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湿解毒汤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临床观察
2020-07-24李晶晶
李晶晶
大疱性类天疱疮是自身获得性免疫系统慢性病变,好发于中老年人,主要皮损特征为正常皮肤和红斑上出现紧张性大疱,破裂面易愈合或伴有瘙痒[1]。目前西医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以大剂量糖皮质激素为主,虽能有效减轻临床症状,但停药后易复发,长期运用可引起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2]。随着中医药在皮肤病学研究的深入,现中医药在提高疗效和改善临床症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3]。本研究41例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除湿解毒汤,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6月—2019年7月在我院就诊的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8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研究组中男26例,女15例;年龄62~78岁,平均(70.02±6.87)岁;病程1~10个月,平均(5.09±1.38)个月;病情轻度15例,中度17例,重度9例;病变部位分为上肢14例,下肢16例,躯干8例,五官3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18例;年龄61~79岁,平均(69.02±6.24)岁;病程1~10个月;平均(5.21±1.51)个月;病情轻度17例,中度14例,重度10例;病变部位分为上肢16例,下肢14例,躯干7例,五官4例。2组的男女比、年龄、病程、病情、部位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符合大疱性类天疱疮的诊断标准[4],皮肤上出现紧张性大疱或血疱;大疱内液体澄清或混浊、不易破裂,尼氏征阴性。
1.2.2 中医诊断标准符合湿热毒蕴证的诊断标准[5]。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医和西医的诊断标准;②患者配合本研究的所有措施;③自愿签订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②易过敏体质;③伴有其他皮肤病变;④机体心、肝、脑、肾、肺等重要器官严重病变;⑤自身内分泌系统、血液系统病变;⑥备孕、妊娠、哺乳的妇女;⑦精神异常者。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对症治疗,保持皮肤创面清洁、干燥等,纠正水电解质平衡,饮食指导,保护胃肠功能;口服醋酸泼尼松片,每日1次,首次剂量20 mg/d,连续治疗4周后,症状得到控制后,每4周减量1/4。连续治疗1个月。
1.4.2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除湿解毒汤治疗,组成:金银花20 g,生地黄15 g,白术20 g,连翘10 g,黄芩15 g,苍术10 g,茯苓10 g,栀子10 g,黄芪15 g,甘草6 g,水煎剂,由我院药剂科统一煎制,每袋150 ml,早晚各服1袋,连续治疗1个月。
1.5 观察指标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后激素的剂量变化;测量2组患者治疗前后皮损的面积。采集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肘静脉血4~8 ml,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IL-17、IL-1β、IL-6的水平;记录2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包括恶心、呕吐、头晕、并发感染等。
1.6 疗效判定标准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皮肤症状进行大疱性类天疱疮疾病面积指数评分(BPDAI)[6],包括皮肤评分、损害评分、主观瘙痒程度评分三个方面,总分372分,分值越大表明病情越严重,痊愈:治疗后BPDAI评分较治疗前降低≥95%;显效:治疗后BPDAI评分较治疗前降低≥60%,但<95%;好转:治疗后BPDAI评分较治疗前降低≥30%,但<60%;无效:治疗后BPDAI评分较治疗前降低<30%。总有效率=(痊愈+显效+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2组患者疗效比较研究组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疗效比较 (例,%)
2.2 2组患者激素剂量、皮损面积比较2组在治疗前的激素剂量、皮损面积无明显差异(P>0.05);2组治疗后的激素剂量、皮损面积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激素剂量、皮损面积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激素剂量、皮损面积比较 (例,
2.3 2组患者炎症因子比较2组治疗前的IL-17、IL-1β、IL-6无明显差异(P>0.05);2组治疗后的IL-17、IL-1β、IL-6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IL-17、IL-1β、IL-6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IL-17、IL-1β、IL-6水平比较 (例,
2.4 2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例,%)
3 讨论
大疱性类天疱疮的主要病理变化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真皮浅层,其主要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随着老年化加剧,近年来大疱性类天疱疮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给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危及患者生命[7]。糖皮质激素是临床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的首选药物,治疗遵循足量、规范、早期等原则,根据患者病情发展调整激素剂量,用药过程中能减轻临床症状,但停药后易复发,长期进行激素治疗也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8]。
中医认为,大疱性类天疱疮属于“火赤疮”等范畴,其根本原因为正气不足,机体营卫不和,湿、热、毒侵入肌肤腠理,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闭塞不通,脾失运化,肝失疏泄,邪热化火,灼烧津液,肌肤失于濡养,发为此症[9]。本研究使用的除湿解毒汤中金银花用作君药,能清热解毒;生地黄、连翘、苍术用作臣药,生地黄能清热解毒,滋阴生津;连翘能清热解毒,除湿透疹;苍术能燥湿利尿。黄芪、栀子、茯苓、白术用作佐使药;黄芪能健脾益气,排脓止痛;栀子能清热泻火,凉血燥湿;茯苓能除湿解毒;白术能健脾补气,利水燥湿,止汗安胎;甘草能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全方合用,发挥清热解毒,燥湿利水,以祛除湿热毒邪,符合大疱性类天疱疮的病机[10]。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的疗效比对照组高,研究组治疗后激素剂量、皮损面积降低程度比对照组高,表明除湿解毒汤有助于提高大疱性类天疱疮的临床疗效,缩小皮损面积,降低激素剂量,提高治疗效果。
IL-17是由Th17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在炎症反应中具有起始、放大、维持等作用,可介导多种炎症因子的产生,促进嗜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的募集,加剧局部反应[11]。IL-1β是炎症反应的起始因子,可诱导产生大量的炎症因子,刺激T细胞产生IL-2,广泛参与类天疱疹、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系统的病理进程[12]。IL-6是重要炎症因子,主要由B细胞、T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的产生,可刺激肝细胞生产CRP,加剧局部炎症反应损伤[13]。本研究结果发现,研究组治疗后的IL-17、IL-1β、IL-6比对照组低。结果提示,除湿解毒汤能进一步降低大疱性类天疱疮的炎症因子的水平,有助于减轻炎症损伤。本研究结果还发现,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对照组低。结果表明,除湿解毒汤能有效降低大疱性类天疱疮进行激素治疗的不良反应的发生,发挥了减毒增效的作用。
综上所述,除湿解毒汤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的临床疗效确切,可缩小皮损面积,降低糖皮质激素的用量,降低炎症因子的水平和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重要临床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