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微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策略探究

2020-07-26徐莉

考试周刊 2020年62期
关键词:微课程实施开发

摘 要: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微课程是指涉及语文关键素养的某一主题,是在国家课程实施的基础上对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拓展和延伸。在国家课程师本化实施的基础上,有效地开发小学语文素养导向的微课程,可以丰富小学语文课程资源,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根据学科素养的要求,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对课程进行创造性地使用和开发,是今后小学语文教学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核心素养;微课程;开发;实施

文章所指的微课程,不是指那种以视频为媒介、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所谓“一分钟学习内容”,是指国家课程以外的由一线教师原创并开发的“小”语文课程。课程内容微小,人人都可以成为课程的研发者;课程的使用对象是教师和学生,课程研发的目的为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等语文素养。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微课程是指涉及语文关键素养的某一主题,是在国家课程实施的基础上对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拓展和延伸。

一、 小学语文微课程开发的缘起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按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的说法,“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哪里来》)语文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了“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总共四个方面。小学语文教育的目的就是围绕核心素养,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能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但是语文是一门实践性特别强的学科,语言技能、文化素养的养成单纯靠教材内容是无法实现的,必须是在长期的语用环境中不断实践运用的结果。在用好国家课程的同时,有必要根据学生学情,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进行微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二、 小学语文微课程开发的意义

在国家课程师本化实施的基础上,有效地开发小学语文素养导向的微课程,可以丰富小学语文课程资源,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内容更“广”

步入信息化时代,我们的教育也走入更广阔的天地。多媒体、网络、智能设备等技术,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和范围。学生从各种媒体、活动、平台上获取更多的信息。在这样日新月异的时代,语文学习也不再禁锢于一本教材。教师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融入生活中,引入实践中,将理论化的知识通过实践体验内化为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如阅读课程,不再是几篇课文。小古文、古诗词的诵读课程,引领学生走进中华传统文化,领略五千年璀璨文明,实现“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四季课程将四季的变化、四季的风景、四季的感受作为课程内容,带孩子走入四季更迭的美丽,体验生命生长的愉悦。微课程的开发,弥补了教材内容的有限,让学习走向更“广”。

(二)方式更“活”

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时代已经过去。语文学习除了教材内容的革新,教学方式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堂已不再只是那间四方的教室,公园、图书馆、社区等都是课堂。教师的教学方式也顺应时代的发展。如:水课程,教师带领孩子阅读资料,从书本上了解水的知识;搜集有关水的诗歌、文学作品,感受“上善若水”的水文化;开展实践活动,让孩子通过调查了解水资源的现状,水污染的状况;创编童话故事,演情景剧、辩论、写倡议书,提倡保护环境、节约用水……从不同的角度、丰富的活动中,让学生得以培养语感、思辨能力,在课程学习中实现“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三)评价更“全”

语文学科不仅是语言的建构和运用,其学科价值更具有人文性。在课程学习中我们更应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思维品质的形成、情感价值观的生成。但是我们对学科的评价往往只注重于知识的考查,这些人文的素养却很难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微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让语文学习评价更科学全面有效。微课程是以校本、师本课程为基础的,教学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评价也更具有过程性和诊断性。如“走进三国”课程,教师设置的评价任务是:A.为你心目中的三国英雄做一张英雄卡,可以发挥自己的创意,画出人物肖像、概括人物特点、介绍英雄事迹、摘录精彩片段、写颁奖词;B.选取你觉得最精彩的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C.跟同学合作,演一个三国故事课本剧。这三个任务,从不同的维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既有阅读能力、概括能力和思辨能力的评价,又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语言运用的技巧,还有合作能力评价。这样的评价,全面地考查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让学习目标更明确,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三、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开发和实施小学语文微课程

