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校企深度融合的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以河源技师学院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为例

2020-07-26吕秋珍曾红梅黄柳琴吴清华张小龙

科学咨询 2020年17期
关键词:新型学徒制学徒导师

吕秋珍 曾红梅 黄柳琴 吴清华 张小龙

(河源技师学院 广东河源 517000)

2018年10月27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意见》,要求职业院校建立企校双师联合培养制度、选拔优秀高技能人才担任学徒的企业导师、健全企业对学徒培训的投入机制,要求在企业中全面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推出的企业“新型学徒制”,采取“企校双制、工学一体”的模式,学徒一边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一边进行实践操作,实现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步提高。

河源技师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加快企业技能人才培养的步伐,提升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率先与西可通讯设备(河源)有限公司开设企业“新型学徒制”电子技术应用班,继而与河源西品精密模具有限公司、雅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河源富马硬质合金股份有限公司等区域内9家企业开展了“新型学徒制”校企合作班。通过与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制定培训方案、完善管理制度等。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契机、产教融合为动力,发挥了河源技师学院在企业“新型学徒制”职业培训体系的区域引领示范作用。

一、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中遇到的问题,笔者一行走访了省内开展学徒制培训的多家学校和企业,重点关注他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典型问题,通过对访谈记录的梳理,归纳如下:

一是培训内容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学徒知识参差不齐,岗位能力要求不同,课程设置没有结合学徒本人知识结构和岗位能力要求进行设置。

二是企业导师教学经验不足,如果让导师独立完成某门课程的培训任务,效果不佳。

三是教学形式单一不灵活,培训时间与职工工作时间安排重叠,出勤率偏低。

二、多措并举,扎实做好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工作

(一)强化顶层建设,建立合理的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结构

结合国内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传统结构,融合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具体特点,从根本上强化对顶层设计和建设工作的重视[2]。学校与企业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共建课程体系、共创共享型实训基地、企校双导师联合培养等方面着手,构建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框架,有效解决因职工知识参差不齐,岗位能力要求不同、培训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1.企校共同制定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

为做好新型学徒制培训工作,在培训前期电子技术教研组长就带领一批骨干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充分调研,摸清学徒知识结构水平,岗位能力要求,合理筹划,精心准备,做好培训需求分析,需求分析要建立在企业的发展,员工的个人职业规划基础之上,根据分析结果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的具体内容包括:确定岗位培养目标,设计培训的内容和技能,计划培训时间和课程安排,聘任企业能工巧匠和学院骨干教师组建师资队伍,制定培训质量评价体系,培训方案充分考虑到学徒的知识结构和岗位能力需求以及员工的工作时间和学习时间。

2.企校共同构建企业“新型学徒制”课程体系

企业“新型学徒制”课程体系是否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学徒培养的质量,是“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中的一个关键因素[3],因此,在课程设置中,我们根据企业具体岗位需求,结合新型学徒的知识结构,以企业内部生产的产品就地取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如:TP点胶、手机外观检验、手机包装、手机天线信号测试等作为专业方向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方式展开培训,学徒对产品熟悉,没有排斥感。为了服务于这些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夯实学徒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提升基础技能,又设置了电子电路基础、元器件焊接、通信网基础与技能等课程。而职业素养课程则围绕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深度融合展开。课程设置及其体系构建充分考虑到企业的需求、企业岗位的针对性需要和员工的发展需求这三个要素。

图1 企业“新型学徒制”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框图

3.企校共建共享型实训基地

基于校企深度融合的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实训基地建设主要有“理实一体化”专业教室建设、校中厂建设、信息化平台建设、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合作的厂中校建设等[4]。理实一体化专业教室,进行专业基础职业技能教学,为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及产教融合提供保障。建设校中厂,企业车间搬进校园,学校出场地,企业提供设备、实习材料及技术支持,借鉴企业车间布局和现场生产管理,校企联合创建真实环境的一体化生产实训车间。学徒在企校双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实训项目。实现产教有机融合。搭建信息化平台,推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弥补学校实践教学滞后的状况。开展校企深度合作,以企业培训中心为基础,校企共建厂中校,充分利用企业先进的生产设备资源,学校在企业建立分校,企业划出专用场地,配备投影等教学设备,为学徒就地培训做好充足准备。

