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以来甘肃财政科技支出动态演进分析*
2020-07-25滕雅琼黄可嘉
滕雅琼,黄可嘉,姜 玲
(1.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00;2.科学技术部科技经费监管服务中心,北京100038;3.甘肃省科技评价监测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00)
财政科技支出作为政府最直接介入科技创新活动的方式,在国家及地方科技发展战略布局、资源配置、技术创新方向引导、组织调控、区域创新环境营造等方面具有其它渠道科技投入无法替代的主导性和引导性双重作用[1]。本文以2011-2017年为考察期,从规模、结构、空间分布等方面分析甘肃财政科技支出的动态变化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建议。
1 财政科技支出总体情况
2011-2017年,甘肃财政科技支出绝对规模不断扩大,从2011年的13.22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25.83亿元,年均增速为11.81%,比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6.89%)高4.92%。但财政科技支出总量呈现出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2015年达到最大值29.85亿元后开始减少,且财政科技支出相对规模变化不大,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呈现出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但波动较小,基本在0.8%左右。同时,全省财政科技支出占全国地方政府财政科学技术支出的比重在下降,从2011年的0.7%下降到2017年的0.58%,财政科技支出的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对科技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有限,财政科技投入的总量仍然不足,增长缺乏相对的稳定性,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均需进一步扩大(如图1所示)。
图1 甘肃2011-2017年财政科技支出情况
2 财政科技支出结构及财政R&D支出情况
2.1 财政科技支出结构
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将财政科技支出分为10类,根据 《甘肃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决算表》,2017年,全省财政科技支出中,技术研究与开发、科技条件与服务、应用研究3类支出处于前3位,占财政科技支出的比重分别为27.71%、23.61%、15.29%,且2011-2017年,这3类支出也保持着一个较好的增速,年均增速分别为3.62%、36.57%、11.83%。相比较,2017年科技交流与合作及基础研究支出处于后2位,占财政科技支出的比重分别为0%、0.62%,同时这2类支出的年均增速为负,分别为-100%、-11.37%(如图2所示)。
图2 甘肃2017年财政科技支出构成情况
2.2 财政R&D支出情况
财政科技支出中用于R&D支出的经费即为财政R&D支出,是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中政府资金的重要来源。财政R&D支出可以通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研究与开发”三个科目的支出反映[2]。2011-2017年,全省财政R&D支出总量不断增加,从8.13亿元增加到11.27亿元,年均增速为5.59%,但财政科技支出中用于R&D支出的相对规模在减小,财政R&D支出占财政科技总支出的比重不断降低,从2011年的61.5%下降到2017年的43.62%,财政R&D支出年均增速5.59%比财政科技支出年均增速(11.81%)低6.22%。分科目来看,财政R&D支出中,基础研究、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支出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动趋势,与财政科技支出、财政R&D支出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应用研究的支出呈“升-降-升”的上升趋势(如图3所示)。
综上可知,甘肃财政科技支出在支持内容上存在结构失衡,财政R&D支出尤其是基础研究支出相对不足,主要是甘肃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引领还不够强,科技成果转化还不畅,科研基础条件相对落后,财政科技支出中用于推动产业化支出居多,更多的财政科技经费以政策性奖补资金、后补助等方式支出。
图3 甘肃2011-2017年财政R&D支出情况(单位:亿元)
3 财政科技支出空间布局分析
3.1 地区分布总体情况
