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文化自信研究

2020-07-26王秋昱

新闻传播 2020年2期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要】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形式是多样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长期凝聚积累的一个重要过程。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六大中国的传统节日列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既添增了更多人文情结,也体现出了社会召唤传统文化的回归。传统节日几千年的文化在社会中拥有至高的地位和影响力,传承与发展增强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肯定,激起中华民族优秀的生机与活力,进一步加强文化自信的提高。在全球化价值观日渐相同的激烈背景下,保持一颗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心是最后一道堡垒和防线。坚持传统节日文化是抵抗外来思想文化冲击,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保障,是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软实力,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提供重大保障。本文首要研究了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和提高文化自信,基于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的现状带给当代国民的价值和重要意义。如何正确地传承节日文化与现代化相结合。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节日;文化自信;文化传承

一、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现状

(一)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

首先,节日的起源和岁时时节息息相关。人们发现在农业生产发展中,对大自然的时间周期变化有了新的认识。人们最终有了岁时节令的划分,归功于历代人对物候以及天象不断的观察总结。战国时期,中国形成了二十四节气这个岁时节令体系。很多节日在二十四节气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节日和岁时节令是有所区别的,节日的诞生与原始崇拜和祭祀活动、禁忌等行为相关。祭祀风俗习惯和时节周期有关,按照一定的时节来排序,这和最初原始人类祖先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原始崇拜和岁时节令结合就有了节日。[3]

秦汉时期国家统一,基本上形成了主要传统节日文化和习俗。阴阳家对传统节日进行梳理,规定四季、八方、十二月令、二十四节气,各有戒律,更具系统化。儒家吸收采纳阴阳家学说,加强了祖宗敬仰的成分,促进节日更加礼仪化、传统化。汉代是统一之后的首个大发展时期,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加速了南北节日习俗和祭祀行为的互相融合贯通,这对节日风俗的传播提供了极大的社会有利条件。人们通常说这些传统的节日习俗普及于汉时期。唐宋之后节日虽然还存留着宗教迷信的色彩,但是很多祭祀行为的气氛都已经逐渐消逝,喜庆欢乐的成分加强了。

(二)现阶段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

在国民的心目中,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已经深深扎根。每个传统节日都有着本身独特的魅力。如春节我们要贴对联、吃年夜饭、包饺子、拜年走亲戚。中秋节看花灯、赏月、吃月饼、在河水中放入思念亲人的小船。这种传统的习俗传承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然而国外节日入侵以及节日习俗的老化,人们不再重视传统节日。“年味儿”越来越过于形式化,人们内心也不再期盼过节的喜庆。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日逐渐盛行,将我们的传统节日取代。从而使得中国传统节日逐步演变成吃喝玩乐的节假日,童年承载着的记忆逐渐在人们的心中淡忘。[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生活品位以及人们精神的多样化,传统节日文化也要不断创新追求发展进步,让节日变得时尚起来。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要采取保护措施,尽到作为这些文化拥有国的职责。我们要吸取国外节日文化的精髓,还要巩固发展我们自己的文化。政府应注重传统节日的保护和开发,充分发掘出自己国家的文化內涵。我认为年轻人更应该重新了解传统节日文化,增强对自己民族节日文化的强烈保护意识和决心。

二、传统节日中文化自信研究

(一)文化自信概念与文化自信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我们国家现如今社会发展的新命题,高度重视国家文化自信建设是实现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根本前提和保障。[1]文化自信是我们对本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认识。这是一种心理特征也是一种心理肯定。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和对优秀文化的自信。[6]我们不但要认真反省还要自我批评教育,理性看待自身文化取其精华。[2]文化自信是一种心理特征也是实践活动,要付诸行动,从实践中体现出来。一个好的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的灵魂核心。传统节日文化包含了精神价值的追求,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愿望的追求和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节日中再通过节日的方式体现出来。

(二)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多种多样的的节庆文化和风俗历史悠远,它反映了我们国家和民族中最具文化深远意义的特色传统,对各个上层文化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发展,可以保护优秀文化根基,保证传统文化传承出来的完整性,也有利于延续历史文化,突显出文化的历史价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文化深度自信。

传统节日是呈现周期性的,可以使人们重温历史文化,使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文化观、国家观。保护传统节日文化可以维护国家领土统一和文化安全。在文化交流交融非常激烈的时候,通过节日文化来抵御文化入侵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2005年,韩国的端午祭在联合国申遗成功,给我们国家和人民敲响了警钟,我们应该反省自身的不足,尤其对青少年开设教育课程。[4]

维护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传承中最有效的方式方法,也是提高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据。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文化自信是我们必须要坚持的,这样才能坚守好自己祖国的根与灵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文化根脉和支持。传统节日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传递中国精神思想。传统节日文化的推广和崇拜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强烈肯定。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为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了内在动力。

三、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与现代化相结合

虽然我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底蕴,但是欠缺了与时代相融合的理念和方法。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外节日展现出多元化元素和文化相结合,我们要探寻出节日中代表性的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发展新的载体和元素,与新时代相结合。[7]

国家要施展一定程度的主导作用,增加宣传力度,提升节日气氛,而不只是当作一个普通休假日那么简单。我们需要人民的积极参与,掌握好节日中的精髓,祛除节日中已经不再符合新时代的习俗和陋习。例如清明节,我们可以扫墓祭祖,缅怀家人,但烧纸等迷信和污染环境行为就可以适当的去除。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现代化建设包括保护和开发两个方面。第一是保护,第二是开发。节日民俗文化是复杂多样的,我们既有优良的美俗文化,也有陈旧摒弃的陋习,那些不适合当今社会陈旧的陋习要摒弃,再发展更新更适应社会的新形式。传统节日有很多风俗民俗,我们需要进行全方面规划和整理,寻找可以代表各个节日的文化特色和内涵,寻找可以利用开发的重点和美俗文化。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雄厚的优秀文化资源。在开发节日文化资源的时候不能进行盲目的开发。我们应该有长远和经得起推敲的开发计划,用开发的方式方法实现节日文化的发展和保护,使其源远流长发扬光大[8]。

在新时代下,保护和重视传统节日的所有权和归属权是我们必须要做的。国家还要坚持深度发掘出传统节日的文化积淀和内涵,探寻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过程和传统节日所包含的民俗风俗和教育意义。传统文化历经千年能延续到今天,是因为这些节日包含的深厚文化已经流淌在我们民族的血液之中,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肩负起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节日的决心,把这珍贵的财富延续发扬下去。

参考文献:

[1]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第二版)[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231-232.

[2]云彬.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稿,2010(16):4-8.

[3]赵东玉.中国传统节庆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彭文君.全球化时代我国乡土教育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5]赵晓娥.正确认识和处理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关系问题探论[J].理论导刊,2016(05).

[6]刘林涛.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04).

[7]白宁芳.文化自信视阈下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探析[J].学术前沿,2017(06).

[8]王丽明,白伶俐.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現代化建设[J].法制与社会,2008(7):265.

【作者简介】王秋昱,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产品专业硕士研究生。刘丽喆,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传统节日礼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