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探讨
2020-07-26林建忠
摘 要:中学生正处于思想认知形成的关键时刻。这个阶段,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能够增强中学生思想品德修养,提高法律的认知水平。现在,我国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培养学生底线思维,提升法律知识的素养。中学生处于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至关重要。“灌输性”教学使学生对于课程的兴趣度不高,会产生抵触心理,需要探究有效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良好地运用课堂知识形成学科素养。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學;生活化;教学模式;应用
中学生正处于思想认知形成的关键时刻。这个阶段,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能够增强中学生思想品德修养,提高法律的认知水平。新时代,我国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道德与法治教育作为中学生的必修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底线思维,提升法律素养任务,让学生学习到法律知识,做到知法懂法。但由于此门课程在中考中总分中所占比重不高,部分学校,老师对于此科目不够重视,仍然采取灌输式教育,学生在科目学习中过于被动,缺乏主动探索知识的欲望及学习兴趣,学生处于无感状态,部分学生还存在排斥心理,这对于道德与法治教育学科的教学极其不利,更无法实现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培育,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需要将这一境况改变,对现阶段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问题进行总结反思。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从实践中寻找真知,在生活化的课堂里,实现道德与法治的综合能力培养。
一、 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单一化
现阶段,由于社会和学校对于道德与法治教育学科不够重视,教师在教学中将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当中,忽略了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同时由于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发展时期,对于社会以及周围环境出于好奇心较强并不断探索的阶段,学生容易出现急于表现的情况,比较倾向于接受课堂形式新颖、课堂氛围活跃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学科还处于课本化教学,在课堂设置上缺乏合理化、新鲜的教学模式,照本宣科地向学生进行知识讲解,学生的掌握度较低,无法将教学效果发挥出来。课堂教学模式与学生的实际需求有明显差距,教学内容和模式单一。
(二)教学方法落后
在道法课堂上,很多老师倾向于传统的讲授法。传统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弱。道德与法治教学一味地采用被动式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对于教学内容的好奇心。初中生正处于对周边事物充满好奇的阶段,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将会阻碍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学科发展,学生无法将道德与法治教育落实到日常生活,影响教学质量。
(三)缺乏道德与法治教育参与度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为应用性较强的综合性学科,需要学生将道德与法治教育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我国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培养学生底线思维,提升法律知识的素养。如果道德与法治教育没有实现创新课堂教学,没有实现道德与法治教育生活化,道德与法治教育内容与实际生活关联性较小,教师教学缺乏目标性,学生就无法理解教师教学内容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有哪些现实意义,只是被动式的听教师讲解道德与法治教育内容。学生无法熟练掌握知识,道德与法治教育知识点呈现空洞化,没有出现相连性以及缺乏完整性,使学习效果受到影响,不是高效优质的课堂。
(四)学生缺少思维培养及生活实践
初中教育围绕应试教育进行,在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实现对于学生的道德、法治思维的培育,在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中只是机械化地让学生学习记忆道德与法治教育知识,学生不具备灵活运用的能力及独立解决道德与法治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成长受限。
二、 初中法治教育及道德教育的生活化意义
(一)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中学生处于人生的发展重要时期,正在逐渐形成思想意识,这个时期对于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至关重要,但现阶段学校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不够重视,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教学不感兴趣,教师也只关心学生成绩,学生完全依靠教师的讲解,属于被动式学习。“灌输性”教学,学生对于课程的兴趣度不高,会产生抵触心理,教师没有让学生理解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真正意义。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将生活中的事例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讲解,学生能够提升学科学习兴趣,更好地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
