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课读后活动中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实践
2020-07-26包玉敏周春燕
包玉敏 周春燕
摘 要:阅读课是小学英语课重要的课型之一,阅读课读后活动是发展学生思维活动的主阵地。我们要有效设计读后活动,处理好读中和读后的过渡,紧扣文本主题,紧抓文本线索,利用思维导图、问题链、辩论等形式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阅读课;读后活动;思维品质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1-094-1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育部,2012)明确指出,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尽管老师们都意识到思维发展的重要性,但要把思维品质发展落实到每个课堂细节中依然是一个问题。很多老师阅读教学还停留在浅层次阅读的状态,学生没有机会进行思维层面的训练。小学英语阅读课读后活动要求学生能在阅读基础上进行语言输出,是在学习文本的内容之后,结合自己已有的语言知识进行语言输出。因此读后活动相比读前和读中活动更加灵活,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教师应该设计符合真实情境,启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活动,实现对学生思维发展的目标。
一、读后活动在思维发展上存在的问题
1.读后活动缺乏思维铺垫。
在开展读后活动时,教师总能关注到学生是否已经有足够的语言支撑,却常常忽略思维也是有层次的,也需要进行铺垫。如六年级上册The kings new clothes中读后活动Make a recommendation card,其中最后一項询问学生推荐理由。这个读后活动紧贴文本内容,对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的要求都上了一个台阶,体现了对学生思维的发展。但最后一个推荐理由,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表达起来十分困难。因为从While-reading在文中找答案的浅层次阅读到Post-reading的问题是一个跳跃式提升。但这个提升缺少必要的铺垫,学生的思维和语言都没有做好准备,难以达到教师期待的高度。
2.读后活动缺乏思维空间。
很多教师在读后活动设计中缺乏思维训练,阅读教学还停留在浅层次状态,依然以梳理文章信息和学习语言知识为主导,学生阅读依然是被动接受状态,没有机会进行思维层面的阅读训练。如六年级上册Holiday fun中读后活动,要求学生四人一组,采访一下同学,了解他们暑假出游的情况,并且给出参考句型。这个单元文本内容是询问国庆节的假期活动,主要语言知识是过去式,教师设计读后活动询问去年暑假的假期活动。显而易见,从文本的国庆节假期活动到读后活动的暑假假期活动只是换了一个情境,套用文本框架结构,读后活动流于形式,思维空间不足,教学效果也不理想。
3.读后活动缺乏思维层次。
学生的思维是有层次的,所以教师要合理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师的教学设计应该循序渐进,不仅在语言知识上要循序渐进,在思维发展上也要遵循从低阶思维到高阶思维发展的规律。如六年级上册The kings new clothes中读后活动共设计了四个问题。分别是Can you sum up the story in one world? Who is cheated? Who cheated the king? What do you learn from the story? 我们统观这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最难,思维含量最高,后面的问题又变简单,思维含量有所降低。所以教师的这个读后活动不是一条严谨的问题链,思维从高阶走向低阶。教师问题没有层次性,学生思维就没有层次性,学生表达就会混乱。
二、在读后活动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策略
1.巧用衔接过渡,进行思维铺垫。
在读中阶段学生的阅读属于浅层次阅读,停留在低阶思维,在读后活动设计中我们要关注到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但学生的思维从低阶到高阶,不是一蹴而就的,缺乏必要的思维铺垫,即使再优秀的教学设计也收不到理想的效果。所以我们要抓住过渡的语言和问题,帮助学生再次整理文本内容,为下一步输出提供依据。如在六年级上册The kings new clothes读后活动,我们可以在制作阅读推荐卡之前增加一些问题。询问学生喜欢的人物,让学生评价这个人物并且给出理由。这个环节事实上是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线索,为学生的表达提供语言支撑。这个环节过后再让学生去Make a recommendation card,通过这一过渡,给学生语言支架和思维铺垫,相信学生能够言之有物。
2.巧用思维导图,拓展思维空间。
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阐释文本内容,学生创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也是展现学生思维的过程。我们可以在阅读后活动中运用内容图式,语言图式以及结构图式对文本作进一步归纳、分析与讨论。如六年级上册Holiday fun一课,我们可以修改读后活动,首先问How can we talk about holidays? 这个问题是具有思维含量的,不能直接在文本中找答案,要求学生在分析文本的基础上总结提炼。然后教师可以出示思维导图,接着让学生根据思维导图的提示去回忆自己的一个假期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思维导图下列出关键的细节信息,给学生的表达提供思维和语言支架。
3.巧用问题链,增强思维层次。
教学离不开课堂提问,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要关注课堂提问的难度和深度,合理设计一个有机的问题整体,这就是问题链。当我们把课堂中的问题单独拎出来,也能够感受到这些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课堂提问要有不同层次的思维含量,问题的思维含量要逐步提升,层层铺垫,环环相扣,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思维的层次会不断提高。如六年级上册The kings new clothes一课,我们可以把问题修改为Who is foolish in the story? Why do you think the king is foolish? Who cheated the king? Can you sum up the story in one word? What do you learn from the story? 这五个问题的难度由浅入深,问题的思维含量也在逐步提升,每个问题环环相扣,既是语言铺垫,也是思维铺垫,最后都是为了帮助学生输出。
要想真正习得一种语言,阅读是必不可少的输入环节,阅读与思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阅读的时候就是思维运转的时候,就是读者与作者进行思维碰撞的时候,阅读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教师要思考读后活动对学生思维发展的促进作用,合理设计读后活动,使学生在读中思,在思中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思维品质。
本文为南京市2018年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核心素养之思维品质培养的小学英语阅读课读后活动设计的研究”(L/2018/ZX0211-2962)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市雨花外国语小学①;南京市雨花台区教师发展中心②,江苏 南京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