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暗”并进
2020-07-26杨胜男
摘 要: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常有明线和暗线之分,所以让“明暗”并进开展教学过程,能够有效提升小學信息技术的教学效率。文章通过具体论述明暗并进背景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途径,为强化小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提供可参考的资料。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
在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明线主要指的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知识线,也指的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顺序,可直接使用文字图片的形式对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串联和整合,让各个知识点之间的横向联系能够直观地反映出来,让其成为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点的重要载体。暗线则主要指的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思想和方法,也主要指的是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是从具体的知识点中所归纳的观点,也是一堂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核心。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暗线隐藏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中。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暗线则是一种伴随着明线所展开的教学线,也是拓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 明设课堂导入环节,暗激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环节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因此,为了能够较大程度提升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实效性,便需要老师“明”设计课堂导入过程,优化处理好课堂导入细节,“暗”激学生学习兴趣。通常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语言、动作、程序和媒体都是课堂导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要素,所以老师便需要紧密结合教学目标进行相关因素整合,为打造高效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在学习《修改图形》这节内容的时候,老师便可以设计导入性的教学语言,如:“同学们,你们平时写字、画图出现错误的时候,一般会使用何种方式进行修改呢?”这时,部分学生说道:“当使用铅笔时候出现错误则使用橡皮进行修改,当使用钢笔出错的时候便使用涂改笔进行修改。”老师又继续提出问题:“当我们使用电脑进行打字或者是绘图的时候出现了错误,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这时不管是橡皮还是涂改笔均没有任何的作用,那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呢?”老师又接着说道:“在我们电脑里面其实也有橡皮擦,且它的形状和同学们所使用的橡皮也非常像,那么看哪一位学生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找到电脑中的这个特殊的橡皮呢?”学生在听到老师的提问之后,便纷纷地行动了起来,都很快速地找到了这块“橡皮擦”。当学生在找到工具之后,都非常的激动。老师再立足于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点认知的基础上出发,引导学生在说说写字、绘图出现错误的时候采取合理的修改方法,并让学生将橡皮擦的使用功能展示出来。这样不但能够加深学生对影像知识点的认知,而且还能够为学生之后找到图画工具橡皮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 明设课堂教学情境,暗教学生学习方法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让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通常学生形成的学习兴趣是属于隐性的组成部分,所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注重将学生的学习动力充分调动起来。首先,老师可紧密结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中的重难点知识,充分尊重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便能够让学生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新旧知识点中渗透教学目标的明线,以此调动学生对新知识点的探究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以便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潜能被充分地挖掘出来。
例如,在“初识Scratch”这节内容的教学过程中,由于Scratch软件的图标和软件中的角色只是一只小猫,所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从这只可爱的小猫着手,紧密结合“认识界面”这部分内容设计教学环节:首先,通过设计“找一找小猫在哪里”这个教学任务;其次,让学生根据教学任务“编写新剧本”去了解脚本区和小绿旗;再次,统筹整合“数一数控件有多少”这个任务去了解控件区和相关模块的功能;最后,在合理地设计“小猫变魔术”这个任务,让学生通过这个教学任务去了解几个控制区中各个按钮的使用方法。这样通过明确教学任务,再以此为主线进行“认识界面”这节内容的教学。同时,紧密结合Scratch的特征,组织学生开展“找一找”“数一数”等充满趣味性的教学活动,这样便能够让小学生更好地完成“认识Scratch的工作界面”这个学习目标。通过在枯燥的初识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充满生命力的教学环节,便能够让学生对整个教学活动充满兴趣,促使学生由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逐步掌握和理解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各个知识点。
三、 明设教学问题,暗学探究新知的方法