2011-2017年,全省14个市州财政科技支出规模除嘉峪关外均不断扩大,但地区间呈现明显的不均衡性,兰州作为省会,财政科技支出稳居第一,财政科技支出规模从2011年的2.3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6.79亿元,年均增速19.77%,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均保持在1%以上。其他市州受经济实力、政府财力等影响,财政科技支出规模相对较小,均在2亿元以下,庆阳、天水分别在2012、2013年超过1亿元,其他市州基本在1亿元以下,且甘南、金昌、嘉峪关财政科技支出规模小于0.5亿元。财政科技支出年均增速,仅陇南(18.81%)、武威(15.74%)、临夏 (13.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81%),其余均在10%以下,且嘉峪关为负增长-3.32%。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仅酒泉市在2014年达到1.11%,其余均在1%以下,并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83%,且武威、平凉、陇南、临夏、甘南5个市州低于0.5%。
3.2 基于人口分布的财政科技支出泰尔系数测算
对财政科技支出空间分布不均衡性进一步采用泰尔指数[3]测量,泰尔指数主要测度区域差异动态分布特征,且可将总体分解为组间差异和组内差异,并分析对总体差距形成的贡献程度。在分析中,将全省14个市州划分兰白经济区(兰州、白银)、河西经济区(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陇东经济区(天水、平凉、庆阳)、陇中南经济区(定西、临夏、陇南、甘南)[4]。
泰尔指数总公式为:
区域内和区域间泰尔指数公式为:
以上各公式中,TI表示基于人口分布的财政科技支出差异程度的总泰尔指数,TI越大,表示所考察地区财政科技支出差异越大;反之,TI越小,表示差异越小。TI包括TI区域内和TI区域间;i=1,2,…,14,表示14个市州;Ei表示各市州财政科技支出额,E表示所有市州财政科技支出总额;Pi表示各市州人口;P表示所有市州总人口。j=1,2,3,4,表示划分的4个经济区,TIj表示第j个经济区财政科技支出均等化程度的泰尔指数,Eji、Pji分别表示第j个经济区第i个市州的财政科技支出及人口。Ej、Pj分别表示第j个经济区的财政科技支出总额及总人口。
根据计算结果,2011-2017年,甘肃财政科技支出与人口分布的匹配程度逐渐变弱,科技领域的财政支出与人口规模未实现协同提升,且差距呈增大趋势。基于人口分布的财政科技支出总泰尔指数与区域内、区域间泰尔指数均呈现出震荡起伏的上升趋势(如图4所示)。相比较,2013年以后,区域间泰尔指数对总泰尔指数的贡献率由下降变为上升,区域内呈反方向变化,说明四大经济区之间财政科技资源配置与人口分布的错配问题趋于严重,各经济区内市州间科技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性问题在得到改善。
图4 甘肃财政科技支出泰尔指数变化趋势
2011-2017年,四大经济区泰尔指数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河西(0.624)、陇东(0.4881)、兰白(0.45)、陇中南(0.3528),且河西是陇中南的 1.77倍。表明河西经济区区域内财政科技支出与人口分布的错配程度最大,其次是陇东、兰白,陇中南经济区。
从各经济区内部来看,其泰尔指数波动较大(如图5所示)。其中,兰白、陇东泰尔指数呈波动的上升趋势,且兰白涨幅更大,表明这两个经济区内财政科技支出与人口分布的错配有扩大趋势。相比较,河西、陇中南呈波动的下降趋势,且陇中南降幅更大,表明河西、陇中南财政科技支出与其人口分布的匹配程度得到提升。
4 优化财政科技支出的对策建议
以上分析可知,“十二五”以来,甘肃财政科技支出存在总量不足,增长欠稳定,支出结构合理性差,地区分布非均衡、财政科技支出与人口分布的错配等问题,故提出如下建议:
4.1 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地区科技实力与科技支出规模密切相关,地方政府应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完善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政策,健全财政科技投入管理机制,科学合理设置科技支出与财政支出的联动增长比例,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绝对规模与相对规模在适度范围内持续快速稳定增长。
4.2 构建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支出的引导和杠杆作用,运用市场机制,积极引导激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多方共同参与,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建立完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
4.3 完善财政科技支出结构
进一步明确地方政府在科技领域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地区科技发展实际,合理配置各类财政科技经费,明确功能定位,在重点支持技术开发和转化应用的同时,应注重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形成对基础研究投入的长期稳定增长机制。
4.4 优化财政科技支出空间布局
发挥省级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的统筹调控作用,逐步引导下级政府增加科技投入力度,省级财政科技支出适度向相对落后地区倾斜,缩小区域财政科技支出差异,逐步建立相对均衡的地方财政科技支出体系,推动全省整体科技水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