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2020-07-27俞芳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意识环境教育

俞芳

摘 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学地理教学能帮助学生较系统地获得有关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及有关人地关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地理教学和环境教育关系密切,地理学科教学是实现环境科学教育的主渠道,可以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使环保意识扎根在孩子们的心中,引领他们保护和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

关键词:地理教学; 环境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7-011-001

随着经济文明的不断发展,绿色环保成了当今时代倡导的主题,让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家更美是我们的执着追求。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保护和改善环境取决于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不断培养和提高下一代的“绿色生态”观念,是历史和社会赋予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和职责。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的综合学科,地理学科的特点和性质决定了地理课程在开展环境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结合地理学科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价值观,增强学生科学的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新课程背景下赋予地理学科的重要使命。

一、结合地理学科特点,挖掘教材内容,渗透环保理念

环境教育渗透的各个学科里,地理与环境教育的关系可以说是最为密切的。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对教材有充分的理解与认识,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结合时事信息,科学合理地设置思考及探究问题,使学生正确认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科学理解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危害,积极探究治理环境问题的方式方法,明确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如讲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对地质历史、近现代不同时间段全球气温变化数据分析,使学生理解什么是温室效应?思考气候异常变化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危害?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认为,全球气候变暖除了自然原因外,更多的是人为原因。二氧化碳对大气有保温作用,随着经济发展,人类一方面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在生活和生产中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另一方面砍伐森林减少了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结果使大气层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气温也随之升高。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4℃-0.8℃,气温上升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两极地区冰川融化,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如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地区可能被淹没,而世界的人口和城市,多数分布在温带的沿海地区。通过这样的讨论活动,学生能正确认识人类活动对气候的重要影响,从而进一步认识节能减排,低碳消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立足课堂主阵地,积极采用多媒体信息手段,增强学生环保感性认识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积极采用多媒体与信息技术等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电视、幻灯片、投影等技术,把课堂教学中渗透的环境教学内容以文字、声音、图形、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来表现,有利于增大教学内容的容量,把教育素材化虚为实、化静为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如在学习我国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相关知识时,学生对这些现象比较陌生,教学中可以辅助图片、视频短片播放,使学生能清晰地认识这些地质灾害带来的强大破坏力,尤其泥石流发生时,其来势凶猛、速度之快,摧毁城镇、破坏道路、阻断江河形成堰塞湖造成的洪水危害,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产生了极大的威胁。这些画面通过声、形、色给学生产生极大的感官冲击,震撼学生心灵,从而产生深刻印象。再引导学生分析产生这些地质灾害的原因,坡陡的山区,植被遭受破坏,再因连降暴雨,其有自然因素,但更主要的是人为原因。人类乱砍滥伐导致的地质灾害,给予学生心灵启示,让其能对自然产生敬畏之心,进而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再如讲到我国自然资源的内容时,教师可通过利用多媒体工具,播放有关现实生活中浪费资源、污染水源、滥砍滥伐的视频或者图片,让学生能深刻了解我国环境面临的种种危机,并让其产生触动,从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节约意识。

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是教学手段的创新,同时学生在学习思维上得到发展,课堂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得到了扩展,有利于创设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可谓是一举多得,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体现。

三、增强地理环境教育的活动性,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能力

环境意识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在地理教学中我们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从而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并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能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环保,可以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如倡导节约一滴水、一张纸、一度电等活动;通过对“白色污染”的认识和理解,让学生从社会、学校、家庭、自己的角度考虑,拒绝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通过对酸雨、水污染、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等自然现象及灾害的认识,积极倡导学生绿色出行;通过泥石流、沙尘暴、雾霾、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成因的认识,倡导学生尽量不使用一次性木筷,尽量不用贺卡,进行废纸回收利用,减少森林的损耗。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活动教育时,我们还可以结合有关环保纪念日开展实践活动。如3月12日植树节、4月22日地球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组织学生环保绘画大赛、地理环保知识竞赛、光盘行动,举办环保图片展览、环保相关的讲座等,不但能增加学生的环保课外知识,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了学生的环境保护能力。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环境的优劣关系到人类生活质量的高低,保护环境,教育为本。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同时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环保意识扎根在学生的心中,并努力付之于行动,成为绿色志愿者、宣传者、实践者和推动者,让我们头顶蓝天,脚踏绿地,让溪水长清,让家园更美。

参考文献:

[1]黎钦.浅析环保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神州下旬刊,2018.02

[2]张锋.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環保意识的实践做法,知网,2015.12

猜你喜欢

意识环境教育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环境清洁工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漫观环境
消防意识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