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居民消费影响因素分析与区域差异性比较
——基于新型城镇化、城乡收入差距、通货膨胀联合作用
2020-07-24王杰
王 杰
(湖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目前,我国已将城镇化建设提升到了稳定经济增长的战略高度,城镇化成为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1]。湖北省是中部大省,是国家中西部战略发展的龙头省份,也是长三角经济带的重要的发展区域。截至2019年,湖北省传统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0.3%,城镇化的推进对于拉动内需促进产业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居民消费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
一、文献综述
(一)城镇化与居民消费
关于城镇化与居民消费方面,国内外研究基本都是从这两者直接展开的,有学者认为这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方春妮和陈颇运用Panel Date 模型对中国31个省份10年间城镇化及居民彩票消费需求做出计量,认为在长期内二者存在单向相关关系,在短期内也存在着一定的协同关系,表明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也促进了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2],张忠杰和凌雪用空间动态面板分析模型发现,城镇化和居民消费水平之间呈现着一种倒U曲线的发展态势并且在此过程中政府消费会对居民消费产生基础效应,当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过大时,在短期内二者的相关性会减弱[3]。范兆媛和周少甫对30个省级面板数据构建了短期空间动态误差模型,结果显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对于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具有显著影响,但是在地区上存在区域差异对中西部的影响显著对东部的影响更大[4]。
(二)城乡收入差距和居民消费
关于城乡收入差距和居民消费水平二者之间的联系,在国内已经有了不同的学者研究结论,刘厚莲利用1985-2010年各省级面板数据分析得出人口城镇化和城乡收入差距与居民消费需求之间存在的倒U型关系[5]。尹向飞和周翔利用结构分解法,对居民总消费率进行分段分解,分解后结果指出,中等收入人群是引起居民总消费率变动的最主要因素并建议利用宏观收入分配政策改革以达到稳定居民消费率的目的[6]。赵鑫铖对中国居民消费率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居民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率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而人口结构因素对于居民消费影响不大[7]。
综上所述,关于城镇化对于居民消费的影响以及城乡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机制,已有大量文献进行了相关研究且研究结论各不相同。但是在研究新时代城镇化的方面却很少有明确的指标研究,在结合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本文将从湖北省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方面对新型城镇化构建一个指标体系,将城乡收入差距与居民消费一同放进模型以研究二者对居民消费的共同影响,同时对不同区域进行静态空间对比,以对不同的区域进行政策参考。
二、新型城镇化指标选取与模型构建
(一)新型城镇化指标选择
当前对于城镇化水平的测度一般是从人口数量结构来进行的,这种计算方法忽略了长期在城市工作的非城市农民工群体,他们在城市工作却没有城市户籍也不享受城市发展红利[7],因此这种方法测量的城镇化水平是不完整的城镇化,本文将从湖北省内及其他省份在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选取24个指标共同构成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见下表。
表1 湖北省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
(二)指标体系确定方法
本文采用熵权法来确定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熵权法可以避免因为主观因素设置权重矩阵所带来的偏差,这种方法可以综合评价系数矩阵并根据各因素输出的熵来确定各因素权重的方法[8]。本文将湖北省分为17个市级区域进行计算,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对24个指标的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用Xij表示第i个市第j个新型城镇化指标,具体公式如下:
最后确定其输出的熵值E和差异系数H,
第j个指标在综合指标的比重为Pj,综上可以计算出湖北省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数水平。
表2给出了2000-2017年湖北省分地区新型城镇化综合得分指数水平级排名,由表2可以看出,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数的高低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相当的关联性。排名前三的分别是,武汉市、黄石市、十堰市。
表2 湖北省分地区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指数顺位排名
(三)数据来源与相关变量取值
基于数据的科学性可得到性,本文调取湖北省内地2000-2017年数据,其数据来源于《湖北省统计年鉴》及各地市相关政府网站数据与统计年鉴。
居民消费水平CON是一个平均数,其计算公式为同一时期内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居民消费总量与时期内的平均人口之比[9],新型城镇化水平用UBN表示,城乡收入差距IGA,其计算方法是同期内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通货膨胀率使用CPI表示。
(四)计量模型选取
本文以居民消费率水平为因变量,新型城镇化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以及通货膨胀率为自变量,因此初步建立模型如下