(一)依托国家课程

国家课程是所有课程开发的基础和依据。教师在充分研读国家课程、精准把握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开发微课程。只有依托国家课程开展的微课程,才是有灵魂的,有根据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语文教育的理念,制定了各年段各年级的教学目标。依托國家课程进行小学语文微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目标明确,方向正确。微课程是国家课程的拓展和补充,教师可以在学习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开发。统编语文教材的编排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行,每一个单元都可能涉及一个知识点或一个主题,但每个单元只有2—4篇课文,教学内容显然是比较单薄的。教师可以就这一个主题或知识点进行微课程的开发。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是“汉字真有趣”,有字谜活动、汉字故事、汉字的演变历史等,内容比较丰富,学生也比较感兴趣。依托教材,我们开展“有趣的汉字”课程,推荐阅读《超有趣的汉字故事》《说文解字》等书,开展“有趣的汉字”故事会,书法作品鉴赏会,学写各种字体的汉字,猜字谜、歇后语比赛等活动。在教材的基础上开发的微课程,跟国家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形式更多样,内容更丰富,这样的课程,有趣、有效。

(二)巧用地域时间

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风土人情,也产生不同的地域文化。巧用地域文化,结合本地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开展的微课程学习,课程资源比较丰富,课程的开展也更有可行性。比如我们身处江南水乡,水乡的桥是一大特色,桥文化蕴含了艺术、建筑、历史、名人等文化,是水乡的一个缩影,是学生了解水乡历史文化的一个窗口。开发“水乡的桥”微课程,让学生走进社区,走进博物馆,走到社区,从资料中搜集、实地勘踏观赏、走访老人,了解风土人情,触摸历史遗迹,从中得到审美和文化的熏陶。

语文也是生活化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每一个有意义的时间都值得去探究,都可以成为语文学习的资源。2020年的这个春季,因为一场新冠肺炎病毒的疫情,使得这个时间具有了特殊的意义。这个寒假特别漫长,开学整整推迟了两个月。这两个月,所有中国人宅家抗疫。抗疫的生活,我们停课不停学,让疫情也成为课程,让学习更有深度,我们开发了“抗疫课程”。我们组织学生关注新闻,了解疫情,谈论观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和思考探究的能力。我们进行了“抗疫故事我来画”“抗议故事我来写”的课程,孩子们自己创作漫画、小报,创编绘本故事、童话故事,记录下身边感人的抗疫故事。把疫情和整本书阅读整合,在《流浪地球》阅读中探讨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在《西游记》阅读中学习抗争精神,在《三国演义》阅读中讨论什么是“英雄”,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和海伦凯勒一起感受生命的美好……“疫情课程”中,学生获得的不再是书本上的知识,而是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从中进行生命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发挥教师特长

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使用者,教师本身就是最好的课程资源。每个语文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在微课程中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比如有的老师自己喜欢国学,他就开发了“走进孔子”“走进庄子”“一起读《易经》”等微课程,跟学生一起探讨国学,从古人的生平、言论、著作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中汲取营养,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有的老师擅长表演,成立了校园小剧团,开发“电影课程”“话剧团”等微课程,带着孩子们观影、影评、编写剧本、表演课本剧、排练话剧,这样的微课程具有趣味性和综合性。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需要阅读、评论、写作、表达、表演等能力,都是聚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把语文学习融于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既能使微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得到有效保障,又能激发教师开发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根据学生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学习活动的开展都要基于学生的学情。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知道他们的学习基础和学习需求,才能有效开发学生感兴趣的、有益于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微课程。每个班级的学生组成不一样,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生都存在着差异,经济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孩子有差异,城市和乡村的孩子间有差异,一个班级内的孩子也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教师充分了解自己班级的构成状况、学生学习基础,开发适合本班的语文微课程。有时候,这些差异也都能成为课程开发的资源。笔者所任教的班级学生都是插班生,来自全国各地。这些学生基础差异很大,原学校师资的差异也很大。有的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比较强,有的学生只有基础知识的积累,根本没有注重过语文的实践运用。但是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充分利用這样的资源,我开展了“小导游”课程,了解自己家乡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特产等,通过照片、视频、文字等形式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家乡,制作家乡的名片,为自己的家乡代言。

小学语文微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为语文课堂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更新学习的方法,转变评价的方式。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微课程,让语文学习的目标更聚焦,语文学习走得更广、更深、更远。

作者简介:徐莉,江苏省苏州市,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苏州湾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微课程实施开发
河南方言文化资源的保护及其开发利用的研究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基于J2EE和Ionic的ITer学习APP设计与开发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