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四阶”学习进阶程式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
——以《荷塘月色》教学为例
2020-07-27张东升
张东升
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的面世,高中语文教学正迈入“新时代”——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从专业教育走向素养教育。但是,如何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把握语文运用规律,有效培养与提升隐藏于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背后的关键能力——思维能力呢?
一、“四阶”学习进阶程式: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有效推手
学习进阶是指以发展心理学为基础,依托一定的学科问题情境,围绕核心概念的理解与关键能力的培养,通过“建模+应用”认知结构(图式)和一定的教学程式来刻画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不同层级的教学模式。
借鉴学习进阶对核心概念的图式理解、关键能力的有序培养和教学程式的刻画,结合认知发展理论关于图式、同化、顺应、平衡的阐释,笔者探索出“四阶”学习进阶程式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取得较好的教学效益。
所谓“四阶”学习进阶程式,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按顺序推进激活旧知、添加新知、建构模型、迁移应用等四个基础层阶,呈现“建模+应用”层级教学特征,有效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学科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
层阶一,激活旧知。指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效联结旧知识,并努力将新知识纳入并整合到已有图式之中,在此基础上实现意义建构,对标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同化”,“与主要聚焦于新想法相比,尊重学习者的已有想法并将新旧想法进行对比,学习者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功”。
层阶二,添加新知。指教师引导学生立足于新旧知识之间的“不协调”“不平衡”,充分“诱出”学生的已有想法,尤其是那些已有的片面甚至错误的想法,产生认知冲突,从而驱动学习者积极学习与认真比较,通过修改甚至新建图式实现认知结构的迭代,对标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顺应”。
层阶三:建构模型。指在一定的问题驱动下,师生通过归纳与综合发现问题解决的原理、法则,并借助直观、简洁的图形、符号、结构化语言等予以表征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框架与程序。这种模型既是“顺应”后的自然产物,又是迁移应用的支架,有助于实现学习者自我调节的“平衡”,有助于他们解决在课堂外所遇到的问题和事件,或者在日后训练中所遇到的问题。
层阶四,迁移应用。学习强调学以致用,但学科教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知识点或考点教学和配套的机械式训练,学科教学的本质在于深入浅出地从复杂的事物中揭示简单的原理、法则,发现规律,建构模型,然后引导学生将这种模型应用于解决学习、生活中的真实或虚拟问题,也就是迁移应用。
二、学习进阶程式案例
下面就以《荷塘月色》为例,围绕“作者如何运用多种感觉形象地描绘某事物”这一问题情境,体验如何运用“四阶”学习进阶程式实现问题解决与思维赋能。
1.教学主题及目标
本节课主题为“妙手绘丹青——《荷塘月色》的描摹方法”,设计了两个教学目标:①体味文中荷塘月色的描摹手法,梳理多感官描绘的技巧;②借助多感官描绘法,丰富景物描摹方法。
目标①指向模型建构,旨在体现结构化、系统化思考;目标②指向模型应用,旨在体现举一反三,迁移应用。
2.“四阶”学习进阶程式应用
层阶一,激活旧知
情境创设:生活链接。荔枝为岭南佳果,且不易保存。白居易《荔枝图序》云: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有朋友初到岭南,之前未接触过荔枝。你会从哪些方面介绍荔枝,帮他建立起直观、系统的印象呢?
在已有真实经验的支持下,学生很快就从形状、色泽、味道、口感等方面给出了形象的描绘,稍加点拨、补充与归纳,对于荔枝的多感官介绍(已有图式)也就基本成型了。(图1)
图1 荔枝的多感官描绘方法
层阶二,添加新知
任务情境:实证比较。在描写月色下的荷塘(《荷塘月色》第4段)时,作者是否也调用了多种感官进行描写?请借助思维导图筛选关键信息,寻找证据。
学生通过提取、归类关键信息,很快发现作者运用视觉描写荷叶、荷花、荷波,调用嗅觉描写荷香,运用听觉描写荷叶下的池水,在印证朱自清也在运用多种感官描摹月色下荷塘的同时,在分析嗅觉分支时,绝大部分学生发现“渺茫的歌声”归并于嗅觉分支下的矛盾之处:歌声明明属于听觉,为何现在却放在嗅觉之下?作者明明在写荷花的清香,却为何用“渺茫的歌声”来描摹?
