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强化传统文化教育

2020-07-26李彦强

考试周刊 2020年62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摘 要:传统文化是我国的瑰宝和精华,同时也是需要高中生弘扬和继承的重要内容。在高中时期教育阶段,依托高中语文教材和语文课堂,向高中生宣传与普及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中生更是走向社会之前深入学习与理解传统文化的良好机会。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强化传统文化教学,不断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的内涵,促进学生树立起科学正确的“三观”,促进高中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真正提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传统文化

中华五千年,积累了悠久又灿烂辉煌的文化。近年来,增强文化自信、重视文化传承的呼聲越来越大。国家也把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摆在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线教师,尤其是一线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模式,把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使其自觉加入弘扬和继承传统文化的行列里,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一、 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的重要性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有着责无旁贷的使命感。

(一)注重传统文化教育是新课改对语文学科提出的新要求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普及,网络世界带来了大量外来文化,致使学生提起韩流、好莱坞明星等如数家珍,但对中华传统文化却知之甚少。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语文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中,发掘高中语文与传统文化的切合点。一方面,这符合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传统文化教育分量更重、内容更全、要求更高的特点。另一方面,近两年高考语文试卷中传统文化所占比重越来越高,强化传统文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

(二)热爱、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全面、长远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最关键的是借此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优秀的美德和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关注、喜爱进而自觉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从小的方面说,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形成乐观的人生态度,积极面对学习中的各种困难;从大的方面说,是使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形成稳定的、健康的心理状态,为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便在多元化的社会中找准自己的定位。

二、 高中语文教学中强化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强化语文教材的作用,深入探究传统文化内涵

高中语文教材是高中生获得语文知识的主要途径,更是语文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如何在高中语文课中有效地体现出我国的传统文化,更好地向学生渗透我国的传统文化,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语文教材所起的作用。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而精深,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也极其丰富,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解读高中语文教材的过程中,重视对传统文化内涵的分析与解读,重点解析语文教材中体现出的价值观与文化理念,通过引导高中生开展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活动,增强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向学生渗透我国的传统文化,使他们有效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例如,在讲解人教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中的《鸿门宴》中关于座次的问题时,可先让学生反复地诵读教材中的相关段落,等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课文中的内容后,语文老师再给学生进行详细讲解,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地探究,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情,让高中生真实地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内涵。讲解完毕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古代吃饭时排座次的文化,就可以让几个学生分别扮演项羽、项伯、刘邦等人物,并根据各个人物的身份地位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际演示。通过课堂上的实践演示,学生真正了解了鸿门宴中各个人物的座次安排的意义和所包含的传统文化,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学生了解有关座次的传统文化后,就可以有效地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家庭宴会中,长辈的座次按排情况,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入认识,对提升高中生的文化核心素养起着重要作用。

(二)以课堂为依托,发掘语文课本中的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文章,都是经过无数专家学者反复推敲的,是适合学生阅读的文质皆美的作品,其中不少都蕴含着传统文化元素。再加上新课标对语文课内阅读篇目做了明确规定,要求古代优秀作品要在一半以上。基于此,在高中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以课堂为依托,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因素,如探究蕴含深刻哲理的文言文、韵律优美的古诗词等,使学生从语言、思想感情等方面全方位地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儒家、道家、佛家三家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最为广泛而深刻,三家学说各有千秋,又互有融合。例如,教学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精选的两篇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和《劝学》时,在疏通文言文重难点字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所传达出来的儒学思想。《寡人之于国也》体现出了孟子的“民为贵,君为轻”的“仁政”思想,这篇文章主要论述了“王道”与“仁政”的关系,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要想国家长治久安,就必须要实行“仁政”,只有得到了民心,才能得知民心向背,才能得到天下,文章中的“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及“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等都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深刻体现出了文章的主旨大意。孟子的这种“保民而王”的儒家主张,真实地反映出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劝学》是荀子所写的一篇论说文,这篇文章从学习的态度、重要性、方法与内容等方面深入地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全文结构严谨、说理深入,真实反应了先秦论说文的成熟水平。有效地体现出了荀子的“性恶论”思想,主张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对人的影响。孟子和荀子都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既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又在此基础上进行流变和丰富,使儒学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学说。

(三)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拓展传统文化教育方式

过去的单一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的高中语文课堂,语文教师应主动转变思想,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尤其是文言文、古诗词等,文中字词生僻,与学生所处时代间隔较远,学生理解起来颇有难度。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小组合作学习、课堂角色扮演等模式,丰富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例如,高中課文所选诗词歌赋,篇幅都比较长,学生学习、记忆难度较大。因此,在教学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诗歌时,我首先在网上寻找优美的朗读视频,配上相关的古典演奏乐,上课之初先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优美的古典乐、激昂顿挫的朗诵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然后,我让学生们分小组反复吟诵,注意平仄的发音和节奏的变化。最后,每个小组选派代表上台比赛。如此一来,学生们能够深刻体会诗歌的音律美,对这些诗词内容反映出来的当时的社会现状、精神风貌、文化思想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四)从课堂延伸到课下,注重在生活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学习语文最终是要应用于生活,生活才是语文的外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强化传统文化教育,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45分钟,而要在生活中全面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使传统文化与学生的生活相融合,逐步缩短学生和传统文化的距离。

例如,在端午节到来之际,我先引导学生课下搜集屈原的资料及端午节的由来。课上,我引导学生对屈原这个人物进行统一讨论,并对人教版必修二《离骚》一课进行了回顾,加深学生对该课的理解。课下,我让学生在家亲手体验一下包粽子,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外出参与一些祭奠屈原的社会活动。像这样,学生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自觉形成传统文化的凝聚力,进而达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强化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目标。

三、 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强化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思想的渗透,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高中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一线语文教师应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强化传统文化教育。在立足语文教材课文的基础上,重视发掘课文中的传统文化素材;丰富传统文化的讲授方式;鼓励学生阅读古典文学名著,广泛涉猎优秀的文学经典;把传统文化教育融入生活,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自觉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增强自身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将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莉静.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策略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8):242.

[2]陈海燕.关于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J].名师在线,2018(29):31-32.

[3]何永青.高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8):236.

[4]王艳.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8(27):108.

[5]刘爱云.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策略[J].名师在线,2019(29):20-21.

[6]杨尉苹.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分析[J].课外语文,2018(7):167.

[7]王昌波.民族精魂植根教育: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教育[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8(10):38-40.

作者简介:李彦强,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会宁县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