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戏曲家张曾虔及其杂剧集《青溪笑》考述
2020-07-27王方好宗世龙
王方好 宗世龙
(安徽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历史上安徽地区戏曲创作十分兴盛,从明代到清代,涌现出大量的文人戏曲家。清代以后,随着花部的兴盛,各种地方戏曲也开始在安徽各地兴盛起来。无论是元代的孟汉卿,还是明代的朱权、朱有墩、汪道昆、汪廷衲、潘之恒,还是清代的汪光被、方成培、汪应培、姜继襄等人,他们的作品都流传于世,成为安徽戏曲史上宝贵的财富。皖籍曲家数量众多,但作为皖籍旧都安庆地区的文人戏曲家研究却大多集中于阮大铖、龙燮等名气较大的曲家上;对于张曾虔、胡业宏、左潢、姜继襄等清代安庆籍文人曲家及其作品的关注却相对较少。张曾虔作为清代中期安庆桐城著名的文人曲家,所创作的戏曲作品《青溪笑》、《续青溪笑》,以及《青溪三笑》在当时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张曾虔的身份家世及著作
张曾虔(1745-1824),清代乾嘉年间桐城人,字吕环,号蠡秋,别号蓉鸥漫叟。目前,学界对于张曾虔的关注缺乏系统性。张曾虔存世的戏曲作品《青溪笑》与《续青溪笑》均署名为“蓉鸥漫叟”著,已经散佚的《青溪三笑》却署名为“张蠡秋”。而以往的戏曲类工具书,如齐森华的《中国曲学大辞典》、么书仪的《戏剧通典》、庄一拂的《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傅惜华的《清代杂剧全目》等工具书对于张曾虔生平的介绍都相对较少。如齐森华先生的《中国曲学大辞典》则认为蓉鸥漫叟可能为张曾虔的别号;庄一拂先生在《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中认为蓉鸥漫叟就是张曾虔。那么弄清楚“张曾虔”、“张蠡秋”以及“蓉鸥漫叟”是否为同一人,显得至关重要。因此,厘清张曾虔的身份成为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邓长风先生在《桐城戏曲家张曾虔(蠡秋)家世生平考略》一文中对张曾虔的身份及其家世进行过考证。邓长风先生根据赵怀玉的词【百字令】《题张蠡秋青溪三笑传奇》中“青溪烟雨,南朝多少美人黄土”所体现的作品题材,以及“又看三笑新谱”推测出张蠡秋与《青溪三笑》的作者蓉鸥漫叟为1人。此外,邓文还考述出孙星衍的《济上停云集》有《题张蠡秋曾虔真》一诗,推测出可知孙星衍与张蠡秋为朋友,从而确定出张蠡秋与张曾虔可能为1人。但邓氏仅仅只是推测,并没有确定的证据证明张曾虔的身份。笔者最近在《清代诗文集汇编》之中发现清代桐城人刘敦元所著的《悦云山房集》,其中在文集卷一中有一篇《张蠡秋丈青溪笑传奇序》为我们认清张曾虔的身份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线索。其中序言有一段“水折青溪,桥连红板。选虎踞龙蟠之胜,逢莺歌燕舞之场。戟手问天,君书咄咄;缠头匝地,谁唤卿卿。将烟霞寓花鸟中仙逊,其后尘借儿女见英雄,小姑怜其独处,有如渔禅漫叟之《青溪笑》传奇也。”[1]P(23-24)这段序言,清晰地阐述了刘敦元是为张蠡秋所作的《青溪笑传奇》的序言,文末所提到的“渔禅漫叟”虽然与“蓉鸥漫叟”存在一定的出入,但不影响我们对于张蠡秋身份的判断,可见“蓉鸥漫叟”与张蠡秋为1人。
