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沙产业发展研究
2020-07-25罗永红许建玲
罗永红 许建玲
摘要: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提出沙产业理论后,我国沙产业历经了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本文通过对青海道康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沙产业实践分析研究,提出发展沙产业是柴达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抉择,以柴达木环境气候为依据,科学制定沙产业发展规划;以“青海钱学森沙产业基金会”为契机,大力发展沙产业;以“培育壮大生态经济”为引领,践行绿色发展;以“两个基地”发展,助力国家公园建设。
关键词:柴达木;沙产业;研究
一、沙产业的理论与实践
(一)理论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因工作需要去我国的西部沙漠地区,看到沙区环境恶劣、群众生活贫困,他利用业余时间考察了沙漠。1984年,钱学森提出了沙产业理论,在1991年3月召开的沙产业研讨会上他又指出治沙、防沙、制止沙漠化工程也是沙产业的一部分。2000年3月,钱学森对沙产业概念做了进一步阐释:“沙产业就是在‘不毛之地的戈壁沙漠上搞农业生产,充分利用戈壁滩日照和温差等有利条件,推广使用节水技术,搞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化农产业,这是完全可能的。”[1]他把沙产业的特征概括为:“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他预言:“农、林、沙、草、海”五大产业将在21世纪掀起第六次产业革命。其中,沙产业理论是专门针对沙漠干旱地区提出的。
中国沙漠化防治研究也强调了沙产业的生态产业属性和大农业属性,认为这是具有高效经济过程及和谐生态功能的大规模现代产业化生产。“沙”是指沙漠化防治,“产”是指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生产,“业”是指生产和市场营销形成规模。
中国沙产业基金管理委员会专家提出沙产业认定的四条标准:一是太阳能转化效益;二是知识密集程度;三是是否与市场接轨;四是是否保护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
随着沙产业理论研究不断深化,业内专家[2]将沙产业涉及范围划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狭义即严格以钱学森提出的概念为核心,专指充分利用沙漠地区空间广阔、太阳能资源丰富、温差大等有利自然条件,通过知识密集型高新技术,提高植物光合作用效率和节水效率,发展可持续、高产出的现代农业产业。广义沙产业,除了以上农业生产外,还包括与农业发展相关的工业和其他产业。如:沙漠风光旅游项目以及风能、光能等清洁能源产业等。
(二)实践
在钱学森沙产业思想指引下,我国沙、草、林产业开始起步。据2019年底召开的全国林业和草原工作会议信息显示,我国荒漠化和沙化面积连续3个监测期15年实现“双缩减”。21世纪以来,我国大力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沙漠化治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启动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和沙漠公园建设,荒漠化和沙化治理成效显著。2012年至今,全国累计治理沙化土地面积超过1400万公顷,封禁保护面积174万公顷。三北工程区沙化土地面积年均缩减1183平方公里,京津风沙源工程在内蒙古、陕西、河北、北京建成6条生态防护林带和成片森林带。通过多个重点工程建设、多种措施综合防治,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每年发生沙尘天气过程不超过10次,强度偏弱,次数与强度均低于近20年同期均值,影响范围较小。
在治沙的同时,沙区特色产业成为农民收入的增长点。通过大力发展沙产业、增加生态护林员岗位、加大金融创新扶贫等举措,培育了一批沙生植物资源基地,初步形成以中药材及经济林果和沙漠旅游为重点的特色产业。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北方12个沙区省份贫困人口减少了1000多万人。新疆2018年林果种植面积达123万公顷,林果业产值达488亿元,林果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5%。
青海自2000年以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工程实施,提出了“东部沙棘、西部枸杞”的发展思路。截至2019年,青海省有16万多公顷沙棘林。其中,天然沙棘林6千多公顷,人工沙棘林8千多公顷。可采果利用沙棘林面积近2千多公顷。2019年1月至11月,青海出口沙棘粉、沙棘果油、沙棘维生素P粉、沙棘果汁等沙棘系列深加工产品货值达3772余万元,同比增长22.8%,出口国家主要有美国、加拿大、西班牙、泰国等。
