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团体心理治疗对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患者治疗依从性、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0-07-25李留芝张龚杨秋兰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年13期
关键词:甲基苯丙胺戒毒心理治疗

李留芝 张龚 杨秋兰

甲基苯丙胺为苯丙胺类兴奋剂,具有极强的药物依赖性和中枢神经兴奋作用[1]。吸食甲基苯丙胺会对中枢神经造成生理性损伤,导致吸食者出现精神、行为异常,长期吸食毒品在影响其家庭和睦、收入、个人身体健康的同时,对就业能力、社会关系和社会治安造成危害[2]。毒品问题已成为涉及社会稳定、伦理和法律等多方面世界性公共卫生课题[3]。我国自开展全民禁毒战争以来,多种戒毒、缉毒机构相继成立,取得显著成效,但吸毒人员数量仍在增加,且复吸率较高,如何控制毒祸蔓延、彻底戒毒,不仅仅是公安、司法部门的问题,因吸食毒品出现的行为异常和精神障碍同样给医学治疗带来新的课题[4]。本研究采用团体心理治疗模式,对我院收治的因吸食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干预,分析对其治疗依从性、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期间103例在我院戒毒康复中心因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的自愿戒毒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IV)的结构性临床晤谈诊断量表(SCID-I)[5]确诊为因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年龄16~45岁;能够提供2名直系亲属联系方式;均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心脑肝肾等脏器疾病、恶性肿瘤;严重精神障碍;吸毒前有精神类疾病史;合并精神活性物质或其他毒品滥用。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1例,男31例,女20例;平均年龄(37.6±4.1)岁;已婚35例,未婚16例;初中文化21例,高中及以上文化30例。观察组52例,男30例,女22例;平均年龄(37.7±4.2)岁;已婚34例,未婚18例;初中以下文化20例,高中及以上文化32例。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实施,患者已对研究目的、方法有进一步了解,能够充分配合相关治疗。两组患者年龄、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非药物戒毒方法——运动疗法,前期训练应以中距离慢跑、跳绳等有氧运动为基础,提高患者心肺机能;中期逐步增加抗阻训练、柔韧训练等功能性运动,以激活肌肉力量,改善肢体功能;后期训练旨在提升患者的综合素质,增加特色康复项目、开展拓展训练。每周训练3~4次,每次60~90 min。对照组予以常规心理干预,所有患者接受常规医疗处置,包括精神症状、定期服药、营养神经等治疗,并采用移情法、胜情法和情绪引导等方式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和精神行为异常情况。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团体心理治疗,具体如下:

1.2.1 成立团体心理治疗团队 由3名精神科临床医师、3名心理治疗师、1名急诊室临床医师、2名护士及1名甲基苯丙胺成瘾者的家庭成员组成,并根据患者症状特点,对所有成员培训团体心理治疗方式、内容和评估方法。

1.2.2 团队心理治疗 每周进行1次,每次90 min,共12次。(1)成立团体。包含2次治疗。每个团体成员人数10~12人,由治疗师组织所有成员进行自我介绍,促进相互熟悉、加深印象;制定活动规则,对团队成员保持尊重和保密;耐心解答、了解团体成员的疑问,听取其对治疗效果的期待;介绍甲基苯丙胺对身心的伤害。(2)团体发展。包含3次治疗。一次团体心理游戏,引导团体成员敞开心扉,述说心理问题;一次团体沙盘游戏,活跃团体气氛,促进团体成员相互了解;一次“我现在的困扰是什么”的讨论活动,鼓励团体成员从不同的角度去建议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协助成员面对自身的消极情绪和负面心理,让成员愿意投入到团体治疗活动中;一次“我的家谱图”活动,帮助戒毒人员认识到家庭对于戒毒的重要作用,学会如何有效地与家人沟通,在戒毒方面如何有效获得家人的支持和帮助。(3)团体工作。包含6次治疗。采用电影技术、催眠疗法、小组讨论、心理剧、整合图片技术和音乐疗法等方式,以意志力、情商、潜能、承担责任、人生目标、珍惜生命、自我认知、积极心理、减压、自信心为主题,引导团队成员充分增强毒品危害性认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鼓励成员建立微信交流群、在生活中加强联系,鼓励家庭成员加强沟通,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表达,彼此支持、理解,提升成员之间的亲密度,并根据不同患者的特点多元化改善其心理状态。(4)团体结束。1次治疗。由治疗师指导所有成员整理学习成功、总结团体经验,并将学习成果拓展到现实中,在现实生活中不断约束自己,提高自信心,勇于面对新生活。团体心理治疗结束后,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