4.企校双导师联合培养

企业内部匠心师傅、职业院校的骨干教师,他们作为双导师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师资力量,是确保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工作高效开展的前提条件,企校双师联合培养,学校导师主要承担知识的“传输”,企业师傅则承担“传承”,各司其职,扬长避短,学徒可以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在工作岗位上实战锻炼,通过企业导师的传授,掌握在相应工作岗位上所必备的专业技能,获得该工作领域师傅的宝贵经验。在学校导师的指导下,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理论培训,系统地学习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这样分工合作,物尽其用,能有效提高培训效率。

5.企校共同建立完整的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在企业“新型学徒制”相关文件中,体现学徒工学交替培养过程的关键要素是弹性学制与学分制。它可以让学徒在学籍规定的年限合理安排自身学习与实践内容,并顺利获得学分。而教学效果的评估则由企业、学校共同完成,双方相关人员组成考核机构,制定科学完整的评价体系和标准,采用过程性和结果性、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模式[5],考核内容贴近企业实际生产,体现针对性和实用性,以《手机包装》课程为例,考核评价如表1所示。

表1 《手机包装》课程考核评价表

(二)突破传统局限,创新企业“新型学徒制”教学模式

探索“线上+线下”新型教学模式。“线上”教学以钉钉教学平台为载体,学校导师可通过该网络平台开展直播教学,同时能将教学内容数字化,以视频、音频、图像、PPT等形式进行上传。形式多样新颖。学徒可以灵活安排自己的上课时间,如若不能进行现场听课,可以利用休息时间观看导师的直播回放,有问题可以和导师直接沟通。“线下”教学以一体化教学,生产实习为主,依托一体化教室、校中厂、厂中校,结合企业实际生产任务,通过企业导师讲解示范、学徒实操、产品检验、考核评价等步骤,巩固一体化教学和生产实习效果。“线上”理论服务实操,“线上”实操检验理论,做到“线上”与“线下”无缝衔接。这样在新型学徒制培训过程中,有效解决了培训时间与职工工作时间安排重叠的问题,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

三、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的实施成效

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工作在学校的认真策划和精心组织下,在企业的高度参与下,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获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评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完善了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企业“新型学徒制”职业培训的顶层设计,让学徒接受了正规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实训与实际生产对接,教学内容更加符合职工生产实际,大大激发了学徒的学习兴趣,学徒对培训目标、培训内容、考核方式等满意程度逐步提高,员工技能素质提升了,就业岗位稳定了,薪资水平提高了,他们更加敬业爱岗。

第二,校企深度融合,培养了一批能够从事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的双导师队伍。企校双师联合培养,学校导师着重指导学徒专业理论知识的培训,企业导师进行岗位技能操作训练,一方面强化理论知识学习,另一方面帮助学徒不断提升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双管齐下,使之能够达到职业技能标准和岗位要求,具备从事相应技能岗位工作的能力,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也培养了一批专兼结合、胜任新型学徒培训的师资队伍。

第三,打造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企业“新型学徒制”“线上+线下”“知识+技能”双主体教学模式,以创新、灵活的教学模式满足学徒的学习需求,解决了培训时间与职工工作时间相冲突的问题,提升了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培训效果。

图2 企业“新型学徒制”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徒满意程度

四、结束语

企业“新型学徒制”是一种新兴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当前,学院以职业教育为主体、以提高企业职工的岗位胜任能力为目的、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契机、以产教融合为动力,正在将试点工作中的有效做法在多个专业实践和推广,发挥河源技师学院在企业“新型学徒制”职业培训体系的区域引领示范作用。

猜你喜欢

新型学徒制学徒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魔术师的学徒
V eraW an g
冯鑫:一个乐视学徒的生死困局
阿根廷庇隆时期新型学徒制的发展背景、特点及影响
王钦峰 完善并扩大“新型学徒制”试点
芬兰大多数学徒是成人学习者
浅谈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学徒制”教学问题及对策
关于构建职业院校“新型学徒制”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现代学徒式教育教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