是在课堂中增添游戏用以活跃课堂气氛以达到游戏教学的目的,实际上是要将教学与游戏在内容与目标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游戏教学,教师可以根据有不同问题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与帮助,在小学期间除了学习相关问题,体现在小学生身上的大多为人际交往方面问题,老师也可以通过小组类游戏,提高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能力。由此看来,游戏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与成长,帮助学生勇敢地面对现实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并采用合理有效的方式来解决,促进小学生良好人格以及个性的发展,指导学生拥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
对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融入游戏教学是相当重要的,发展小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是重中之重,游戏教学也正好符合了小学生的成长阶段与年龄特征。游戏教学虽是最优之选,但是,教育者要知道并非游戏种类越多、越受学生的喜爱,教育者要选择适合学生的游戏,为了学生的学习以及身心健康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婷.游戏教学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
[2]隋曼琳.游戏教学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8(27):188
[3]王文文,张克.让游戏为心理健康教育撑起一片天空[J]教育教学论坛,2017(20):248-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