青海省是中国第二大枸杞种植生产区,枸杞种植总面积达49660公顷,其中,红果枸杞43000多公顷,黑果枸杞5860公顷,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种植面积突破3万多公顷)。柴达木有机枸杞种植面积8000公顷,认证企业达37家。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试点面积达18666.7公顷,成为中国最大的有机枸杞种植基地。柴达木枸杞入选中欧地标互认产品名单,诺蓝杞、三江雪、大漠红、昆仑一号等成为青海枸杞影响力品牌。青海枸杞产业带动就业人數达10万人以上,带动产地周边农户1.7万户,户均增收6万余元,枸杞产业已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产业。
二、青海道康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沙产业实践
青海道康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道康公司)成立于2016年5月13日,公司位于海西州都兰县香日德镇。道康公司开发了白刺果酒和枸杞系列产品等。2019年,沃苏格白刺果酒生产量达2万斤以上,雪域部落枸杞干果达3万斤,带动农户30户126人增收,年户收益达3000元。
(一)试种肉苁蓉
梭梭和白刺是海西州都兰县沙化区和荒漠区植物群落的主要建群种和优势种,是构成都兰县西北部地区生态防线的绿色屏障。都兰县的道康公司在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在66.7公顷沙漠化土地里种植繁育出梭梭树和白刺,并从内蒙古的阿拉善盟引进野生荒漠肉苁蓉种子,试验种植肉苁蓉和锁阳,经过三年栽培,2019年,实现了仿野生肉苁蓉人工种植并喜获丰收,产量达1万余斤。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周玉碧副研究员团队攻克许多技术难题,在海拔3100米的地区进行仿野生肉苁蓉种植并获得成功,在沙漠化治理和田间管理以及产业规划等方面给予了道康公司大力支持,相继成立了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沙产业实验基地、高原现代沙产业研发中心。
肉苁蓉是补中益气的中药材,有抗衰老、调节内分泌、促进代谢、增强免疫力、抗疲劳、保护肝脏和心脑血管、润肠排毒等功效。肉苁蓉广泛分布于西北沙漠、荒漠地区,其寄主梭梭树是防沙固沙的优良树种。发展肉苁蓉产业就必须种梭梭,梭梭是抗旱植物,在沙漠地区常形成大面积纯林,有固定沙丘的作用,是防风固沙的屏障。
近年来,道康公司以“立足于生态、发展于生态、成就于生态”的“三生统一”为抓手,立足当地沙生植物资源优势,把荒漠(沙地、盐碱地)打造成植树造林、药材种植、苗木培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生态园区,保证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协同和持续发展。通过公司示范引导种植,真正实现“沙漠增绿、资源增值、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的良性循环。
(二)沙产业项目效益评价
1.生态效益
项目区林地将得到抚育保护,促进复壮更新,恢复当地荒漠植被。梭梭、沙米、黄蒿等植物能削弱沙漠地区的风力,有效抵御风沙,其根部能够固住松散的沙粒,阻止沙漠扩张。成片的人工林改善水土,调节大气,改善生态环境,可有效控制该区域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得到有效遏制,使生态系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提高,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为都兰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了良好环境。
推行都兰县退牧还草和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项目区禁牧是农牧民增收的难题,通过项目建设,将提高项目区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巩固都兰县封禁保护生态的建设成果,促进项目区林草植被恢复。项目为当地群众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通过培训种植技术,带动当地农民致富。
区域内生物多样性得到更有效的保护。都兰县有黄羊、藏羚羊、野驴、野牦牛、白唇鹿、雪豹、猞猁等40多种野生动物,其中,国家级一、二类保护动物16种,青海省级一、二类保护动物24种。项目区内林地为野生动物提供了食物资源、栖息地,为其生长繁殖创造了有利环境,保证了该地区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社会效益
通过项目示范带动作用,将推动人工接种肉苁蓉产业发展,增加农牧民经济收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牧民生活质量,是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重要保证。