此外,中国人民大学郑志良教授在《关于<古本戏曲丛刊>八集编纂的一些问题》文章中对于张曾虔身份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线索。郑志良教授根据《青溪笑》剧本前面的题词,发现有两首为清代滁州全椒王肇奎所作的七言绝句。郑志良教授从王肇奎入手,并且在南京图书馆发现王肇奎所作《小容膝楼诗抄》这一诗集,其中“卷十一有名为《题张蠡秋<青溪笑>传奇》的七绝诗二首,与《青溪笑》卷首题辞一致,在该诗的标题中明确指出了《青溪笑》的作者即张曾虔(蠡秋)。”[2]综上,我们基本可以肯定“蓉鸥漫叟”为清代桐城人张曾虔(蠡秋)的别号,这三个称呼所指的都是1人。
关于张曾虔的家世,清代道光《桐城续修县志》卷十三《宦续》之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张若需,字树彤,号中畯,文端公孙,少宗伯廷璐子。乾隆丁巳进士,授翰林院编修,进侍讲,纂修称职,分校乡会试,得士最盛。上尝谓若震曰‘汝弟正直人也。’至居亲丧,茹蔬庐墓,三年如一日……子曾敞,自有传;曾攽,乾隆己夘举人,浙江石门知县;曾敟,监生;曾虔,廪生,宿州训导。”[3](P78)根据这一记载,可以清楚得知,张曾虔为张若需之子,而张若需的父亲为张廷璐,张曾虔为张廷璐之孙,张廷璐又是张英之子,因而张曾虔为张英曾孙。张曾虔有三位兄长,分别为张曾敞、张曾攽、张曾敟3人。关于张曾敞,我们现在所了解的基本情况为,字垲似,号橿亭,张英之孙,乾隆17年(1752)中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后任侍续,两次御试翰林,后被诬去官,于乾隆42年(1777)逝世。张曾敞与桐城派始祖姚鼐关系亲密,交往密切。张曾攽、张曾敟的信息相对较少,但两人也曾考取功名,被授予官职。而张曾虔,据《道光宿州志》记载“张曾虔,桐城县岁贡,乾隆五十年任。”[4](P141)可见,张曾虔作为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之后,从小受到了良好家风的影响,长大后自然考取功名被授予官职。查清代张开枚所编《张氏家谱》可知张曾虔有三子,分别为长子张元辰、次子张元勷以及三子张元功。关于张曾虔的生平情况,邓长风先生在《桐城戏曲家张曾虔(蠡秋)家世生平考略》一文之中有过介绍,这里便不再赘述。
张曾虔除了著有前面所述的《青溪笑》、《续青溪笑》、《青溪三笑》3部杂剧作品存世之外,据《青溪笑自序》中所述“又尝作《联珠记》、《梦琼图》、《金带围》、《渡花缘》传奇数种。”[5]此外,据清代凌霄《快园诗话》卷八记载张曾虔还著有《苏香记传奇》,这几部传奇作品今已散佚。除了在戏曲创作方面著述丰富,在诗词文也颇有造诣。据《道光续桐城志》卷二十一《艺文志》之中记载张曾虔的作品共有3部“《岘舫杂缀》三十二卷、《蠡秋馆诗抄》四卷、《秋研馆词》十二卷”[3]但这3部作品已经散佚,至今不可见。张曾虔在书画领域也多有涉猎,著有《溪山选胜图》。关于此画的创作时间目前学界未有考证。题此画者有翁方纲、谢启昆、姚鼐、赵怀玉诸人。其中翁方纲与乾隆54年曾为此画题诗“赐金园图今百年,世家文物留山川”可见,这是一幅山水画,表达了翁方纲对双溪名园的仰慕之情。
二、杂剧集《青溪笑》版本内容及艺术特色
张曾虔工于诗词文,同时擅长制曲,著有杂剧集《青溪笑》、《续青溪笑》以及《青溪三笑》。由于笔者目前仅仅看到《青溪笑》的剧本,因此,在这里重点对杂剧集《青溪笑》的版本内容及其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一)版本内容
