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2020-07-26马俊峰
马俊峰
摘 要:“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可是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对课程标准研究不够深入导致小学科学知识的学习内容僵化,忽略了学生开放性思维的培养。也将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教师;实验活动;课标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0)16-0032-03
作为一名从教二十余年的科学老师,笔者曾观察过实验活动的固定效果呈现、听到过激情澎湃的声音、欣赏过对答如流的展示、看到过一问一答和自问自答的单一模式、体验过一讲到底的“痛苦”、遗憾过设计与效果的不匹配课堂。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了呢?经过反复思考,笔者认为以下8个方面有待提高:
一、课标研究不够深入
课程标准规定我们该做什么、怎么做、什么学段做、做到什么程度,应该注意什么等等。然而,广大教师对课标研究不深入,比如《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学 “四维目标”—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的目标。而教师依然按照“三维目标”去设计,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很显然是没有深入研究新课标,又怎么去谈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的落实呢?又怎么懂得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的课程内容以及从这四个领域中选择适合小学生学习的18个主要概念呢?因此,要想上好一节科学课,必须先研究透新课标。
二、语言表达不够规范
多数教师在斟酌自己的课堂用语上不太用心,也缺乏对学生的要求。科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但无论是教师课堂用语,还是学生的讨论、回答用语,均未达到科学、严谨、规范的要求。比如,有位老師在提问题时表述不规范,导致问题指向不明,学生回答无目的。以执教《推与拉》一课为例,有老师就问:推拉是什么、力有什么、改变什么等问题不具体,指向不明,导致学生无从下手,或者回答不到位。还有学生回答问题时“没有到底”,回答的很笼统、不严密、不规范,这一点值得教师去反思。
三、课件设计不够实用
课件是教材的有效补充,而不是教材的代替品。课件起到的是辅助作用,而不是主体作用。课件是为突出重点、破解难点、达成目标制作的,而不是为了凑热闹、完成任务、跟形势。所以,有的课件代替教材,把教材中的图画语言全部呈现;有的课件占据课堂主体地位,教师围着课件而执教;有的课件制作特别漂亮,把学生眼球吸引到课件背景、飞入方式、火爆音乐、动作搞笑等与课堂教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关系不大或者无关系等方面来,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提升;有的课件是为了充数,可有可无,挤占课堂时间;有的课件把问题答案一块呈现,剥夺了学生观察、思考过程,直接影响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教师应该多一些“有的放矢”的真动作,少一些“画蛇添足”的无用功。
四、学生地位不够突出
课堂教学是“要学生的精彩,不要教师的精彩”。有的教师以自我为中心,从课堂设计到活动展示,从提出问题到回答问题,从实验操作到得出结论都是自己一个人在唱“独角戏”,将自己的才华展示的淋漓尽致,根本不存在课堂生成或者智慧碰撞或者科学思维培养,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参与者。这就如驾校教练驾驶技术堪称一流,不如多培养出几名一流驾驶技术的学员;训练场上教练开得潇洒自如,不如多腾出宝贵的时间让学员在场地练一练。然而,有些教师却不以为然,统得过死、抓得过牢、设计得过于规范(课堂教学设计、实验设计都是老师设计好的,探究不到位,为教而教)、问题的答案过于标准、实验的程序不准有任何瑕疵(大部分是验证实验,无学生思考和设计,不关注方法),就连学生总结的结论也必须一字不差。总之,一切都按教师备课设计的程序走,一节课下来,学生除了简单的附和还有什么收获?观察、猜想、思考、实验、分析、总结等能力得到提高了吗?农民种地是要看庄稼情况给与适当的浇水、施肥、打药、锄草的;医生看病,是依据患者不同症状,开出良方的。所以,反思下教师的课堂教学又应该怎么做呢?
五、学生参与不够全面
在科学课程基本理念中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因此,课堂教学中秉承“要全体学生的精彩,不要个别学生的精彩”的理念。然而,当教师在课堂上指名回答问题时其他学生干什么呢?(是否可以给他们个具体任务,如,认真倾听发言,发现哪不对的立即举手示意,并且及时纠正,纠正问题的答案,规范语言的表达等。)当课堂上教师让一位同学展示实验、汇报结果时,其他组成员干什么呢?(是否可以倾听、纠错、说出自己不同想法呢?)所以,无论是观察、猜想、设计、对比、实验、分析、结论等都应让全体学生参与活动。相信只要教师用心去研究,方法总比困难多。活动设计、问题提出、实验操作等均能体现层次性、个性化的差异。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每节课都有全体学生的参与,再也不是一个或几个尖子生的一答就过的课堂了,每个学生都会有多多少少的进步,再也不用愁班里尖子生少,学困生多,教学质量提升难等问题了。
六、学科味道不够浓郁
科学课程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的性质和课程基本理念在课堂的体现程度,就决定了课堂教学中科学课的味道如何。那么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初步了解基本科学知识,培养提问习惯,初步学习观察、调查、比较、分类、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等方法,全体参与度,探究式学习的应用,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保护,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等等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教师秉承“要学生一生的精彩,不要学生一时的精彩”的课堂教学理念。笔者所在县的“活力与实效”课堂,已经用其效果告诉教师不要只注重教法,更要注重学法;不要只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不要只注重知识,更要注重能力的培养。本次活动中执教的老师,语言规范、有趣、富有启发、引导性,按照他的课堂教学和实验设计应该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可是结果却事与愿违,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他过度追求效果,忽视学生体验学习过程。一是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少;二是对子交流、小组合作流于形式;三是没有关注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这让笔者至今历历在目,深感遗憾。也有的老师只重视知识的填鸭式硬塞,忽略学生过程的体验。比如,四年级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老师只是让学生在书中48页划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这句话,并且背背即可。不让学生做用力弯曲钢尺,钢尺并不发声;轻轻拨动钢尺,钢尺就能发出声音的实验。用力拉伸橡皮筋,橡皮筋并不发声;轻轻拨动橡皮筋,橡皮筋就能发出声音的实验。根据“遗忘定律”和“金字塔”理论,学生学习效果会大相径庭,科学课的味道又从何谈起呢?
七、基本功不够扎实
教师传道解疑释惑,可是,有的老师板书不工整、不美观、设计不科学、书写潦草,语言表达很随意,普通话夹杂地方语言,甚至有的老师带有自己的口头禅。(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这些问题也将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八、“四”方面关注不够
(一)关注设问
提问题要有目的性、针对性,层次性、开放性、价值性。
(二)关注课型
不同课型的上课方式不同,实验课要有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等环节;阅读课要与语文课区分开,要体现科学课的特性(可以借鉴展示课、辩论课、竞赛课的形式)。
(三)关注时间
合理整合课程资源,难易程度要适中;时间分配要科学(“空气”那节课老师仅导入环节就用时5~6分钟时间),把握节奏,突出重点。
(四)关注创新
本次活动多数老师报的课型都是老课,今后可以报一些更具挑战性、示范性的新题材、新课型。
总之,今后要把“三要三不要”即“要学生精彩不要教师精彩”“要全体学生精彩不要个别学生精彩”“要学生一生精彩不要学生一时精彩”的精神作为教学的参考;把注重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当做课堂教学的重点;把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式学习、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课程基本理念贯穿于科学课堂教学的始终;把学生知识的积累、思维的培养、能力的提升程度当作衡量课堂的成功与否的标准。
“回首过去,我们思绪纷飞,感慨万千;立足今日,我们胸有成竹,信心百倍;展望未来,我们引吭高歌,一路欢笑。”笔者有理由相信,小学科学教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定会不断提升。
【责任编辑 李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