都兰县自然环境在青海省西北部具有代表性,通过项目实施,形成高效的沙生中藏药材产业发展模式,将对青海省西北干旱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起到典型示范作用。同时,为防治荒漠化,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群众增收和就业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项目实施,为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提供样板工程,不仅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积极性,而且将对周边地区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产生重要影响。
3.经济效益
项目建成后,以每公顷土地年产鲜肉苁蓉50公斤,市场价格40元/公斤计算,则每公顷土地年产值2000元,1333公顷肉苁蓉年产值4000万元。以每公顷土地年产鲜锁阳50公斤,市场价格10元/公斤计算,则每公顷土地年产值500元,666.7公顷锁阳年产值500万元,示范基地年直接产值4500万元。
肉苁蓉深加工项目市场广阔。单纯卖肉苁蓉利潤空间小,如果拓展深加工领域,其价值会高出很多。道康公司研究开发出多款肉苁蓉产品,申请肉苁蓉深加工产品专利多项,如:苁蓉健康茶、苁蓉健康养生酒等系列产品。随着产业链不断延伸,附加值不断提高,可新增销售收入4000万元,利税600万元,解决就业150人。
项目的实施,不仅可以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还可以改善都兰县生态环境,对外围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方面将产生巨大经济效益。随着肉苁蓉产业规模化发展,打造品牌,还可进一步提高都兰县的知名度,改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质量,对海西州招商引资和各项经济工作产生良好影响。
(三)参加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沙产业大赛获优秀奖
2019年9月27日,第八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沙产业大赛在阿拉善盟左旗召开,本届赛事是沙产业大赛诞生以来的第三届赛事,全国19个省市区的153个项目参与其中。来自北京、甘肃、陕西、青海、内蒙古等地的沙产业汇聚阿拉善盟左旗,带着最新的沙产业技术、成果、产品,相互交流,同场竞技,共同为沙产业发展进言献策。经过激烈角逐,道康公司取得沙产业大赛优秀奖。沙产业专家对道康公司的项目给予充分认可,也针对公司项目提出了中肯建议:一是在柴达木盆地发展沙产业,开发生态旅游、林下经济、深加工产品这个完整的产业链都要在保证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二是针对林下经济种植的锁阳和肉苁蓉等中藏药材应该有深加工的计划,同时提高深加工产品的生物技术含量,这样才能够提升产品的市场价值空间,为企业和社会带来实在的效益。
三、发展沙产业是柴达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抉择
(一)以柴达木环境气候为依据,科学制定沙产业发展规划
柴达木沙化土地以戈壁、风蚀残丘、风蚀劣地、流动沙地(丘)、半固定沙地(丘)和固定沙地(丘)为主要类型集中分布。根据历年沙化土地调查资料,柴达木盆地监测区总面积2850.96万公顷,占全省监测区总面积的60%,其中沙化土地面积947.11万公顷。[3]
柴达木盆地降雨量平均值100余毫米,是青海省降雨最少的地方,从东至西逐渐减少,由盆地东部的262毫米递减到西部的62毫米。盆地内分布的药用植物以及动物和矿物共计782种,出产的中藏药材不仅蕴藏量大,而且医疗效果好。可见,柴达木发展沙产业得天独厚。要以沙产业理论为指导,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开发柴达木沙漠地区,是实现沙区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明确指出,要发展高效生态产业,加快盆地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发展沙产业,重点发展枸杞、白刺以及罗布麻、甘草、黄芪、锁阳等沙生、旱生产业以及荒漠半荒漠草原区和风沙区草种和树种。同时,形成人工栽培药食两用植物等中藏药材优质原料基地。
海西州政府应制定和出台防沙治沙鼓励沙产业发展政策,科学编制沙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推动沙产业快速发展。沙产业是在干旱荒漠这一特殊自然环境下开发的产业,尤其要注意尊重自然规律,制定科学、周密的规划。结合本地区地理位置、土地类型、植被状况、气候条件、水资源状况等自然条件,从地理科学的角度明确治沙范围,确定沙产业发展的目标、重点、步骤和措施等。同时,制定科学的行业规范和评估标准,对沙产业开发项目进行严格审批、科学论证,防止出现企业一哄而上、产业项目低水平、同质化严重等现象,要防止因过度开发而导致新的生态破坏问题。
(二)以“青海钱学森沙产业基金会”为契机 大力发展沙产业