《青溪笑》目前现存清嘉庆年间刻本,国家图书馆以及南京图书馆皆有藏,共2册。国家图书馆所藏《青溪笑》分上下两卷,出目页有“长乐郑振铎西谛藏书”印章,卷首序言有标点句读痕迹,最后一齣有残缺;南京图书馆所藏《青溪笑》同样分为上下两卷,每卷首页有“江苏省立第一图书馆藏”印章,无标点句读的痕迹,无残缺页。除了序言、题词以及齣目之外,整部杂剧集共收杂剧16种,其中上卷收杂剧8种,下卷收杂剧8种。上卷所收8种故事齣目为:赎雏鬟司业义捐金、弃微官监州贪倚玉、桃叶渡吴姬泛月、海棠轩楚客吟秋、谢秋影楼上品诗笺、王翘玉阁中掷金钏、解语花浣纱自叹、侯月娟赠蝶私盟。下卷所收8种故事齣目为:纱绢巷报信伤春、牡蛎园寻秋说艳、排家宴四美祝花朝、劝公车群贤争雪夜、鹅群阁双艳盟心、田鸡营六姬识俊、莫愁湖江采苹命字、鹫峰寺唐素君皈禅。
明代中后期开始,单折短剧开始在当上的曲坛上流行起来。当时曲坛上“戏曲创作走了泾渭分明的两条道路:一条是舞台化,一条是案头化。它们都在清初进入成熟状态,并且在戏曲形式上的区分也更加明确。大致说,传奇主要走的是舞台化的道路,杂剧则逐渐归于案头。”[6]伴随着杂剧创作的案头化,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以杂剧集形式所呈现出的案头作品。这种杂剧集“并非像一本传奇那样用几十折的长度敷演一个情节前后贯穿的故事,而是用十几、二十几折敷演多个故事,每个故事只用一至三折的篇幅,故事之间无情节上的关联。”[7]《青溪笑》作为杂剧集所收录的16种杂剧全是一齣的单折短剧,且这16种短剧大多是围绕秦淮河畔妓女生活状态为题材所创作的,彼此之间毫无情节关联。
综合来看,这16种短剧按照内容题材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女性日常生活的描绘。《青溪笑》之中多部作品直面描绘了当时女性真实的日常生活状态。《赎雏鬟司业义捐金》写司业余奉无意中发现庸氏两位孤女被卖,成为歌妓,整日靠卖唱为生,心生怜悯,于是将两孤女赎出且收为义女,亲自抚养照顾。官员黎日方被其行为感动,与其一同抚养孤女。《谢秋影楼上品诗笺》则是一群文人相邀在秋影楼唱和作诗,并且邀请妓女谢氏前来品诗的故事。《解语花浣纱自叹》写浣衣女解语花家庭贫寒,却生的十分美丽,看见别人整天逍遥作乐,自己感慨万千,心声自怜。《牡蛎园寻秋说艳》写三位风流文士相邀一同前去牡蛎园赏秋,期间各自谈及自己的风流韵事。《排家宴四美祝花朝》则是写王家四位小姐艳雪、瑞雪、翘云、韵秋与大家共度一年一度的花朝节,节日结束后又一同在后院抓蝴蝶,场面十分热闹。《莫愁湖江采苹命字》写妓女江五娘与文人唐使君一同千万莫愁湖游玩,期间唐使君感叹五娘没有名字,于是新生垂怜,为其取名“采苹”。《鹫峰寺唐素君皈禅》则是写妓女唐素居看清世态炎凉,一日前去鹫峰寺,被主持点化,从此皈依佛门之事。第二,妓女与书生爱情轶事。《青溪笑》之中有一大部分作品,直接描绘的妓女与书生的爱情故事。《弃微官监州贪倚玉》写书生文立田进京就职路上,遇到了妓女束玉卿,被束玉卿所吸引,一见钟情,抛弃官职,与玉卿长相厮守。《桃叶渡吴姬泛月》则是写妓女金玉云与袁公子私定终身,但袁公子突然变卦,抛弃玉云。一日,玉云听说袁公子在青溪泛舟,便前去寻找,最后失望而归。《海棠轩楚客吟秋》写一书生与海棠轩轩主相许一生,三年后,故地重游,发现轩内空无一日,独自在此缅怀往事。《王翘玉阁中掷金钏》写妓女王翘玉爱上连城璧,为其洁身自好,得罪了轩公子,一日轩公子前来闹事,王翘玉求助连城璧被拒,怒将两人定情之物金钏掷还。《侯月娟赠蝶私盟》写歌妓侯月娟与公子倪捷相互钟情,侯兄母嫌弃倪捷贫穷,从中作梗。