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微课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020-07-26吴海燕
摘 要:在2017的最新课标之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地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拓宽教育教学的范畴,鼓励教师开发包括微课在内的各种新型教学模式。短小而精悍的微课可以承载的内容形式丰富多样,无论是概念理解、难点突破还是习题讲解、课外补充,都可以很好地借助于微课来呈现给学生。但是在教学实践之中不难发现,不少教师对于微课的概念理解不够透彻,使得微课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之中并没能很好地展开。文章探讨了微课教学的典型特点,分析了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之中的具体应用策略,以期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开展微课教学。
关键词:微课模式;多媒体教学;高中生物;教学研讨
高中生物学科的知识点众多,并且知识的理解难度相较于初中有了明显的提升。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以及智能终端的普及,微课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充当传统线下教学的一个补充,其既可以在课前充当学生的预习材料,也可以在课后辅助学生的进阶提升,合理的开展微课教学可以很好的助力高中的生物教学。
一、 微课课程的来源
一般来说,微课的来源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可以借助互联网上的微课平台,包括知名的可汗学院以及LEDED等,其上拥有丰富的与生物教学相关的资源,可以作为课外教学的补充,很好地丰富同学们的视野,帮助学生感受到生物学的魅力。我国的“中国微课网”上也有着丰富的生物学微课资源,且大部分都与生物教学内容直接相关,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从网站上免费下载,应用到本班的教学之中。
另一种微课的来源方式是教师借助于现代数字设备,根根据本班的学生的真实学习能力进行自主进行录制,并借助于公用的教学平台或者微信群等互联网平台分享给本班的学生,其最大的优点就是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线下的教学实际,使得微课内容更加地契合本班学生的特点,例如在“植物生长素”的课上学习之后,教师认为很多学生并没能真正地理解生长素在胚芽鞘之内的运输过程,可以录制一节短小的微课,对极性运输、横向运输、形态学上端与下端等重要概念进行重新的讲解梳理,并发布到互联网平台上,学生回到家中之后,可以借助于手机、电脑、平板等设备继续课上内容的学习。
文章主要以第二种微课模式为例,探讨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之中的应用。
二、 高中生物微课教学的特点
(一)短小精悍
微课自然要突出一个“微”字,不同于线下45分钟的连续性课程,教师在录制微课视频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微课的长度。一般来说,教学类微课的长度在5到15分钟之间为宜,确保学生在微课的学习之中可以专心致志,保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也因为微课的时长较短,所以一般在微课的结尾都要有“课后任务布置”的环节,用以帮助学生深化对于微课知识的理解。微课的设计之中还应当注意做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必要的导入以及反馈的环节还是应当设计到位的。
(二)随时随地
相较于一般的传统式教学,微课最大的特点就是借助于教育信息化手段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随时随地的展开生物课程的学习。这一特点决定微课可以充当线下教学的很好地补充,学生借助于微课可以完成对于生物难点、重点知识的深化理解。同样,借助于微信群等互联网平台,学生还可以将学习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及时地反馈给老师,老师则可以针对學生的疑问对于微课之中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解答。
(三)目标明确
微课短小精悍的特点决定了其在教学内容上一定要目标明确。微课可以是针对生物学概念的解释、可以是针对生物重难点知识的重构、可以是针对生物习题的解答、也可以是对于课本内容框架的梳理、还可以是对于所学知识的课外补充,不管是什么具体的内容,微课一定会围绕一个小而精的主题展开,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起到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还应当注重微课系列的构建,例如可以针对高考生物解答题之中的热点内容,构建一个考点集合,定向地助力学生的学习。
(四)生动有趣
基于多媒体设备录制以及借助于互联网传播的特点决定了微课之中可以使用包括动画、音乐、图表、文本在内的多样的知识呈现形式。生动有趣的微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使得原本晦涩的生物学知识的呈现更加直观。例如在学习“减数分裂”时,教师可以借助于微课对于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细胞形态的变化进行重新梳理,借助于动画将整个动态的过程展现出来,并加入教师的实时讲解,帮助学生对于重难点知识的理解。
三、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之中的应用策略探析
微课作为一项“课前导学”的辅助,可以很好地应用于知识类教学之中。以“课前导学”为目的的微课教学设计,是为了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使学生在课前就借助于微课完成对于所学知识的初步理解,在课上给师生主体地位的翻转创造可能,课上师生之间可以进行更多的互动研讨、答疑解难,还可以借助于各种探究性项目的开展,深化学生对于高中生物知识的理解。笔者以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三小节“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课时的微课学习为例,探讨如何借助于课前微课导学优化高中生物知识类教学。