1.3 观察指标 (1)依从性。依从性包括遵医嘱用药、合理运动、情绪控制、自我监测4个方面。(2)心理状态。采用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6]对患者进行心理健康症状测评,包括敌对、恐怖、抑郁、焦虑、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偏执。每项评分5分,分数越高,相应状态越差。(3)生活质量。采用健康调查表(SF-36)[7]对患者进行生活质量测评,包括精神健康、活动能力、躯体疼痛、情感功能、生理功能、心理状态、社会功能、整体健康。得分越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4)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分[8]、Barratt冲动评分[9]和复吸情况。BPRS评分分值越高,精神分裂症状越严重;Barratt冲动评分包括行动、认知和非计划冲动,分值越高,冲动性越强。随访6个月后统计患者复吸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χ2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或t’检验或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 观察组治疗后在遵医嘱用药、合理运动、情绪控制、自我监测方面的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依从性 例(%)

2.2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 治疗后观察组心理状态评分项中抑郁、焦虑、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恐怖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强迫症状、偏执、精神病性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理状态评分

2.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 观察组治疗后精神健康、情感功能、生理功能、心理状态、活动能力、躯体疼痛、社会功能、整体健康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分,

2.4 两组患者治疗后BPRS、Barratt冲动评分和复吸情况 随访6个月,对照组复吸25例,观察组复吸15例,两组比较χ2=4.411,P=0.036。观察组治疗1,2,3,6个月时BPRS和Barratt冲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后BPRS、Barratt冲动评分比较(分,

3 讨 论

研究发现,多巴胺受体在大脑皮层额叶作用效果类似精神分裂,而苯丙胺类兴奋剂与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的结构和功能相似,极易通过血脑屏障,影响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功能,引起慢性神经毒性,导致患者吸食甲基苯丙胺后出现异常的精神行为、认知功能损伤、自控能力差、家庭关系紧张、社交能力下降等问题,严重影响其幸福指数和生活质量[8]。因此,探索合理的治疗模式对培养戒毒者的自控能力,提高其对毒品危害性的认知水平,增强其解毒治疗的依从性,促进其社会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

团体心理治疗为对相同的患者同时应用心理治疗原理,通过患者之间的相关影响、借助团体的力量来促进个体的成长和改变,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心理疗法[3]。运动干预不仅能提高身体机能,还有助于消除负性情绪,矫治心理失衡,促进心理健康发展。与团体心理治疗相互配合有协同增效的作用。但是需要注意戒毒是一项科学性和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将运动与心理联合,引领患者认知,外化于形内化于心,发挥团队效应。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治疗后在遵医嘱用药、合理运动、情绪控制、自我检测方面的依从性以及心理状态评分项中抑郁、焦虑、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恐怖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吸毒人员是违法者,同时受到毒品的侵害亦是受害者。在治疗期间对毒品危害性认知不足以及对毒品的渴望和戒断反应,容易引起抗拒和抵触情绪,引发精神病性症状和攻击行为,影响治疗的依从性,增加了管制难度[10-11]。通过团体心理治疗,增强了患者的集体荣誉感,提高其自控能力、培养社会适应能力,激发其心理动力,改善患者对戒毒治疗的抵触情绪,发挥主管能动性,提高自我效能,改善治疗态度,便于管教治疗和管理,显著提高了治疗依从性[12]。在有效控制或缓解吸毒者精神性症状的前提下,针对其自尊、自信心下降,孤僻不合群,心理动力不足,社会适应能力下降和戒毒的抵触情绪等方面设置团体心理治疗目标[13]。有效加强了团体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培养与他人相处及合作的能力,提高自信心,加深自我了解,逐渐改善其性格缺陷,减轻精神异常症状,有效改善了心理健康水平[14-15]。此外,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观察组精神健康、情感功能、生理功能、活动能力、躯体疼痛、社会功能、整体健康评分以及治疗1,2,3,6个月后的BPRS,Barratt评分和复吸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长期吸食甲基苯丙胺会对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冲动控制神经造成损伤,导致其自控力下降,容易冲动[16]。此外,吸毒人群普遍人际关系、成长环境较差,明显的社会适应能力低下和性格缺陷的特点,直接影响其戒毒后复吸[17]。团体心理治疗本着“先救心、后治疗”的宗旨,让康复期或戒毒期戒毒患者,面对“同病相怜”的吸毒者,能够正视问题,通过相互鼓励、相互支撑,通过认知领悟、精神分析治疗,解决其心理问题,进行巩固完善人格,以开放的心态,密切与社会结合,坦然接受吸毒、戒毒现实,不断改善其人格缺陷及社会适应能力差、孤僻和认知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18];使戒毒者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抵制毒品,增强其自控能力,减少复吸情况,最终达到彻底戒毒的效果[19]。

综上所述,团体心理治疗能够有效提高病毒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改善其心理健康指标、精神分裂症状和冲动性,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复吸率。

猜你喜欢

甲基苯丙胺戒毒心理治疗
团体心理治疗对酒依赖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甲基苯丙胺改变成瘾小鼠突触可塑性基因的甲基化修饰
甲基苯丙胺诱导神经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心理治疗有七大误区
心理治疗的常见误区
不同剂量天麻素对甲基苯丙胺依赖大鼠条件位置偏爱及海马小胶质细胞激活的影响
甲基苯丙胺神经毒性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能治疗心理疾病的耳机
戒毒人员外出探视管理及戒毒人员意见调查分析
不抛弃,不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