多年来,钱学森沙草产业基金会致力于支持沙草产业发展,保护沙区生态环境。2019年8月8日,青海钱学森沙产业基金会在海西州德令哈市成立。当天,海西州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围绕“认知沙产业践行沙产业”与原中国科协副主席刘恕,原国家发改委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副主任田裕钊,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等专家学者进行座谈交流。刘恕宣读了钱学森在1990年11月5日写给田裕钊教授的一封关于海西州防沙治沙信件,畅谈钱学森沙草产业思想及其关于第六次产业革命的论述,并做了如何运用钱学森的创新思想指导海西州生态文明建设的讲座。钱永刚向大家讲述了钱学森的治沙理论。田裕钊就防止沙漠化的新视角、从钱学森论述中看海西发展等主题发表演讲。该基金会的成立对柴达木沙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三)以“培育壮大生态经济”为引领践行绿色发展
青海省提出,要培育壮大生态经济。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目标,推动生态与农业、工业以及文旅、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做强做优生态旅游以及生态畜牧和中藏医药、高原康养等产业。[4]海西州也明确指出,要認真落实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建设任务,大力发展枸杞、青稞、藜麦以及牦牛藏羊和中藏药材等特色生物产业。[5]
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阶段。生态经济、绿色发展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海西州积极实施《柴达木生态综合治理与绿色发展规划》,扎实推进三北防护林、祁连山生态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2019年,实施公益林生态管护140多公顷,治理沙化土地47万公顷,改良退化草原13000公顷,国土绿化6500多公顷。《柴达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示范区总体规划》争取年内获批。
(四)以“两个基地”发展助力国家公园省建设
要把青海沙产业发展与打造国家级青海中藏药材产业基地结合起来统一谋划。稳定扩大中藏药材种植面积,重点建设柴达木沙产业示范基地和河湟谷地中藏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及育苗示范基地。近年来,青海推动中藏药基地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全省中藏药产业不断壮大,成为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带动农牧民就业增收。
青海省中藏药材种植区域从2015年农业区的个别县(区)发展到西宁市以及海东市、海南州、海北州、黄南州5个市州15个主要县(区)。2018年,中藏药材产量达10.2万吨,实现产值8.25亿元,带动就业50.24万人,带动农户3.42万户,户均增收5461元。青海已成为全国第二大当归、黄芪集中种植区,互助、湟源等地种植的当归成为市场上抢手的“当归头”。
柴达木沙产业发展应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和产业基础,以适合本土的中藏药材种植开始到精深加工,形成产业链,再延伸到荒漠生态旅游、光伏发电综合利用模式等,形成“治沙+种植+养殖+旅游+扶贫+发电”的高知识密集型及节水技术的现代化沙、农、林产业。
通过大规模沙漠化防治,培育和带动沙漠化地区沙产业发展,通过沙产业发展来反哺和促进青海沙漠规模化防治,实现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沙漠增绿、群众致富、社会发展,为“国家公园省”建设起到示范作用。
四、结语
我们既要从沙产业理论中去探寻沙产业的本真内涵和发展路径,更要跳出沙产业看沙产业,将沙漠这一独特的地理单元放在山水林田湖草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中,将防沙治沙和沙产业开发放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美青海建设和推进荒漠生态系统治理的大环境下去综合考量,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用辩证的、历史的、系统的思维去看待沙产业,找准定位、明确方向,从而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沙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注释:
[1]张凯.知识密集型大农业理论研究[N].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04。
[2]李发明,张莹花,贺访印等.沙产业的发展历程和前景分析[J].中国沙漠,2012,32。
[3]蔡延玲.浅析近五年柴达木盆地沙化土地动态变化及原因.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J].2016,04。
[4]2020年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R]。
[5]2020年海西州政府工作报告[R]。
(作者单位:中共海西州委党校;中共格尔木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