一日两人似乎,月娟赠其定情之物金蝴蝶,许下承诺。《纱绢巷报信伤春》写妓女吴清兰与常相公相爱,一日突然得知常相公移情别恋,清兰伤心不已,众姐妹为其唱曲疗伤。《劝公车群贤争雪夜》写妓女董宛卿爱上书生虞鉴,科举将至,众好友在雪夜劝虞鉴前去赶考,被其拒绝,与宛卿相守。《鹅群阁双艳盟心》写西江公子妻子杏绡得知丈夫在外移情别恋,于是找到妓女橙香,约其到鹅群阁赏花,两人相谈甚欢,结尾姐妹,一同服侍西江。《田鸡营六姬识俊》写妓女李六与封公子相爱,并且认定其日后必定考取功名,果然,放榜那日,封公子果然高中。
综上,杂剧集《青溪笑》所收录的16种杂剧,一方面,在题材内容上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直面反映出当时妓女的生存境况。另一方面,“短剧的题材和风格大多脱离不了文人的审美情趣,同文人学士发泄内在才情的心理需要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它突出地表现了文人发愤著书的文化传统中雅化的审美追求。”[8]
(二)艺术特色
《青溪笑》作为一部杂剧集,其中所收的16部短剧也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特色,其艺术特色大多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体制短小精悍。明清时期的杂剧体制,与元杂剧相比,有了明显的变化,杂剧的体制一般更为自由。出现了大量的一折的短剧作品,曾永义先生在《明杂剧概论》认为“一折之短剧在清代最为发达”[9](P108)。明代中后期,伴随着南杂剧的兴起,传统意义上的杂剧体制被打破。而这种体制短小的单折杂剧,便于创作者抒发自己的主体情怀。“从作家创作的发生角度考察,很多杂剧起于一时之兴会,或完成于去位之时,或构思于失意之际,多发议论,多兴感慨,随意自然,抒发一己之情,彰显了私人化特征,呈现出与高文典章迥然不同的审美格调与艺术趣味。”[10]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这种单折短剧开始流行。从明代中后期开始,出现了如王九思、徐渭、康海等一系列创作单折短剧的曲家,到了清代,这种风气更胜。清代前期,曲坛上出现了一系列如尤侗、杨潮观、桂馥等一些从事单折短剧的作家。这种创作风气也进而影响着后世的作家。
张曾虔的《青溪笑》便是在这样大背景下创作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与前期或者同时期单折杂剧相比,最大的特点便是体制短小、故事多样。清代前期虽然也出现了类似《青溪笑》这类的单折短剧,但从来没有出现过将16种故事融在一部作品中的情况。这种体制短小的剧作形式,能够最大程度拓宽作品反映现实的广度,多方面呈现当时秦淮河畔女性的生存状态,同时也避免了传奇这种体制的冗长。
2.女性群像的塑造。张曾虔《青溪笑》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最为显著的特色便是塑造了光彩夺目的女性群像。中国古典戏曲以妓女作为创作题材有着悠久的传统,最早宋元南戏作品之中,多部剧作都是以妓女作为主要创作题材,出现了如《风流王焕贺怜怜》、《苏小卿月夜贩茶船》、《柳耆卿诗酒玩江楼》等妓女题材剧。后来,元杂剧作品之中出现了如关汉卿《谢天香》、《救风尘》;石君宝《曲江池》以及乔吉《两世姻缘》等以妓女为题材的作品。到了明代,随着传奇的兴起,传奇作品之中以妓女为题材的作品数量更是超过前代,出现了如顾大典《青衫记》、张凤翼《红拂记》、徐复祚《红梨记》、阮大铖《燕子笺》等一系列以妓女为题材的戏曲代表作品。可见,中国古典戏曲妓女题材剧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细读张曾虔《青溪笑》作品中所收的16部杂剧,笔者发现,这部杂剧对于女性群像的塑造远远超过前代戏曲作品,第一次集中的刻画生活背景、性格才貌、爱情遭遇的极为相似的女性角色。