小分子跨膜运输的方式包括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其中主动运输对于高一阶段的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故可以在微课之中加以突出。本课时的内容较为抽象,小知识点众多,看似简单但很多学生只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很容易在考试时混淆,采用微课加线下课堂的双重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增进学生对于这一课时知识的深度理解。在学习本课时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胞膜的流动模型,对于细胞膜的流动性与选择透过性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使得学生可以掌握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的方式以及特点。因此本人规划设计了15分钟的以“课前导学”为目的的微课,采用录屏软件加PPT的方式录制课程,之后发布到班级的微信群中让学生在课前预先学习了解。
微课从生活实例的引入开始:“如果我拿来一瓶打开盖的香水,大家很快就能闻到香水的味道,这是因为分子存在着扩散现象,同样在我们体内各种小分子也在不停地进行跨膜运输,以保证正常身体活动的开展。”通过生活实例的引入可以引发学生对于扩散现象的思考。之后,借助于动画演示来展示O2扩散进入磷脂双分子层的过程,以动画的方式生动、形象、具体的帮助同学们理解自由扩散这一细胞内存在的最简单的运输方式。之后将结论进行拓展,帮助同学们总结O2、CO2、N2等气体以及脂肪酸等脂溶性物质均是以这种方式进出细胞膜的,并且其不需要任何能量支持与载体帮助,从高浓度的一方自动的渗透进入低浓度的一侧。借助于一页PPT直观的对于结论进行呈现。而后继续使用动画展示的方式,以葡萄糖的运输为例,帮助同学们理解需要借助于载体蛋白的被动运输过程,同样借助于一页PPT完整的总结出协助扩散的特点。之后将两种被动运输的方式进行简要总结,比较两者的不同与相似之处,整个被动运输的讲解时间大约在4分钟左右。
以钾离子的运输为例,讲解小分子的主动运输。可以首先给出几条参考资料(例如人红细胞内钾离子浓度高于红细胞外却依然可以完成由外向内的钾离子运输、使用能量抑制剂后红细胞的钾离子运输过程会中断等),略微停顿,让同学们首先结合资料自己推断主动运输可能的过程。之后还是借助于动画的演示,展示钾离子借助于载体蛋白与ATP帮助下的“逆向运输”。最后还是总结拓展的过程,对于主动运输的过程与特点做一个总结。在总结之中应当特别突出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葡萄糖运输过程,因为这一过程对于人体从食物之中获取能量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故其与一般的葡萄糖运输方式有别,是借助于主动运输完成的。之后借助于小球从斜坡上滚落、小球借助于卡车从斜坡上滚落,小球借助于有动力的卡车上坡这三个动画过程的展示,帮助学生理解三种运输背后的真实含义。讲解的最后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图的过程,详细的对比主动运输和两种被动运输的过程和各自的特点。微课的最后一部分布置课前的作业,其中包括仔细阅读课本,以及自己动手绘制一幅小分子运输形式的对比图。
整个微课的时长在12分钟左右,在微课之中借助于动画效果的辅助帮助学生化抽象为具体,很好地理解了小分子的跨膜运输过程。并且在微课的最后布置了两项课前完成的作业,教师可以借助于微信群等方式,将学生的作业在课前就做一个收集,进而可以对于本班学生的微课学习情况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线下课堂的教学安排。通过之前线上微课的助学,在线下课堂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项目式学习,对本课的内容再进行深入的挖掘与拓展,帮助学生树立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
微课除了可以应用到課前的导学过程之中,还可以作为课后助学的手段,加深学生对于课上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典型的高中生物“课后助学”型微课一般包括三个部分,首先,是课上重点内容的梳理,其次,是一道重难点习题的讲解,最后,是相似性习题的布置。“——回顾——讲解——练习”的微课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升华对于本课时知识的理解。
四、 结语
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依赖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可以很好地辅助高中阶段生物教学的开展,使得“教育+互联网”的畅想落到实处。不过在微课教学的开展之中,教师与学校应当注意教育公平的问题,一定要确保班级内的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参与到微课的教学之中,不要因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使得一部分物质条件有限的学生被迫“掉队”,使得微课模式可以辅助每一名学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李成芳.“互联网+”背景下的高中生物微课教学研究[J].名师在线,2020(12):11-12.
[2]景风.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20(9):122-123.
[3]郭贵毅.运用微课辅助高中生物教学的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3):205.
[4]屠冬霞.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20,6(4):107-108.
[5]朴桂花.探析高中生物微课学习及实践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2):219.
[6]焦承德.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创新应用研究[J].成才之路,2020(3):118-119.
作者简介:吴海燕,甘肃省定西市,甘肃省陇西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