其中i表示地区排名,t表示时间年份,X1为新型城镇化水平,X2为城乡收入差距,X3为通货膨胀率,μ为随机扰动项,ε为误差修正项。
由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上一期的消费水平影响[10],因此为了避免估计模型的偏差,在这里引入居民消费的滞后一期值yit-1并构建动态面板估计模型,相对于差分型GMM法来说,系统型GMM则更为适合,能够估计出单独变化的外生变量所带来的边际效应,很好地解决了自变量之间的内生性问题[10],因而本文使用eviews进行系统GMM估计,更改后的模型如下:
三、模型实证结果
(一)总体回归结果分析
表3使用了含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模型面板及系统GMM面板模型总体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先利用Hausman检验分析了含静态效应的固定面板模型,结果发现,新型城镇化水平对于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是显著,为同向变化关系,新型城镇化率每上升1个单位,居民消费就上升0.826个单位,城乡收入差距对比居民消费呈现出负相关关系,城乡收入差距每扩大1个单位,居民消费水平就下降0.095个单位,通货膨胀率虽因其相对性,但依然对居民消费水平有显著的负向关系。
表3 模型总体回归结果
随后利用系统GMM分析结果得出,居民消费的滞后1期值(CON-1)对于居民消费率有着显著的影响,居民消费滞后1期每上升1个单位都会导致当期居民消费率上升0.731个单位,这说明居民消费水平总体上是比较稳定的状态。动态面板下新型城镇化水平对于居民消费率有着显著影响,新型城镇化水平每上升10个单位,居民消费率就上升0.105个单位,城乡收入差距及通货膨胀率对于居民消费都有着显著的负向关系。
综上,无论是静态面板分析还是动态面板分析,新型城镇化水平都对居民消费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影响,城乡收入差距与通货膨胀率都对居民消费率有着负向影响,都抑制了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这也说明了结论的稳定性[11]。
(二)分区域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将湖北省按经济发展水平及新型城镇化水平,将湖北省内区域画风分为较发达区域(武汉,黄石,十堰,襄阳,宜昌,鄂州)中等发达区域(荆门,孝感,荆州,黄冈,咸宁,随州),以及相对欠发达区域[12](恩施,仙桃,天门,潜江,神龙架)。
由于动态面板模型GMM考虑到了居民消费率滞后一期的影响而且影响十分显著,本文将用系统GMM法来作为最后的区域差异性比较的模型,表4给出了各区域进行系统GMM估计后的结果。
表4 分区域动态面板估计结果
对于较发达区域而言,居民消费率滞后一期值对当期消费率的影响非常显著,滞后一期每值上升1个单位,下期居民消费率就上升0.536个单位,新型城镇化对居民消费水平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新型城镇化水平每上升一个单位,居民消费率就上升0.231个单位,城乡收入差距及通货膨胀率对于居民消费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城乡收入差距每扩大1个单位,居民消费率就下降0.039个单位。
对于中等发达区域而言,消费率滞后一期的影响仍然十分显著且大于发达区域的影响,滞后一期消费v率每上升1个单位,当期消费率就上升0.693个单位,新型城镇化率每上升1个单位,其居民消费率水平就上升0.267个单位 ,城乡收入差距每扩大一个单位,居民消费率就被抑制下降0.042个单位,通货膨胀率同样影响显著。
对于欠发达区域而言,其消费率滞后一期的影响达到了最大值,滞后一期消费率每上升1个单位,其当期消费类就上升0.766个单位,新型城镇化水平每上升1个单位,居民消费水平就上升0.346个单位,城乡收入差距每扩大1个单位,其居民消费率就下降0.009个单位。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居民消费滞后一期对当期消费水平带来的影响是十分显著,并且在欠发达地区,这种影响效果最强,说明居民消费水平总体上呈现较为稳定的态势。总的来说,新型城镇化对于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显著,对欠发达区域的影响更为明显。城乡收入差距与居民消费呈现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点在较发达地区比较显著,可能是因为其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的缘故,通货膨胀率对于居民消费呈现出相对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欠发达地区的效果较为明显。
基于此,为了更好的促进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本文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首先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与发展结构升级,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拉动内需,及时淘汰过剩产能,去短板去杠杆,以过去单一依靠第二产业反哺农业向依靠二三产业联合带动农业发展,形成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其次要合理进行城乡土地规划,专地专用,严格监督管理农村土地流转各方面问题[13],科学规划城市道路及建筑物分布,形成合理的城市格局。第三要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扩大社会纵深。最后,要从多角度,宽领域,多层次进行环境保护建设,积极引用先进环保设备,对相关企业单位进行环保补贴,同时严打污染环境的企业及个人行为。在农村积极进行废弃物处理工程建设,普及农村公共垃圾桶,垃圾处理站等,积极探索绿色农业,综合田园体等环保型发展模式,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二)多角度帮助低收入群体增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积极推进新时代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第一政府通过转移性支付大力支持农村基础工程建设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14],促进农村人口就业与增收,第二要适当提高低收入困难贫困户的补贴,逐步减少临界贫困户数量,第三要重点关注和解决农民工问题,鼓励工人学习新技能、新知识使其能够享受到城市改革红利;不断调节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