首先,从生活背景来看,《青溪笑》作品之中的女性大多都身世坎坷。她们大多由于家中清贫,被迫成为妓女,以此为生。例如《赎雏鬟司业义捐金》之中的庸氏姐妹,由于家道中落,被迫被卖到倡家学习唱曲;《解语花浣纱自叹》之中的浣衣女解语花自身家境贫寒,整日靠浣衣为生。张曾虔《青溪笑》笔下的女性的生活背景都有着十分相似之处,这种相似的生活背景,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她们未来命运的相似性。
其次,虽然《青溪笑》作品之中所塑造的女性大多家庭贫寒,被迫从事妓女,但她们大多才貌双全、常常与文人书生在一起附庸风雅。如《谢秋影楼上品诗笺》,这部作品之中的女主人公谢秋影精通诗书,生的也十分美丽,常常与众多文人墨客在一起品诗作画;《排家宴四美祝花朝》则更是直接塑造了“王家四美”——艳雪、瑞雪、翘云、韵秋才貌双全的才女形象。《青溪笑》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十分注重对于女性才貌的刻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晚明以及清初戏曲作品之中才女形象的影响。
最后,在爱情的遭遇上,《青溪笑》作品之中的女性人物也有着相似之处。作品之中的女性在追求爱情婚姻的道路上,往往会面临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其一,当妓女遇到真心待己的书生之后,这类书生往往会放弃功名,并为其赎身,与妓女长相厮守。例如《弃微官监州贪倚玉》之中的书生文立田与妓女束玉卿;《劝公车群贤争雪夜》之中的书生虞鉴与妓女董宛卿。其二,妓女遭到书生的背叛,成为弃妇。这类作品在十六部杂剧之中所占比例很大,如《桃叶渡吴姬泛月》之中的妓女金玉云惨遭袁公子抛弃;《王翘玉阁中掷金钏》之中的妓女王翘遭书生连城璧抛弃。张曾虔的《青溪笑》刻画了光辉夺目的女性群像,这些女性人物也值得深入关注。
3.丰富的舞台提示。伴随着单折短剧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作品开始出现案头化的倾向。郑振铎先生在《清人杂剧初集序》中云:“明代文人剧,变而未臻于纯,风格每落尘凡,语调时杂嘲谑,大家如徐、沈犹所难免。纯正之文人剧,其完成当在清代,三百年间之剧本,无不力求超脱凡蹊,屏绝俚鄙。故失之雅,失之弱,容或有之,若失之鄙野,则可免讥矣。”[11](P701)可见,清代文人剧的数量远远超过前朝,伴随着文人剧比例的上升,越来越多的作品出现鲜明的案头化的倾向,不再注重对于舞台提示的作用,而是将戏曲作为一种彻底的文学形式来进行创作。
与同一时期的作品相比,张曾虔的杂剧《青溪笑》所收的16部杂剧题材是大多以文人妓女为主,但依然十分注重舞台提示跟场上表演,这16部杂剧对于舞台提示有着十分精心的设计。例如在《桃叶渡吴姬泛月》之中,有一段丑出场时的舞台提示“丑扮船家唱吴歌摇船上”;又如在《海棠轩楚客吟秋》之中,生出场之时为了凸显其身份出现“生三络髯幅巾便服上,丑扮童儿上”;在《弃微官监州贪倚玉》之中又有“副净上丑靓妆跷足上”的舞台提示。这样的舞台提示在《青溪笑》杂剧之中还有很多,为了能够将形形色色的人物刻画出来,作者设置了多样的舞台提示,这样舞台提示很大程度上便于进行舞台演出。这样丰富的舞台提示也是同时期文人杂剧作品之中很难看到的。