图2 月下荷塘的多感官描绘
疑问产生之时,正是通感这一特殊比喻手法粉墨登场之时,稍加点拨,学生即恍然大悟:原来作者不但在运用多感觉描绘法,甚至还打通感官之间的界限创造性地应用多感官描绘法。(图2)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还有“意外”发现:①原本分散描写的荷波、荷叶可合并于视觉分支,因而更便于比较分析,荷波与荷花同为动态描写,而荷叶则主要是静态描写;②刻画对象特征的动词、形容词作为关键信息被提取出来,并同级排列,便于发现“明珠”“星星”“美人”等比喻,“肩并肩”“羞涩”等拟人,以及“田田”“层层”“缕缕”“脉脉”等叠词之类的语法现象。
层阶三,建构模型
经过层阶一的激活旧知与层阶二的添加新知,尤其是嗅觉转化为听觉通感手法的出现,运用五种感觉综合描写乃至跨界应用的多感官描写法写作模型也就构建完成了。(图3)
图3 多感官描绘法模型
为进一步验证模型的经典型和可操作性,笔者又设置如下任务让学生分析理解。
任务情境:实证补白。①快速阅读《荷塘月色》第5段,判断作者是否仍在运用多感官描绘法描写荷塘上的月色?②对于作者没有用到的感官,尝试调用一两种进行补白描摹。
学生接下来的表现堪称完美:感官判断方面,“流水一般”“泻”“笼”“画”的视觉描写不在话下,“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光与影的感官转移也未能逃过他们的法眼;补白描摹方面,有学生用“如初生婴儿的皮肤般,爽爽的,滑滑的”来描摹月光,“如咬在口中咕噜肉般的酸甜可口”形容月下荷塘光与影的和谐搭配。
层阶四,迁移应用
任务情境:举一反三。当堂完成下列任务(任选其一):①“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以《荷塘月色》中的“小煤屑路”为描摹对象。②自选生活中一种熟悉的植物或动物(也可选“幸福”一类抽象词语)为描摹对象。
要求:①至少调用三种感官来描写;②可适当加入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③不少于100字。
任务①“小煤屑路”隐含“小”“曲折”“幽僻”“煤屑”等基本特征,学生直接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描写即可。任务②如选择动植物仍属同类问题的迁移应用;如选择抽象词语为描摹对象,则挑战更大,价值更大。
三、“四阶”学习进阶程式的有效性
以思维发展与提升为导向,以“建模-应用”为基础图式,通过激活旧知、添加新知、建构模型和迁移应用等四个层阶,“四阶”学习进阶程式直接指向问题解决,通过层阶化推进、结构化解决问题,强调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生长点、发展点,有效地促进意义建构,培养学习者的提取力、理解力、分析力、整合力、应用力等思维能力。
就《荷塘月色》一课来说,课堂观察及问卷调查证明了“四阶”教学实现程式在思维发展与提升方面的有效性。
课堂观察。有了模型支持,学生在“迁移应用”环节表现得更为自信、从容。无论是小煤屑路还是自选对象,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按要求采用三种以上感官描绘景物,且注意体现物体特征。如李同学对《幸福》的诠释:
幸福如驿外断桥边的那一簇野花,顶着几支小黄伞,在春日的朝阳下翩翩起舞,叶片上露珠眨着眼睛,一闪一闪地,是那么的亲切;幸福似月色荷塘随风飘来的缕缕清香,无需日日萦身,时不时来一阵,清清地,绵绵地,是那么的平实;幸福是仲夏湖滨吹来的习习凉风,触摸着你的皮肤,柔柔地,轻轻地,是那么的舒坦;幸福是儿时枕边妈妈那轻声哼唱的催眠曲,软软的,甜甜的,是那么的温馨。
问卷调查。就“荔枝介绍有效调动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接下来的学习包括概念、模型都有一定的帮助”选项,有90.57%的学生认同;96.23%的学生选择“通过思维导图分支间关系的连接,我较好地明白了什么是通感”;有90.57%的学生认为“逐层深入的学习,加深了我对多感官描绘法的理解”;94.34%的学生认同“多感官描绘法结构丰富了描写角度,加快了构思速度”;同意“阅读文本时,提取、归类关键信息能提高我的学习效果”的学生占比为9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