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水三千 只取一瓢
2020-07-26陆晓红
陆晓红
摘 要: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自主、合作、探究等模式也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然而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新模式之后,我们发现在课堂上越是追求面面俱到,反倒丢弃了语文的基础与根本,使得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被削弱。为此,笔者与学校语文教研组结合苏教版《凡尔赛宫》教学进行了一次关于现代文阅读教学设计取舍的专题研讨活动。
关键词:初中语文;理性取舍;教学简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1-007-2
我们往往有这样的经历:拿起一篇课文,初读时,觉得除了生字新词和课后题以外,似乎没什么好教的。然而细读之后,打开教参、搜索了网络,却又觉得有很多东西要教,到底哪些该取、哪些该舍,常常让执教者无所适从。如何从纷繁的内容中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四十五分钟里有最大的收获?这中间又有哪些理性的取舍之道?为此,笔者与学校语文教研组结合苏教版《凡尔赛宫》教学进行了一次关于现代文阅读教学设计取舍的专题研讨活动。
一、问题的诊断与改进
1.第一次执教
我们采用同题异构的方式进行上课,第一位老师主要從说明对象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上这几个方面展开教学的:首先,关于说明对象的特征,主要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1.研读课文2~3自然段,说说这两段文字是从哪些方面对凡尔赛宫进行具体说明的?2.细读2、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文章怎样具体说明凡尔赛宫的艺术价值的?3.作者为何重点介绍镜廊?围绕这三个问题,总结出凡尔赛宫在整体布局以及内部陈设和装潢上富于艺术魅力的特点。其次,分别又设计了“这两段文字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对凡尔赛宫进行说明的?”和“文中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加以说明。”这两个问题解决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再次,又通过“找出语段中准确而生动的语言,试举例分析。”这个问题,意在引导学生品析说明文准确而生动的语言。最后,要求学生以校园某一建筑物为说明对象,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要求:抓住说明对象的基本特征进行说明;说明前,先理清说明的顺序;说明时,采用一些说明方法,尽可能地准确而生动。
第一位老师讲课的范围,几乎覆盖了说明文所有的要素。实践的结果是:时间紧缺,无法完成既定教学目标。究其原因:教学内容兼顾太多而不能突出重点,既要抓说明特征,又要解决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还要品析说明语言,想面面俱到,结果一面也不到;看似有集中的落脚点,实则“眉毛胡子一把抓”。在写作练习中,从特征、顺序、方法到语言,全部作了要求,看似指导细致,实则要求点太多而反而使学生乱了阵脚。
2.第二次执教
第二位老师在听了第一位老师课的基础上,重新细读文本。她发现,《凡尔赛宫》一文有些段落读着感觉不顺畅,在语言表达上存在值得商榷和探讨的地方。因此,她独辟蹊径,从质疑探究入手,作了大胆舍弃。她将教学重点放在“说明文要说得让人明白”这个角度,以质疑探究的方式,从说明文如何说得让人明白入手进行教学。
在研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时该老师发现:“正宫东西走向,两端与南宫和北宫相衔接,形成对称的几何图案”这句话介绍了凡尔赛宫协调的整体布局,然而我们根据课文提供的文字似乎怎么画也画不出与凡尔赛宫实景一致的示意图。于是,该老师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1.请根据课文第二段“正宫东西走向,两端与南宫和北宫相衔接,形成对称的几何图案”这句话,为凡尔赛宫的宫殿建筑画个平面示意图。2.“宫殿外壁上端,林立着大理石人物雕像,造型优美,栩栩如生。”一句中的“林立”能否改成“树立”,为什么?学生在交流后,由问题1明确:课文第二段中的说明凡尔赛宫整体布局这一句话与实景似乎不相吻合,因此,在说明文中,要通过准确的语言说得让人明白。而问题2中“林立”这个词语说得就很明白,它准确地告诉我们宫殿外壁墙上的人物雕像之多,可见凡尔赛宫艺术价值。由此可见,说明文要通过准确的语言说得清楚明白。
在研读课文第3自然段时,这位老师发现本段文字在说明的顺序上似乎可以调整到更舒适的状态。于是,她围绕说明文要通过连贯的语言、合理的顺序说得让人明白这个角度,设计了这个问题:你觉得文章第3小节在说明的顺序上能否作个调整使之更清楚明白?如果让你修改,你会如何改?说明你的修改原因。学生质疑探讨后提出自己的看法:(1)本段的中心句规定了说明“陈设”和“装潢”的先后顺序——先“陈设”,后“装潢”,而下文中的具体说明未能体现这一顺序,将“陈设”和“装潢”纠缠到一起去了。(2)镜廊部分内容可以先说天花板上的油画,再说镜子的设计及产生的艺术效果,这样思路清晰,语意连贯,并能体现出由高到低的说明顺序。(3)说明了长廊的构成特点后,应紧承漫步其中的感受,使文字衔接更加紧密自然。在学生质疑探讨的基础上,教师总结:说明文中,除了准确的语言外,还要以连贯的语言、合理的说明顺序,说得让人明白。
最后,学以致用,要求学生仿照“镜廊”的改文,写一个片段,介绍校园里的一处景观。在介绍时做到语言准确、连贯,说明顺序合理,说得让人清楚明白。
与第一位老师课堂相比,这位老师的课堂从容了许多,学生的思维也活跃了许多,整节课设计新颖,简约而不简单,学生反应热烈,在质疑中很好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显而易见。同时,教者也试图通过这样的尝试向学生传达一种思想:语文课文不是“神”,我们应以自己个性化的解读勇敢地对课文说“不”。
二、实践的反思与感悟
从以上两节课的过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我们的语文课堂要有理性的取舍。也就是说,教师要善于从纷繁的内容中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教学,使我们的学生在有限时间里实现最优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