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F-FDG PET/CT在多发性骨髓瘤与骨转移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2020-07-25李少杰
杨 乐,李少杰
(大庆油田总医院,黑龙江 大庆 163001)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简称MM,是一种恶性浆细胞病,常就医于血液科,多发群体>40岁,尤其是>60岁的老年人,发生多发性骨髓瘤的概率较大。多发性骨髓瘤的肿瘤细胞源自于骨髓中的浆细胞,而浆细胞是B淋巴细胞发育到最终功能阶段的重要细胞。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血液科2019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60例MM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及临床资料,参与本次研究的6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性别分布为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分布在39岁~7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5±11.2)岁。主要临床症状有腰部酸痛、身形消瘦等。60例血液科患者均行传统骨髓穿刺活检,实施后50例患者得到确诊,剩余10例未进行确诊,后在PET/CT影像技术的引导下实施穿刺活检,最终得到确诊。
1.2 方法
给予60例血液科患者传统18F-FDG PET/CT全身检查。本次研究所采用的示踪剂为中国原子高科公司生产的18F-FDG,并且使用18F-FDG 时,其浓度必须在95%以上。本次实验中的显像仪器选择GE Discovery ST16扫描仪。相关医护人员需要在检查前4 h~6 h嘱咐患者实施饮食管控,尽量将患者实施静注前的血糖值控制在4.0~6.7 mmol/L左右,患者静注15 min后,即可再次对患者实施18F-FDG的静注,标准剂量为185~370 MBq,注射完成后静置40~60 min后即可显像。医护人员需要研究过程中对患者实施透射采集以及3D采集,在透射采集过程中,相关人员务必将做好CT数据的调整工作,扫描参数保持在150 mA,120 kv。实施3D采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的换床规律为2~3 min/床位,矩阵使用128×128。整个检查期间,CT数据对与显像过程而言,具有校对作用,主要用于矫正影像技术的细微错误,与此同时采用有序子集迭代法(OSEM)代替传统的影像重建方式。通过对GE公司AW工作站软件的应用获得本次检查的融合图像[1]。
1.3 观察标准
由具备5年以上从事PET/CT影像工作经验的2名或2名以上的医师实行合作诊断制度,采用传统目视法来明确患者病变靶区并深究患者代谢区形态特征。本次研究中,我院将采用多发性骨髓瘤阳性病灶作为PET诊断依据;多发性骨髓瘤阳性病灶的最大特征就是FDG摄取值高于周边正常骨组织。将参与本次研究的所有多发性骨髓病灶全部勾画兴趣区,勾画兴趣区时采用ROI技术,并由计算机检验FDG摄取的标准值[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作为数据处理工具,主要作用于本次研究中所产生的相关数据信息的统计与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患者的计量资料,采用x2、t检验两组患者的计数资料,当P<0.05时,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
2 结 果
结合表1所示,PET/CT共计检出病灶数目为259个,其中PET检出数量198个,检出率为76.4%;CT共计检出病灶数量221个,检出率为85.3%。
表1 PET/CT检出率对比(n)
3 讨 论
随着相关医疗技术理念的不断精进,国内医学临床对MM的概念界定越发清晰,多发性骨髓瘤常伴有多发性溶骨性损害、高钙血症、贫血、肾脏损害等等。因为正常免疫球蛋白的生成受到抑制作用,所以较易出现细菌性感染,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MM的发病率为2~3/10万,发病群体性别比例为1.6:1,多数患者的年龄都在40岁以上。
综上所述,PET/CT对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其能够正确引导穿刺活检有效提高自身诊断准确性与灵敏度,特别是在常规骨穿假阴性病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