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路径探析

2020-07-24陈凡

文存阅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传统文化

陈凡

摘要: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必须要遵循“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方针。创造性转化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做到古为今用的,而创新性发展是在转化的基础上进行超越创新的,二者体现了批判与继承、创新与发展相结合的本质要求。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运用新媒体创新表达方式以及文化交流互鉴,坚持和而不同,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两创”方针的科学内涵及本质要求

(一)“两创”的内涵及其关系

所谓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所谓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二)“两创”的本质要求

“两创”方针的提出,唤醒了国人的信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迎来了文化的春天,激发了人们的文化创造力,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得到进一步跃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既有创新又有发展,不是简单地全面肯定或否定,是批判地继承。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批判与继承相结合。“两创”方针的提出,体现了批判和继承的辩证统一。第二,创新与发展相结合。文化是一个辩证的、发展的范畴。随着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文化也会相应的发生转变。

二、“两创”方针在中华传统文化现代转化中的重要意义

(一)正在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从而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理论的形成。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过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清理、检视传统文化,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并使之发扬光大,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为世界谋大同的理论,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天下情怀和大同思想的创新型发展。

(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客观理性的价值评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应该是有利于治国理政、社会发展、道德建设、文化认同、民族团结、民族复兴,有利于世界文明发展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具有这些特质的若干方面固然很好,但若只有某一方面的特质也弥足珍贵。只要我们坚持“两创”方针,就能不断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三)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与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不断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方面,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引进来”。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要大力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增进各国民众对我国发展道路的认同;要聚焦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阐释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现中国的负责任大国形象;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三、贯彻“两创”方针、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现代性转换的路径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并与马克思主义深度融合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并与中华传统道德文化深度融合。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关于道德的起源、本质和功能的基本观点,是对道德的基本问题的科学阐述。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并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格物致知、知行统一”的践履思想深度融合。实际上就是强调理论要联系实际,中华传统文化必须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第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观,并与中华传统文化“民本、致公、大同”思想深度融合。从理论内质来看,马克思主义以社会进步和全人类解放作为价值追求,以共产主义社会为终极目标。

(二)运用新媒体创新表达方式,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当今世界形势下,要让发源于农业文明慢节奏的传统文化跟上飞速发展的互联网背景下现代社会,运用新媒体的创新表达方式非常必要。央视有非常多經典的节目,将传统与现代进行碰撞,将传统文化置于新型的载体之上,为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比如:像近几年有名的《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都是最好的证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诗词吟唱节目《经典咏流传》,不仅唱出了古诗词的文化情感,也通过现代表达让古诗词更“接地气”,为现代人服务。用新媒体这一载体,将传统文化打造成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以一种潜移默化的价值观向人们传递,彰显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也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社会效益不可限量。

(三)坚持和而不同,推动文化交流互鉴

十九世纪末,《西方歌谣》里“东方是东方,西方是西方,两者永远不会相遇”,暗示东西方思想文化永无融合;而今,2019年法版《论语导读》,作为中西文明交流的见证物,回归故国。文明交流不会戛然而止,中途可能会有所倒退。但在历史长河中,文明交流会相互感应、相互学习,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同却又不同的模式。时光流转于5年前,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被誉为“具有历史意义的文明宣言”中阐述文明观、提出参考准则、宣扬中国理念,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文明因多彩平等包容而长青,文明因美美与共、和而不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

参考文献:

[1]杨文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网,2014.

[2] 董晓明.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南昌大学,2013.

[3] 董成雄.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解读和传承建构[D].华侨大学,2016.

猜你喜欢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传统文化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论孙中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
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刍论
从《小小冠军梦》看传统爱国主义在儿童舞中的创造性转化
传承·扬弃·创新
社会转型期中国传统诚信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接续与超越中国新闻法制传统的路径选择
“源原之辨”与传统的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