(二)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诸多学科教师利用题海战术为学生进行课堂知识的巩固练习,教师讲授完课堂知识就为学生布置大量的习题,让学生进行解答,但这样的学习方式无法真正地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还会使学生出现逆反心理,在做题中懒于思考,没有对知识进行深入化理解就进行作答,形成恶性循环,这样的学习方式无法使学生实现知识理解和生活化的运用。法治教育及道德教育利用生活化教学模式,是将生活中的案例带入课堂,使学生能够提升思考能力以及总结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对于生活的感受及体验,潜移默化过程中提高了思想品质以及法治修养,同时在生活中能够运用所学解决生活问题,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减小学生的学习难度
生活化教学模式将书本中深奥以及难懂的知识点利用生活事例进行解释,有效缩短了学生与法治教育及道德教育课程的距离,减小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实现了高效课堂。
三、 初中法治教育及道德教育课程生活化运用原则
(一)选取内容贴近生活
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及道德教育时从生活中提取教学素材。例如,教师在教学《亲情之爱》这一课时,可以在课前为学生播放教学视频:父母带孩子出门旅行,在乘坐过山车时过山车出现故障,父母将孩子高高举起,随后父母双双去世,而他们的孩子存活了下来,视频播放完毕后,学生会感受到父母无私的大爱,能够引起学生感悟与思考,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明确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直面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进行道德思想培养,例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中,其中包括了敬业、爱国、友善以及诚信,因此教师需要将这些知识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告诉学生,在升旗仪式时需要衣冠整洁,以庄严的态度看待升旗仪式,体现爱国精神,而遵守校规校纪、不损害公设施不损害国家利益也是爱国精神的体现,学生勤奋学习、考試时不作弊是诚信的体现,乐于帮助同学,不给同学取绰号为友爱的体现,这些生活化教育能够使学生充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自身道德品质。
四、 初中法治教育及道德教育课程生活化运用策略
(一)营造生活化教学场景
良好的开端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需要创设生活化情景式课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内容一般为典型实例,需要让学生对于这些事件进行有效的评判,并建立自己的生活观以及价值观。但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教材中的案例没有兴趣,是因为这些案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少,学生因此失去了对事例的探究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为学生创设生活化场景,使学生能提升学习兴趣,例如,在《网上交友新空间》这一课,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行排练网络社交情景剧,使学生能够在表演过程中,对于典型事例融入自己的见解,提升初中生在网络社交中的自我保护意识。这样,学生能够从课堂当中学习到网络社交规范,同时提升课堂的学习效率。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初中生正处在对生活事物充满好奇的阶段,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将教学与生活结合,利用生活化事件将学生以及学习的知识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进行有效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在《让友谊之树常青》一课中,需要使学生认识到友谊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搜集自己与小伙伴的照片,并在课堂上为其他学生展示,并讲解与朋友之间的有趣事情。还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与朋友之间的视频资料,跟同学们一同分享及回忆,这种方式能够实现提升学生对于友谊的重要性的认知,同时能够提升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度,为学习课堂知识打下基础。
(三)实施课外生活实践
现实社会生活就是课堂。多彩的课外实践能够成为课堂知识的课外延续,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使学生的生活能力增强,同时学生通过实践能够提升对于课堂内容的巩固。例如,教师为学生讲授《珍视生命》一课,可以带领学生参观青少年德育基地以及烈士陵园,使学生能够从中体会生命的伟大以及对于烈士会充满敬畏之心。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体会到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独特之处。
(四)生活化作业
在法治教育及道德教育课程中,课后的练习作业不能够局限于纸质练习作业,更多的需要为学生布置生活化课后作业,例如,在讲授“家庭成员之间如何和睦相处”时,教师在课程结束后可以为学生布置回家帮妈妈做家务、帮爸爸洗脚等作业,实现学生对孝道最好的践行。
五、 结语
总而言之,生活化教学模式一般使法治教育及道德教育课程能够做到多元化及兴趣化,使学生能够拉近与法治教育及道德教育的距离。利用学生的生活事例,使学生能够在熟悉的事物中提升对于道法课堂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提升学生对于社会热点的关注度。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中多了解社会生活动态,并时时进行自我剖析,从中探寻书本中的知识理论,提升知识的掌握度。学生能够在生活的课堂中形成良好学科素养,提高学生的法治教育及道德教育素质。
参考文献:
[1]郭彩霞.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探究[J].成才之路,2020(9):32-33.
[2]汪海澜.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J].教育观察,2019,8(30):119-120.
[3]刘亚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9(29):66-67.
[4]吴锦红.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J].名师在线,2019(16):52-53.
[5]李庆平.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J].学周刊,2019(8):101.
作者简介:林建忠,福建省福州市,福州市长乐区湖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