三、《青溪笑》的题词
《青溪笑》一剧的一大特色便是在剧本前面有大量同时期文人所题之词。国家图书馆所藏清嘉庆年间刻本《青溪笑》剧本前附多人题词有20余首,可知此剧当时在当时颇受欢迎,传播范围也十分广泛。笔者根据国家图书馆所藏清嘉庆年间刻本整理出《青溪笑》题词一览表(见表1)。
表1
从表1我们不难发现,给《青溪笑》题词人数众多,共有19位,且这19位皆为男性文人,并且有一部分是当时著名的曲作家。比如仲振奎是清代中期著名的戏曲家,著有《红楼梦传奇》,是当代第一位将小说《红楼梦》改编成戏曲作品的作家。再比如许兆桂,也是当时著名的作家,曾经为女性戏曲家吴兰徴所作的戏曲《绛蘅秋》作序。可见,当时为张曾虔《青溪笑》题词的作家多为其同时期的文人。
从这些题词者的籍贯来分析,多位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河南、湖北、山东一带人,从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部作品的传播范围大多集中在长江淮河流域一带。在这19位男性题词者之中,有大部分已经考取了功名,大多获得了贡生、进士、举人身份。比如江宁进士凌延煜、凤台贡生胥绳武、武进进士徐大榕、夏邑进士汪汝弼等,这些人喜欢交游唱和,因此常常聚在一起品评诗词曲文。从《青溪笑》题词者的身份来看,大多为当时的文人墨客,这些唱词是他们当时交游唱和的真实写照。
从《青溪笑》题词的内容来看,其中既有诗也有词。其中有叙述故事内容的部分,如凌延煜“妙曲新成十六翻,花天公安写般般。谁携西子游吴沼,谁读文姬返汉关。扁舟渡口涼蟾白,感旧酸吟来楚客。金钏难赏却聘书,红闺小试量才尺。如何顾影叹沉沦,山海空盟赠蝶人。秋客竞说东园艳,芳信徒伤旧巷春。良辰美酒才盈栈,又早公车赴长栈。有女期开姐妹花,有人独具英雄眼。莫愁湖上奈愁何,一渡慈航隔爱河。”[5]也有对剧中妓女命运同情与悲叹,如黄钰“名姝多坎坷,名士无遭际。千古有心人,同下伤心泪。”[5]大多数是对《青溪笑》艺术成就的赞扬如孙星衍“三影风流回绝尘,六朝螺翠闘鲜新。三山二水供词客,一笑千金记美人。彩笔有情团晓露,瑶笙何处奏阳春。曲终妙悟参空色,澄澈青溪月满轮。”[5]这些题词大多反映当时文人交游的场景,这些题词也同样为后世研究者研究《青溪笑》提供了重要的史料。《青溪笑》作品之前众多文人所题之词,成为其十分重要的一大特色。
四、结语
张曾虔作为清代中期安庆籍的曲家,其作品《青溪笑》虽然不及阮大铖、龙燮等安庆曲家的作品有名,但作为清代中期安庆地区仅有作品存世不多流传于世的作家之一,其曲作依然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他所作的《青溪笑》、《续青溪笑》以及《青溪三笑》成为清代中期安庆文人曲家的代表作品,通过对其身份、家世、著作的探析,可以进一步丰富与补充对清代戏曲家的研究,也可以进一步完善安徽戏曲史的书写。《青溪笑》一剧的独特之处便是真实再现了清代中期秦淮河畔女性的真实生活状态,对于我们了解男性戏曲家笔下的女性人物提供了新的材料。张曾虔作为深受桐城派影响的文人,其曲作之中也大多受到了当时桐城地区文风的影响,这将成为我们未来进一步进行关注与研习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