通过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紧密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探究问题,这样学生便可以问题为主线去获得信息技术课程的知识点,促使学生的情感动机能够被充分调动起来。合理设疑,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主人,有效提升小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例如,在学习“感悟技术发展”这节内容的时候,其教学重难点就是让学生能够了解计算机发展的历史。但是,由于这部分教学内容较为枯燥乏味,所以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学生自学和知识竞赛两个环节。其中,在知识竞赛的环节中,可设计具有针对性的6个小题,且每一个小题所表现出的针对性不尽相同。同时,在设计知识竞赛题的时候,应该坚持由浅入深和循序渐进的原则,这样学生“明”着是在做知识竞赛题,而“暗”地却是了解整个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让学生能够更加准确深入地掌握这节内容的重难点,较大程度提升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水平。
四、 明设演示细节,暗强学生能力
由于小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尽相同,所以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通常小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上机操作过程非常感兴趣,所以老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演示操作。其中,通过全面了解不同学生的认知基础差异性,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好上机操作过程中存在的细节问题,这样便能够让各个群体的学生真正获得更加直观的体验,为强化学生的信息技术实践操作能力创造良好的条件。但是,老师在进行上机演示操作的过程中,应该全面关注到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知识点有更加深入的认知。例如,在《复制与粘贴》这节内容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指导学生先进行复制与粘贴等相关操作动作,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当学生对复制和粘贴有一定认知之后,老师再进行操作演示。老师在一边演示的过程中还需要一边进行讲解:“复制”与“粘贴”这两个功能均可以在“编辑”的菜单中找到,但需要在进行复制之前选定好内容,再单击“复制”这个按钮,将其粘贴到适当的位置上进行“粘贴”。但是,同学们,你们是否发现了老师复制的小兔子为什么少了一个耳朵呢?这样通过设计好问题,再引导学生进行沟通讨论,便能够让学生快速地知道因复制的时候选定不到位,而无法将想要的东西粘贴到正确的位置上。通过在这节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先阅读,再由老师进行演示教学,而老师又故意将小兔子的耳朵遗漏掉,从而将老师精心进行细节处理的艺术表现出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以此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复制”与“粘贴”的知识点。
五、 明优实践细节,暗强学生创造能力
小學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上机操作能力,而大部分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知识点也需要学生进行动作训练。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指导学生优化实践操作细节,注重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如果老师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注意实践细节,则会导致学生在日常操作的过程中出现错误的行为,难以真正达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目标。但是,老师需要注意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避免因采取的训练措施不恰当,而导致学生出现不规范的操作行为。这样通过对学生严格进行规范化操作,便能够让学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增强自己的创造能力。例如,在学习“添加文字”时,教师可以首先要求学生打开绘图程序,在工具中找到“A”,在团体中开展实际活动,并使用新的图表添加文字。当学生采取行动时,当教师发现一些学生增加了一个不合适的课文草稿时,教师应该要求这样做。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和评价每个学生的课文,确认完美的计划,并纠正不合理的计划。老师们仔细地掌握了新一代的教学技能,并实施了优化相关细节教学的项目,从而提高了对引入细节的敏感性,从而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思考,较大程度地发挥了教学潜力。优化演示过程的细节可以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完成和谐交流教学的演示并为创建高效班级铺平道路。
六、 明暗交融,增强应用能力
通常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需要指导学生掌握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点,还需要帮助学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信息技术知识结构,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这样通过采取明线教学,实现层层递进和步步深入的目的,便能够让学生真正悟出信息技术的知识点。
总之,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教。真正让学生受益的并不仅是明线上的知识点,而主要指的是暗线上所蕴藏的智慧。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采取回归学科本质和学生本性的原则,引导学生关注信息技术知识体系背后所蕴藏的科学知识点和情感态度,这样便能够让学生在感悟信息技术知识点的同时让思维真正得到拓展,较大程度提升小学信息技术的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胡念.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8(19):145-146.
[2]王丽.基于任务驱动学习的小学信息技术单元教学设计:以《认识LOGO》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8,610(20):155-156.
[3]韦飞,鲍晓君.混合式学习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教学设计研究[J].科教文汇,2012.
作者简介:杨胜男,江苏省常州市,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